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高考探究课 认知规律总结与答题要诀指津 新人教版选修4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34742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高考探究课 认知规律总结与答题要诀指津 新人教版选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高考探究课 认知规律总结与答题要诀指津 新人教版选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高考探究课 认知规律总结与答题要诀指津 新人教版选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高考探究课 认知规律总结与答题要诀指津 新人教版选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高考探究课 认知规律总结与答题要诀指津 新人教版选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高考探究课 认知规律总结与答题要诀指津 新人教版选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高考探究课 认知规律总结与答题要诀指津 新人教版选修4(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探究课 认知规律总结与答题要诀指津试题来源材料引文出处问题设计设问方式考点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3全国卷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7分)背景类、作用类唐代,韩愈、古文运动(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3)从时间上看,以宋代、晚清为主,2013年全国卷、2016年全国乙

2、卷均涉及唐代,2015年全国卷涉及元代,2016年全国甲卷涉及清代,2015年全国卷涉及近代德国,2016年全国丙卷涉及近代蔡元培。(4)从内容看,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5)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2013全国卷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评价类、原因类、目的类宋代,对王安石的评价2014全国卷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徐忠民包公叙事(1)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原因类宋代,包拯(包青天)2014全国卷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措施类、评价类晚清,光绪帝、戊戌变法2015全国卷元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原因类、作用(意义)类元代,丘处机、成吉思汗2015全国卷孙炳辉、

4、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9分)背景类、措施类、评述类近代,德国、俾斯麦、非常法2016全国甲卷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7分)概括类、背景类清朝、郑板桥2016全国乙卷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分)背景类、评价类唐朝

5、、高仙芝2016全国丙卷周天度蔡元培传(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原因类、概括类近代蔡元培一、正确评价古代历史人物(政治家)1方法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家的活动,一分为二地评价。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纳评价:(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3)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4)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5)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6、和民族利益。2原则(1)消除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2)确定评价标准:以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3)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4)防止以偏概全: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注意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性。二、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英雄人物1确定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历史条件之

7、间的关系。主要考虑的因素: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评价,一定要紧抓“革命时代”这一背景,虽然拿破仑和克伦威尔均建立过军事独裁统治,但他们的行为均是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应一分为二地评价。2确定人物的阶级属性: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寻求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3确定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内外政策、行动等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何作用。4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8、:要坚持“阶段论”原则,将人物的活动分为不同的阶段进行评价,避免笼统化、简单化。比如,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5确定评价性结论: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具体评论时要注意,从决定历史人物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对政治人物要点明其阶级属性。另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要正确处理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之间的关系等。三、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从纵的关系上,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

9、作出不同评价;在横的关系上,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物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3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去评价。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7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

10、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四、历史人物的比较1同时代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寻找时代背景。比如,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华盛顿与拿破仑的比较等。2同类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以从中寻找历史的发展规律。比如,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比较,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华盛顿与孙中山的比较等。3同背景下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的比较,追求民族独立的孙中山、凯末尔和甘地的比较。五、注意进行历史人物评价过程中的几个常见误区1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

11、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2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3正确处理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后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

12、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带来“好”的后果。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动机和后果就背道而驰了。4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而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历史评价,是错误的。1(2016全国甲卷)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

13、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第(1)问,郑板桥绘画艺术的特点要根据材料前三句以及明清时期的

14、文化特点进行概括。第(2)问,首先根据所给材料确定历史背景的时间,然后结合康雍乾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经世致用”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2(2016全国乙卷)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

15、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并结合唐玄宗时期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边疆政策与用人政策等分析回答。第(2)问,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来回答其功过,可以从对唐朝统治、丝绸之路、开拓西域等角度来回答。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3(2016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