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狂刷0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34147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狂刷0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狂刷0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狂刷0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狂刷0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狂刷0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狂刷0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狂刷0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狂刷0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课标要求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2课标解读知道: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的概念。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的区别与联系。应用:结合实例材料,分析、判断其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中国高分1号遥感卫星帮助尼泊尔进行灾害调查,通过我国高分1号卫星遥感数据解译发现尼泊尔Rasuwa地区(沿中尼公路向我国吉隆口岸方向)发生大型滑坡导致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据

2、此完成13题。1遥感技术的关键装置是A传感器B地面接收站C太阳能电池D计算机系统2“高分1号”遥感卫星工作原理的主要环节是A目标物传感器成果遥感地面系统B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C收集传输电磁波D电磁波收集传输3遥感卫星主要的应用领域有科学试验 定位导航 国土资源普查 交通流量管理 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ABCD【答案】1A 2D 3B2016年2月1日15时29分,我国成功发射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结合“北斗”定位系统示意图,完成45题。4利用该定位系统定位时,任何一点在任一时刻地面上空至少有A一颗GPS卫星B两颗GPS卫C三颗GPS卫星D四颗GPS卫星5该系统适用的领域有铁路运输 渔

3、业生产 勘探 森林防火ABCD【答案】4C 5DGIS是用于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某中学地理小组将它用于课题研究,据此完成67题。6下图是同学们为家乡所作的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分析图,其中只适宜用GIS数据库软件制作的是7同学们拟分析家乡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在GIS数据库中,需调用的专题图层有下列中的地形图层 土壤图层 气候图层 人口图层 商业网点图层农业图层 工业图层 城市图层 交通图层ABCD【答案】6C 7A【解析】6GIS中存储和处理的数据,可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坐标图、柱状图用传统方法和GIS数据库软件都可以制作,但C项贫困人口分布图只适宜用GIS数据库软件制作。故选C

4、。7要求分析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而自然条件主要指地形、气候、土壤、河湖等,所以只有A项符合题意。故选A。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地球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据此完成89题。8下列有关“数字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A“数字地球”就是把部分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B“数字地球”就是地理信息技术C“数字地球”就是用数字化手段处理一切地球问题D“数字地球”是RS、GIS、GPS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9“数字地球”实现以后,科学家们可以A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B控制全球气温升高C控制人口增长速度D控制全球贫富差距【答案】8D 9A下图为2013年9月19日1

5、9号台风“天兔”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回答1012题。10台风卫星云图的获得用到的关键技术是ARSBGPSCGISD数字地球11台风路径的预测用到的关键技术是ARSBGPSCGISD数字地球12台风过境后,农作物受损状况的实时观测用到的关键技术是ARSBGPSCGISD数字地球【答案】10A 11C 12A【解析】GPS具有定位功能,GIS具有分析、模拟、预测功能,RS具有实时准确获取信息的功能。下图示意某地理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完成1314题。13叠加丙与丁图层可以研究A河流分布B地形特征C商店布局D客货流量14为了较合理地得出丙图,需要叠加的图层有A甲与乙B甲与丁C乙与丁D甲、乙

6、、丁【答案】13C 14D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回答1516题。15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AGPSRSGISBRSGPSGISCGISRSGPSDRSGISGPS16“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C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答案】15D 16D【解析】15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应用的是RS;经过系统分析后,应用的是GIS;可以把

7、杀虫剂,化肥使用到最需要的农田,应用的是GPS,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故材料所述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RSGISGPS。故选D。16“3S”技术在数字化城市规划中无法用于统计城区流动人口数据,无法识别人口的流动数量。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可以用GIS,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可以用RS,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可以用GIS。故选D。下图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17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

8、测点的互换18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城区A甲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所在地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答案】17C 18D18中心商务区交通道路网密度大,交通通达度最高,从图中交通线的分布状况看,甲地不具备这一特点,A项错误;大型地面停车场占地面积广,乙地位于市中心附近,土地价格高,不宜建设大型地面停车场,B项错误;从图中的指向标可以看出,图中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大致为南北方向,C项错误;图中东部地区交通道路网密度大于西部,商业网点密度大于西部,D项正确。(2016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19以下图层组合

9、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信息的是ABCD20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ABC D【答案】19A 20C(2016浙江卷)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回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第21题。2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是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ABCD【答案】21D 【解析】2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三幅云杉主要分

10、布区图,首先需要通过GPS获取云杉位置信息,再建立云杉分布信息数据库,然后用GIS进行分析处理,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图,所以研究过程是。【技巧点拨】“3S”技术的各自主要应用领域需要重点辨别:RS主要针对面的事物的信息获取;GPS主要针对点事物的信息获取;GIS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信息的分析处理。(2015江苏卷)图1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图2为“根据1973、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局部)”,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读图回答2223题。22图1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A山谷B山脊C冲积扇D盆地23图2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A减少了1 800平方米B增加了1

11、 800平方米C增加了2 700平方米D减少了2 700平方米【答案】22A 23D23由图2可知,2009年非冰川方格的数量增加到10个,比1973年多了3个,由于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说明图示区域冰川面积减少了2 700平方米。故选D。【技巧点拨】本题组以某地两年的遥感影像和数据资料为切入点,简单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第22题考查遥感影像的判读,图片判读关键是地表起伏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特征差异;第23题具体考查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计算,该题计算只要比较出两个年份“1”和“2”的变化数量,再乘以每个方格代表的面积即可。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期望,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