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32829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九)一、选择题1“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可知是甲午战争后。南京条约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均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故B、C两项错误;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严重,很多人思想观念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故D项正确。2康梁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

2、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BCD答案D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属于两个思想的共同点,排除含有的A、C;康梁思想并未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排除含有的B。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相比,有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最终也发展为政治运动,故说法正确,答案选D。3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

3、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联系“成功之处”的说法,本题应选C。其他各项不符合史实。4“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的表现是()A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兴起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广大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答案A解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呼声。520世纪初,清政府曾颁发谕旨:“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

4、。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由此可推出()A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商政策B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的富强C清政府将实行振兴工商业的政策D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为应对统治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材料中描述的是清政府认为将工商业视为末业,不利于国计民生。因此,清政府要表达的是振兴工商业的意图,故选C项。6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其中“病”

5、和“药”分别指()A奴隶性;自由B专制;共和C奴隶性;科学D腐败;民主答案A解析根据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认为中国人的奴隶性指的是深受君主专制的压迫,而他主张兴民权,追求自由。7“公车上书”提出了以下四项主张,康有为认为其中只有一项是“立国自强之策”,那就是()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D“变法成天下之治”答案D解析维新派的目标就是变法图存。8戊戌变法时开办了女学报,成立了“北平师范女学堂”,这表明()A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B维新派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C维新派发动妇女参与维新变法运动D变法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

6、缚彻底决裂答案B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实现男女平等,A项错误;办女学报、办女学堂体现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对妇女的重视,B项正确;C项观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错误;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代表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并没有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D项错误。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当时会试举人集辇彀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等人所请的是()A裁汰冗员B裁撤旧军队C废除八股取士之制D设立京师大学堂答案C解析注意本题关键信息,“1898年”“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从

7、会试举人对梁启超所请内容的反应判断,应与科举制有关,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戊戌变法的措施,不符合题意。10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A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C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答案A解析引进西方机器,发展工业,这只能表明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但其作用不可高估。11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曾说:“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

8、,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种局面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明()A变法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最高统治者变法的愿望迫切D变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风俗答案A解析百日维新期间,政府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上书,提出许多建议。康有为的叙述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12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日本教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西太后闻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得入朝叩头自请处分。这则史实反映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西太后伪善、愚昧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举步维艰近代科学进入了校园ABCD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说法与题意不符。题干

9、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守旧势力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抵制,无法体现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故排除所有含的选项。13“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A烈士精神B种族成见C浪漫性格D厌世心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谭嗣同的话表明了他想以个人的牺牲来唤醒民众进行变法的决心,体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烈士精神。14戊戌变法运动和明治维新反映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是()逐步实现社会各方面的近代化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被压迫民族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BCD答案D解析戊戌变法

10、和明治维新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指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两者的共同点。不符合史实,君主立宪制,也是近代民主政治。15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题干提供的信息看,在19世纪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俄、日、中三国分别进行了学习西方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改革。故正确的论文主题应该是B。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1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

12、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和材料归纳二者的共同之处即可,可以从改革的内容、对西方的学习、改革的方式等几方面归纳。第(2)问,分析二者结果差异的原因

13、时,应主要从改革的主导者不同分析,前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后者则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腐朽反动势力,另外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背景不同等,作答时应要点全面、到位。关于清末新政的实质的分析,一看当时的背景:是在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的情势下的被迫变革,二是新政的结果:所谓君主立宪只是一场骗局,钦定宪法大纲颁布后,专制皇权反而加强了,内阁也是皇族内阁,因此其实质是抵制革命、维护专制统治的一场立宪骗局。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

14、,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梭伦的诗歌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字林西报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康有为遗稿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答案(1)特征:中庸;激进(或急功近利)。原因: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广泛支持;戊戌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2)认识: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解析梭伦改革崇尚中庸,戊戌变法过于激进。两次改革之所以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以结合两次变革的特征分析。依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分析失败原因。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不能过于激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