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治社会学:范式转型还是理论补充?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09715425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2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政治社会学:范式转型还是理论补充?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政治社会学:范式转型还是理论补充?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政治社会学:范式转型还是理论补充?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政治社会学:范式转型还是理论补充?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政治社会学:范式转型还是理论补充?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政治社会学:范式转型还是理论补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政治社会学:范式转型还是理论补充?(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3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8)“我国目前社会阶层状况研 究” 的一项阶段性成果。 新政治社会学: 范式转型还是理论补充? 3 刘 欣 提要:“经典政治社会学” 与 “新政治社会学” 在关注权力存在的形式和权 力运作的方式时,理论视野存在着差异。前者的权力概念集中在民族 国家 层次上,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作为核心问题;后者则更注重充斥于整个 社会生活中的权力现象,在高于民族 国家的宏观领域里或者在低

2、于民族 国家的微观层次上来考虑权力问题;然而,“新政治社会学” 并没有形成一种 完整的理论范式来替代经典政治社会学,相反,其理论观点不过是对 “经典政 治社会学” 的补充。经典政治社会学和新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对于认识中国社 会的权力现象都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经典政治社会学 新政治社会学 社会基础论 国家中心论 后现代政治 随着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提出与新政治社会学理论的出现,一些学 者认为经典政治社会学的理论范式已经过时而应当被抛弃。本文通过 回顾经典政治社会学和新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解释思路,试 图在此基础上阐明:虽然经典政治社会学与新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在关 注权力存在的形式和权力运作的方式

3、上存在着差异,但新政治社会学 并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理论范式来替代经典政治社会学。经典政治社 会学的理论范式对中国当前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新政治社 会学的理论对观察中国社会的一些权力现象也是有启发意义的。只有 把新政治社会学的理论看作是对经典政治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补充,并 把二者结合起来,才可对社会生活中的权力现象做出更完整的分析。 71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一、 经典政治社会学的理论范式 “政治社会学” 正式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二战后

4、的事情。 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它产生的年代更早,马克思的 法哲学批判 已经 可以看作是政治社会学的著作(Runciman ,1963) ,还有学者甚至把它的 产生追溯到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著述(Bottomore ,1979)。尽管诸 多研究者在政治社会学产生于何时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 在政治社会学是在 “社会的”(the social)整体背景中来研究 “政治的” (the political)现象这一点上却有共识( K immerling ,1996)。因此,区分 “社会的” 和 “政治的”,是政治社会学产生的基本前提,这一区分促使人 们反思 “政治” 与 “社会” 之间的关系

5、。而当人们将政治置于社会背景中 来考察,并企图以社会变量来解释政治时,政治社会学便作为一门分支 社会学而产生了。 经典政治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权力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它将政治行动、 政治资源以及政治过程置 于社会背景(social settings)中来研究(Evans et al. , 1985) ,并关注国家权 力运作的社会基础,尤其是阶级基础问题。比如,奥洛姆(Orum ,1989) 的 政治社会学:主要政治体制的社会学剖析,就可以看作是一部系统 地论述经典政治社会学的性质、 研究主题和内容的著述。他在开篇中 指出,政治社会学运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探讨政治,它

6、试图揭示政治的 社会环境,即政治与社会其他事件是如何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因为 政治领域及其行动者都不是脱离社会事物的孤立因素。奥洛姆对政治 社会学的定义体现了经典政治社会学所具有的社会基础论的基本理论 取向。由萨胡(Sahu , 1995)主编的 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 中的 “政治社 会学” 词条,更是直接地认为政治社会学所关注的主要是如何理解权力 和权威的社会基础。因此,经典政治社会学的理论范式,可以看作是 “社会基础论”(society2based theory)的范式。 同时,在经典政治社会学的理论中,联系社会与政治的核心中间变 量是利益,尤其是阶级利益(Sartori ,1969 ;

7、Savage , 2001)。阶级地位的 不同导致了人们的利益差异,进而导致了人们的不同政治态度和政治 行动。阶级构成了政治的社会基础。社会基础论的范式常常体现为 “阶级基础论”(class2based perspective)的观点,而这一观点可以说是经 812 社会学研究 2009.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典政治社会学的理论核心。 社会基础论的政治社会学范式,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 精英论和多元论三种理论模式。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继承了

8、黑格尔提出的国家脱胎于市民社会 的观点,认为国家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国家作为上层建 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由同这一社会的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对生产关系 的性质具有规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因此,在资 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阶级对生产资料的控制便导致了他们对政治权 力和国家机器的控制,“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来镇压另一个阶级的 有组织的暴力”(马克思、 恩格斯,19581848 :491) ;而现代国家政权只不 过是管理统治阶级的 “共同事务的委员会”(马克思、 恩格斯,1958 1848 :468) ,是统治阶级

9、赖以实现其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剥削的工 具。因此,在政治社会学中,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又被称为 “工具主 义”(instrumentalism)的国家观(Barrow , 1993 ; Dunleavy Jessop , 2001)。 葛兰西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家权力受到市民社会制约 的基本主张。他进一步认为,“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葛兰西, 2000 : 218) ,国家权力不仅仅由客观社会阶级结构所决定,而且还受到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他的这一观点将经典马克思主 义的 “阶级基础” 进一步扩展到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对后来的阿尔图 塞(Louis Althuss

10、er)、 普兰查斯(Nicos Poulantzas)、 拉科劳和墨菲(Laclau 而对 “新政治社会学” 的文化主义转向,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 (Nash , 2000 ; Carnoy , 1984)。 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社会学的基本观点不同,精英论不认为资本 主义的国家仅仅为资产阶级所操纵,并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服务;而 是认为社会精英可以来自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他们所维护的利益也 不限于某一个阶级阶层。精英论认为,在所有社会里,包括在现代民主 国家的社会里,权力都由少数精英掌握。他们控制了社会、 经济、 政治、 文化、 军事等机构的领导权,对重大决策起决定性的作用(Faulks ,

11、1999 ; Bellamy ,2001 ; Dunleavy Bellamy , 2001 ; Dunleavy 政治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就在 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中心问题是国家与社会间的关系。 022 社会学研究 2009.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二、 新政治社会学的理论转向 新政治社会学认为,传统政治社会学所设想的理论前提正在消失。 在后工业社会里,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以及由此而来的民族 国 家的权力和独立性的削弱,传媒、 通讯与文化生

12、产的扩张,各种国际组 织的建立等等,都侵蚀了原来民族 国家的主权和文化特异性。消费 社会与后福特主义 (post 2Fordist)生产方式的出现,使社会的阶级形态发 生了变化。阶级结构在瓦解,它不再是社会结构、 社会关系、 社会认同 和政治联盟的决定因素。普遍富裕的生活使人们摆脱了物质生活资料 匮乏的限制,价值观念出现了裂变,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Smart , 1997 1993)。在后工业社会里 ,这些变化打破了传统政治社会 学所想象的 “社会的” 与 “政治的” 界限。无论是在 “民族 国家” 的社会 内部还是外部,“社会的” 和 “政治的” 概念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这些新

13、变化使得原本习以为常的 “社会认同”,如性别、 种族、 环境 主义者等非阶级身份的认同具有了政治性,进入了 “政治的” 范畴。它 们导致了 “新社会运动” 的出现,使政党和利益团体不再仅仅以阶级为 基础。它们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政治社会学的理论范式和研究内容,在 低于和高于国家层次的更广泛的领域里思考政治社会学的问题。正如 托伦所指出的那样,传统的社会形象已经破灭,“社会生活不再被知觉 为一个在必然性的宇宙中追求自由的有限空间,而被视为一个不确定 甚或是无限的空间,如此一来,我们除了必须放弃人类世界像是大宇宙 中的一个小宇宙这样的想法外,还必须放弃社会生活发生在民族 国 家及其法律机制或教育计划一

14、致的限界内的想法”(T ouraine ,1989 :8 , 转引自Smart , 19971993 :78)。新政治社会学的焦点已经从单一历史 经验形态的社会转向全球,并重视理解各种社会运动和社会变迁的过 程及其结果,尤其是社会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的实现。 新政治社会学的倡导者纳什在其尝试体系化新政治社会学的著作 当代政治社会学:全球化、 政治和权力 和有关论文(Nash ,2000 ,2001) 中认为,在后工业社会的情形下,我们需要尝试重新定义权力和政治, 而这种尝试实际上就是已经发生的政治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转型,它正 在从 “国家中心论” 和 “阶级基础论” 的范式转向认为政治潜在于社会

15、生 活所有方面。她写道:“新政治社会学的焦点不应当还是国家与社会之 122 学术述评新政治社会学:范式转型还是理论补充?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间的关系。作为 文化转向 的结果,所有社会生活都必须被看作具有 潜在的政治性,在那里,政治学就是权力关系的争辩(contestation)。政 治社会学已经开始发展出一套工具来讨论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的政治 学,尤其是开展有关社会运动的研究工作”(Nash ,2001)。 她进一步认为 (Nash ,2000 ,

16、2001) ,“新政治社会学” 最为关心的是文化政治学(cultural politics) ,它关注的是社会认同的争辩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传统的以国 家与社会之间,尤其是以阶级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的政治社会学 已经过时,新政治社会学应当从当代文化理论、 社会认同等理论出发, 对全球化、 社会运动、 公民以及民主等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新政治社会 学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反认识论 (anti 2epistemology) ;关注意义的不确定 性(indeterminacy)并把它看作是建构社会认同和社会结构的源泉;主张 社会非中心化(decentering society) ;反本质论 (anti 2essentialism) ;否认普 遍价值和普遍真理的存在(Nash , 2000)。 这样的新政治社会学的出现,是同 “后现代社会理论” 的发展相联 系的。从理论背景来看,新政治社会学主要是以后结构主义(如福柯 Foucault对权力的分析)和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如拉科劳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