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4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9710162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4(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青少年时代: (1)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_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2)起初学习“_”,十五岁立志学习礼乐,后来成为儒士,以传 承_为己任。 (3)三十岁时,对“六经”已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鲁国,六艺,礼乐文化,2.从政生涯: (1)在鲁国为官期间,孔子试图加强君权、削弱_权、抑制陪臣, 结果失败。 (2)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没有被采纳。 3.晚年: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_,献身于文化教育事 业。,大夫,春秋,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_社会转变的时期,社会矛 盾复杂,人

2、际关系紧张。 2.内容: (1)礼的思想:主张以“_”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 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_”,匡正社会秩序。,封建制,礼,克己复礼,(2)仁的思想。 含义:爱人,包含_、关怀等美德。 地位:孔子思想核心,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影响:体现了_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 仁礼关系:互相依存,互为表里。 (3)中庸思想。 目的:协调_的关系。 含义:“过犹不及”、恰到好处。 方法:“_”。 3.地位:_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仁爱,人道主义,礼和仁,和而不同,仁、礼、中庸思想,三、古代大教育家 1.开创私学: (1)背景:春秋以前,文化被贵族垄断。 (2)概况:“

3、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对学生一视同仁。 2.教学目标: (1)“成人”:通过教育使学生们举止合乎_,言行合乎 “忠”“信”。 (2)“君子”: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 一起来,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礼数,3.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 方法。 (2)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之道。 4.整理古籍: (1)孔子整理编撰“六经”,即诗书礼乐易 _。 (2)弟子把其思想整理成_,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春秋,论语,四、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1)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_ _

4、的理论基础。 (2)古代文化:“_”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古代教育: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影响了中国两千多 年。,传统,政治,六经,2.对世界的影响: (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_、日本等国,对这些 国家产生深刻、深远影响。 (2)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 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朝鲜,【微点拨】 孔子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社会动荡,统治者需强有力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微探究1】 材料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思考:材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提

5、示:“仁”,关爱生命,爱护民众。,【微探究2】 材料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思考:材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观念?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思想观念:礼;目的: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规范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微探究3】 材料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思考:材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有何内涵? 提示:思想:仁;内涵:崇尚节俭、爱惜民力、珍惜民时。,【微点拨】 “仁”和“礼”贯穿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是教育思想中仁的体现和度的考量;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举止合乎礼数,且需将仁礼完美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和言传身教则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关爱(仁)和礼的示范作用。,【微探究

6、4】 材料 伏尔泰:“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思考:伏尔泰所说的“他”是谁?他的思想对世界有何影响? 提示:孔子。儒家经典传到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形成汉文化圈;并对欧洲启蒙思想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史论要旨】 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仁、礼、中庸思想构成了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3.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结构图示】,主

7、题1 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史料研析】 材料一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中国文化史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提示:“仁”,即“仁者爱人”。,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2)材料二表明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提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材料三

8、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3)材料三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4)依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 提示:孔子整理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史论总结】 孔子的思想,【深化点拨】孔子核心思想的“新”“旧”色彩 (1)春秋时期的伦理观念和伦理思想,新旧杂陈,相互更替,体现了“过渡时期”的特点,孔子的思想也具有

9、这种鲜明特色。 (2)“仁”是春秋时期产生的一种新的思潮,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伦理关系认识的升华,是道德认识史上的重大发展,就其理论构想的“仁”的社会状态,是进步的。但却以“礼”作为外在规范和表现,体现了鲜明的守旧色彩。,主题2 孔子思想的影响 【史料研析】 材料一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的意思)之。 论语 (1)据材料一,概述先秦时期中国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提示:(1)观点:仁,礼,仁政。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学派观点不适合富国强兵的需要,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材料二 (汉武帝)

10、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2)据材料二,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提示: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地位:自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儒家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

11、,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要求人们注重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等都体现孔子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史论总结】 认识孔子思想产生的影响 1.进步性: (1)当时: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文化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深远: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现实: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人本、民本、教育思想影响深远。,2.局限性: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带有一定的保守性和落后性。,【深化点拨】孔子思想地位及影响 1.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汉代开始,几乎所有的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中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3.孔子的思想对亚洲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以后,儒学传到欧洲,法德等国先进的思想家们从儒学思想体系中汲取营养,对欧洲的启蒙运动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