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_张进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9707093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3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_张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_张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_张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_张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_张进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_张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_张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4年4 月 第2 5卷第 4期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Apr . 2004 V ol . 25No . 4 J o u ma lo fSha og u an 饰i、r s ity (S oeial Seie n ee )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 张进 , 仲红卫 2 (l 山东大学文学院 , 山东济南 250 200; 2 . 韶关学院中文系 , 广东韶关5 1 2005 )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之间具有广阔的通约 性 , 可以彼此阐释和相互彰显 。 新历史主义涉人过 去的符号系统 , 与人类学涉人他种文化的符号系统 , 这两种方法之间具有类比性 。 前者在进行文学批评 时 ,

2、试图实施人类学研究并关注不同文化的相遇及 碰撞问题 ; 而后者的 “ 厚描 ” 学说 , 也吸收了大量的文 学批评方法 。 格林布拉特在文艺复兴自我塑造 导论中 说 , “我在 本书中企图实践一种更为文化的或人类学 的批评说它是 人类学 的 , 我们是指类似于格 尔兹 、 詹布恩 、 道格拉斯 、 杜维格诺 、 拉宾诺 、 特纳等 人的文化阐释研究 。 ”“, P 4 )在这些人类学家中 , 格尔 兹(又译吉尔兹)的文化人类学或阐释人类学对新历 史主义的影响最大 。 2 0年后 , 他总结反思了自己与 格尔兹人类学 “厚描” ( thiek de s er iptio n , 或译 “深 描

3、” )之间的关系 , 认为 “ 厚描 ” 学说 “使我们已经在做 的事情显出意义 , 将我们的职业技巧作为比我们 自 己的把握更重要 、 更关键和更具说明力的东西重新 交还我们手里 。” 2 P 20 ) 换言之 , “厚描” 学说成功地 (尽管不无碰巧地)阐明了新历史主义的观念方法 。 因此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对 “厚 描 ”学说 的研究就是对 新历史主义观念方法的说明 。 历史学家杰诺韦塞甚至认为 , 人类学的观念方 法构成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特征 , “新历史主义乃是 一种采用人类学的 厚描方法的历史学 和一种旨在 探寻自身可能意义的文学理论的混合产物 , 其中融 汇了泛文化研究中多种

4、相互趋同然而又相互冲突的 潮流 。 , t 3 l( P 5 , 新历史主义之 “ 新 ”,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 由于它同人类学的 “厚描” 方法有复杂关联 。 批评家 雷安在追溯新历史主义的思想资源时 , 将格尔兹的 文化观念对于人的观念的影响推为首篇 , 认为该 论文可 以显示格尔兹对格林布拉特个人以及对整个 “文化 诗学 ” 的巨大影响 “:(P,) 。 可 以说 ,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之间的联系 是其实践者和批判者都不能否认的学术事实 。 但其 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在什么层面上相互影 响?其间的根本区别又在哪里呢?这些问题仍然没有 澄清 。在我们看来, 其间关系可以大致归为如下

5、三个 方面 : 在研究对象层面 , 都认为文学与文化相互渗 透 , 彼此不间断地流通往来 ; 在人与文化的观念层 面 , 都认为 “人是文化的造 物 ”, 文化是一种 “社会话 语流 ”, 人在文化摄控下塑造自身 、创造文化 ;在人类 学与文学批评的书写和解释方法层面 , 都提倡循环 往复的 “厚描”, 而反对一次性的 “ 薄描 ” (t h i n d e - 收稿日期 :2 0 0 3一12一 2 7 作者简介 : 张进(19“ 一 ) , 男 , 甘肃会宁人 , 兰州大学 中文系副教授 , 山东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 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 sc r i n t io n ,

6、 或译 “ 浅描 ” ) 。 当然 , 其间的差异也可以在 这些参照点上显示出来 : 文化人类学不像新历史主 义那样强调激进政治 ; 后者则比前者更重视 “文学” 问题 。 一 、对 象 : 文学与文化渗透流通 人类学的发展自有其漫长的历史 , 但格尔兹文 化人类学的崛起则主要与2 0世纪下半叶的人类学 发展相关联 。 6 0年代以来 , 列维 一 斯特劳斯的 “ 结构 人类学 ”把丰富 的人类现象都归结为 “ 深层文化语法 结构 ” 而对人类学田野工作和实践充满疑虑 。 这种 做法招致了一批以 “后结构 主义者 ” 自命的英美人类 学家的反对 。 这些人致力于人类符号体系与仪式行 为的研究

7、, 代表了人类学研究的 “ 符号论 ” 时代 。 格 尔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格尔兹的人类学 , 强调了 “ 文化 ”和“ 理解 ” 这两 个基本问题 。 从 “理解” 这条线索看 , 他是 “阐释人类 学 ” 的创始人 , 他在界定文化及文化研究时采用的是 “阐释 学 ” 的观点 , 认为人类文化的基本特点是符号 性的和解释性的 , 作为文化研究的人类学也是解释 性的 ;从“文化 ”这条 线索看 , 他的人类学研究是一种 “ 文化的 ” 解释 , 认为其内容是作为人类文化的 “社会 话语流 ” , 其方法则是打破既有学科界线并在文化的 具体性和特殊性 中寻求人类学解释的文化学 。 因 此

8、, 格尔兹的人类学 , 既是 “ 文化的 阐释学 ”, 也是 “ 阐 释的文化学 ” ; 既是 “ 文化人类学 ”, 也是 “阐释人类 学 ”。 格尔兹认为 : “ 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 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 我把文化看作这些网 , 因而认为 文化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 , 而是一种 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 。 我追求的是阐释 , 阐释表 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达方式 。 ” 5F 5 ) 这一观念表 明格尔兹的文化解释方法与结构主义方法有根本区 别 : 其文化分析不是致力于寻找 “潜在结构” 或 “ 秩 序 ”, 而是追问文化文本做了什么 以及如何运作 ; 它 不去揭示文化参与者自

9、己意识不到的深层潜在 的规 律体系 , 而是倾向于从其 “ 表面价值 ” 解读文化的形 成 。 因此 , 这种人类学主要是从文化 “ 平面 ” 上 , 而不 是从 “深度” 上解释文化文本的意义 。 可以说 , 强调 解读意义而不追求可说明原因的法则 , 乃是格尔兹 文化人类学为 自己规定的中心任务 。 这种研究也与 史学领域文化史的兴起 同气相求 。 文化史研究大多 求助于人类学和文化理论 , 认为 “文化 会使意义具体 化 , 因为文化象征始终不断地在日常的社会接触中 被重新塑造 。 ” 这种文化观否认概念性语言和人类 推理过程的 “共通性” , 因而可用来加强针对 “理性 和 共通人类价

10、值的抨击 , (, , , , ) 。 格尔兹认为 , 人类学写作本身就是阐释 , “ 人类 学著述是小说 ; 说它们是小说 , 意思是说它们是 虚 构的事情 ,制造出来 的东西 即 小说的原义 并非说它们是假的 , 不真实的或仅仅是个 想 象 的思想实验 。 ” 1 5 P 1 “)也就是说, 文化人类学的研 究对象本身是 “ 人类创造物 ”。 与人类学在对象层面 的这种规定相联系 , 他认为人类学的分析工作就是 理清意义的结构并确定这些意义结构的社会基础和 含义 , 而这项工作更像是文学批评 。 因此 , 人类是在 其创造物中解释其创造物 , 人类学阐释是 “面对阐释 进行阐释 ”, 是

11、“ 阐释之中的阐释 ”。 这种阐释在本质 上是一种 “文学批评”活动。 文学批评在变成文化人类学解释方法之后 , 它 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 : 文学批评不再是一个将文学 与 “ 文学之外 ”联系起 来的问题 。 文学是文化的某些 方面 , 文化又是处在复杂交换之中的符号流 , 文学批 评就应该用动态的 “符 号交换 ” 观念置换静态的 “ 语 境 ” 概念 。 采用格尔兹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和术语 , 文 学批评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先前的社会历史批评 所使用的 “ 世界图景 ” 、“意 识形态 ” 和 “ 精神状况 ” 等 概念而代之以 “ 文化 ”: 对文学来说 , 文化不是其 “ 外 部 ” 或

12、 “背景”, 文化本身就是文本的一种形式 , 没有 一个外于艺术的 “结构” 以供文艺作品去 “ 复制 ”。 同 样 , 艺术作品尽可以有复杂的内部程序 , 但它与其他 符号形式并无本质不同 , 不存在一个将艺术文本与 文化 “ 联系 ” 起来的问题 , 文本即是文化的一个方 面 。 由此 , 文本的意义就并非存在于自身的内在 “ 深 度 ” 之中 , 而是存在于它与周围符号的流通之中 。 符 号的地位是在流通过程中获得的 : 人们可以通过对 一部作品与其他符号的 “交换”过程 的描述来达到对 它的解释文本仍然是符号 , 但它究竟是什么则 受其 “交换” 的影响 , 甚至是在 “交换” 中通过

13、文化生 产出来的 。拿戏剧 来说 , 戏剧表演既不能化简为剧作 家的 “ 意图 ”, 也不能归结为对历史场景的 “反 映 ” , 更 不能凝缩为它本身的 “ 内在形式 ” 或 “深层结构” , 戏 剧本身即是复杂的文化游戏中的演员 , 演出的意义 即来自它在文化 中的 “ 流通 ”和“交换”。 格尔兹的文化人类学拆除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 究之间的壁垒 , 从观念方法层面打通了两种学科间 互动的渠道 , 但同时也使文学问题而异常复杂化 了 。 雷安指出 :“格尔兹 的人类学对于那些热衷于将 文学与更大的符号系统关联起来的批评家有莫大的 吸引力 , 在理想状态下 , 可 以让他们将整个人类文化 读解

14、为一个文学文本 。 ” 4, 刊将文化解读为一个文 学文本 , 这似乎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 另一方面 , 文 学文本也被看成是更大的文化范围内的 “ 事件 ”。 格 尔兹利用文学批评处理一些类似文化碎片的东西和 微小的符号行为 , 并从中扩展而出 , 进人更大的社会 世界 ; 而文学批评也就可以将文学文本视为格尔兹 所理解的 “ 文化 ”。 格林布拉特认为 : “格 尔兹的工作 对新历史主义的具体魅力在于 , 它将人们熟悉的那 些文学术语扩展到比文学批评所能允许的范围更宽 广也更陌生的文本领域 。 ”【 2 P 2 7,换言之 , 文化成了一 个 “扩 展了 ” 的文本 , 文本则成了 “

15、压缩了 ” 的文化 , 它 们在表述的层面具有了相互阐释的可能性 。 通过将 文化解读为一个文学文本和将文学文本解读为一个 文化事件 , 格尔兹的文化人类学将文学与文化理解 成彼此的 “ 厚描 ”, 从而将文学与文化之间的界线抹 去了 。 这也就是格尔兹的人类学能够对新历史主义 文学批评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所在 。 接受格尔兹的 影响之后 ,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研究就必然走 向一种 “文化研究”。 新历史主义通常自称为 “ 文化诗学 ”, 这个术语 应该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 。 在文化人类学影 响下 , 新历史主义将这个术语中两个概念的含义都 大大拓展了 。 “ 文化 ” 并非仅限于传统意义上

16、的 “ 艺 术 ”或“ 高级文化 ” 领域 ; 而文化的 “ 诗学 ”也不仅包括 文学文本 , 还包括通过实践 、 仪式 、 事件和结构而对 意义的 “ 创造 ”。 文本与文化相互关联 , 但不是以作 品被联系于作品 “ 之上 ” 或 “ 之外 ” 的历史背景 、 经济 条件 、 意识形态或世界观的方式关联 , 而毋宁是 , 文 本是生产性的 , 文本生产文化 , 文化正是通过文本实 践而获得价值体系和理解方式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 文化诗学 ” 与 “文 化解释学 ” 是具有相互阐释功能的 概念 。 二 、 观念 :“文化造物”与“ 自我塑造 ” 在有关人和文化的观念层面 , 格尔兹的人类学 打破了那种认为文化是 由人所新近获得的一种属 性 , 是堆积在生理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之上 的最新 层的神话 , 而认为 “文 化不是附加于完善的或实际上 完善的动物身上的东西 , 而是产生这个动物本身的 过程中的构成要素 , 并且是核心构成要素 。 ” 5 F 5,他 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