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09703881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春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春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春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春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季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卷一(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18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jun)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go)工舵(tu)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篙拄在礁(jio)石上,巨浪狂扑,船舷(xun)攲

2、(q)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A B C D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璘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B他很想即可锹住他,拗断他的竹筷,放下他的辫子,并且批他几个嘴巴。C它们在花丛中忽上忽下,忽东忽西,拂红穿绿,翩翩起舞,为大自然的春光平添许多景色。D在这赤身露体,经受着日晒露淋、风吹雨打的形像面前,又怎能不百感交集、怆然而涕下?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 、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_ _,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秋蝉的衰弱的 ,更是北国的特产。母亲早就看出我 中

3、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闯劲”。A样式气魄惨声性格 B样式气概残声性格C形式气概惨声性情 D形式气魄残声性情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B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C我们沉溺于纷繁的数字之中,真实却悄悄离去纷繁的数字能够还原出一个有声有色的日子吗?D“就在这城里,”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米开朗基罗媲美的雕刻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事存私心,便不

4、免假公济私,贪污苟且,败坏自己的人格,也败坏社会的利益。B.节日期间,农贸市场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C. 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两人。D. 作者自以为写得出神入化,但从现在看起来,是连新奇气息也没有的。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语文课堂上,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感悟能力和创新精神。B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C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是能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D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史铁生和

5、王蒙都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荀子和庄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著有自传体长篇小说成长;培根是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C“社稷”指国家。社,谷神。稷,土神。“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D“宗庙”是古代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轩辕”指黄帝,是传说中我国古代的君王。8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山居秋暝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B颔联描写月夜松林

6、、清泉流动之景。“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二、(18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是“清明节”之意,二是“清明坊”之意,三是“清明盛世”之意。其中,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

7、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孔宪易先生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被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细致地考证。他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先生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其中对扇子的考证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先生产生秋景说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宋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便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书生

8、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神领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不受季节影响的。周宝珠教授对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较唐朝时期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大肆歌颂当朝皇帝的政治清明;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外有音。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在乞讨的乞丐,

9、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指什么含义呢?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也有诸多解释。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

10、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9.文章引用周宝珠教授对扇子的考证,用意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证明在北宋时期扇子除拂暑驱蝇外,还有其它如题诗作画、扑卖馈赠的用处。B否定孔宪易先生对“清明”解释,“清明”所绘之景并不一定是秋景。C说明扇子在北宋时期,主要的用途是“便面”,是一种礼貌之举。D是为了佐证史树青先生关于“清明

11、”是“政治清明”的说法是正确的。10.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清明”是“政治清明”意思的一项是( )A北宋长期实施“偃武修文”国策,经济繁荣,国势昌盛。B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极尽歌颂之能事。C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气势和景象,能体现“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D清明上河图中官衙门口的士兵和大街上跑着的猪等人与物,正体现出一种繁盛景象。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坊”是北宋时期东京城外城东郊区三坊之第一坊。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景象。B如果“清明”是“政治清明”一说成立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就是一语双关,弦外有音。C清明上河图

12、中的“上河”也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逆水行舟”的解释是其中支持者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说法。D文章引用东京梦华录记载,是为了证明“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

13、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

14、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

15、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12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B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C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D学习文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