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考古六十年_王巍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9702113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4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考古六十年_王巍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中国考古六十年_王巍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中国考古六十年_王巍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中国考古六十年_王巍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中国考古六十年_王巍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考古六十年_王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考古六十年_王巍(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古 2009年第 9 期o 述评# 综论 新中国考古六十年 王巍 作者:王巍,北京市, 1007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都城考古帝陵 墓葬文化交流 KEY WORDS: archaeologyofprehistoric timesarchaeologyof the Xia -Shang-Zhouperiodar - chaeologyof the Han -T ang periodorigin of manorigin of agricultureorigin of civilizationarchaeologyof ca

2、pitals and citiesimperial mausoleumstombs cultural exchange ABSTRACT: In the last 60years since the foundingof New China, Chinese archaeologyhas made considerableprogress. This is demonstrated in thegradualperfection of its scientific system, the steady growth of its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he mark

3、ed rise of its researching level, the enrichment of its the - ories and methodologies, the endless emergence of its important discoveries, the tremendous volume of it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he increasing activation of its foreign exchange. A series of its great successes enriched our understand

4、ing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 golden era of development is opening up before Chinese archaeology.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60年中, 中国考古 学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步, 一系列的丰硕成 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 化的认识。 下面, 试就 60 年来中国考古学的 发展和取得的主要收获进行概括,不当之 处, 欢迎各位方家指正。为了便于说明中国 考古学的发展,本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60 年分为前后两段,即 1949 1978 年和 1979 2009年, 下文将前

5、一段简称为/ 前三 十年0, 将后一段简称为/ 后三十年0或/ 改革 开放以来0。 一、 六十年来中国考古学的 总体发展状况 ( 一) 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 60年以来, 中国考古学界 在主观上一直致力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但是, 对于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 经历了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前三 十年里, 一些考古学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社 会发展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社会, 如对仰韶 文化所处社会阶段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 会的讨论、 对我国史前时期是否存在军事民 主制的讨论、 对殷墟西北冈王陵祭祀坑出土 大批人骨是否为奴隶的争论等等。 由于当时 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 在今天看来, 这

6、些主观上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 究往往难以完全避免对马恩经典著作某些 论断的教条主义理解, 但它毕竟是新中国的 考古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考古学 第 9 期# 3(总 771) # 研究和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的 最初努力, 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改革 开放以来, 在/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0思想路 线的指引下, 中国考古学逐渐摆脱了教条主 义的束缚, 考古工作者更加积极地致力于准 确领会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指导中国考古学的研究, 并开始有意识地用 中国大量的考古资料,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夏鼐、 苏秉琦以及 其他一些考古学家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国

7、家 形成与发展研究中的理论探索。 ( 二) 学科理论 前三十年, 中国考古学是以研究考古学 文化、 建立各地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作为 基本任务, 指导这一学术研究的主要理论是 考古学文化、 考古地层学与考古类型学。20 世纪 80年代前半, 夏鼐、 苏秉琦等先生通过 对全国考古学界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 总结, 形成了关于考古学文化命名和考古学 / 区系类型0理论, 为指导中国考古学沿着正 确的方向前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 入, 国际上的各种考古学理论和流派如过程 考古学、 后过程考古学、 认知考古学、 社会考 古学、 环境考古学等被陆续介绍到国内, 对 中

8、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 响。 围绕着应当如何对待这些国外的理论和 方法,中国考古学界曾经产生过激烈的争 论。现在看来, 这些争论对于中国考古学的 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需要了解、 吸收和借鉴国外考古学的理论和 方法。 但是, 必须从中国考古学的实际出发, 结合自身的实际, 在坚持和发扬自身优良传 统的基础上去吸收和借鉴国外学术界的理 论和方法, 最终能够形成符合中国特点、 具 有自身特色的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 而 决不能照搬照抄, 机械套用, 邯郸学步。 这已 经成为绝大多数中国考古工作者的共识。 ( 三) 考古机构和专业队伍 / 文化大革命0前, 我国的考古

9、学者队伍 只有中国科学院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 究所和考古研究所、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 和省级的博物馆或省文管会之下的考古工 作队, 以及北京大学、 西北大学等少数几所 大学考古专业的教师, 人数较少, 每年从事 考古工作的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20世纪 80年代初以来, 各省、 市、 自治区纷纷建立 了省级文物考古研究所, 有的地级市也设立 了市级的考古研究机构。近几年来, 有几个 省级或地市级的文物考古研究所改称为考 古研究院,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政府对 文物考古事业的重视。目前, 全国已经有各 级文物考古研究所或研究院超过 40 个,主 要是各省、市、自治区文物系统的考古机 构。 他

10、们承担着各地绝大部分基本建设中的 考古工作, 在中国考古学界所占的比重日益 加重, 已逐渐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的一支生力 军。 ( 四) 人才培养 / 文化大革命0前, 全国只有北京大学和 西北大学等极少数的大学设有考古专业, 每 年培养的考古专业毕业生仅数十人。20 世 纪 70 年代中期, 又有七、 八所大学设立考古 专业。 近十几年来, 大专院校的考古系、 考古 或文博专业不断增加, 目前设置这类专业的 高等院校已有 20 多个, 每年培养本科毕业 生数百人。 还有一些学校虽未建立考古或文 博系, 但为历史系的学生开设了考古学通论 的课程。在研究生培养方面, / 文化大革命0 前, 全国每年

11、培养的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寥 寥无几。 1978 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后, 大专 院校、 科研机构培养的考古专业的硕士和博 士研究生逐渐增加。 进入 21世纪以后, 研究 生的数量成倍增长, 目前, 每年毕业的考古 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达数百名。 ( 五) 学术团体 前三十年,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学术组 织。 1979 年, 作为中国考古学界惟一的全国 # 4( 总 772) #考古 性学术组织 ) ) 中国考古学会成立。此后, 学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有近 2000名 会员。 2008年, 中国考古学会在北京召开了 第五届代表大会, 选举出新一届理事会。20 世纪 80年代以来, 全国绝大多数的省

12、、 市、 自治区也相继建立了本省区的考古学会。 这 些学术团体在促进全国考古工作者的交流、 推动中国考古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 用。 ( 六) 考古发掘 前三十年, 全国的考古工作以围绕学术 目标开展的主动发掘为主, 每年仅数十项。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 快, 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工作不断增加, 并日 益成为我国考古发掘工作的主流。目前, 每 年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达数百项, 发掘经 费数以亿计。 以 2007年为例, 全国共申报发 掘项目 700 多个, 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基 本建设的考古项目。 前几年进行的三峡工程 的考古工作中,全国共有 80 余个考古机构 参加, 考

13、古发掘和保护项目近 1100 项, 考古 勘探面积 3100 万平方米, 发掘面积 180万 平方米, 投资近 10亿元人民币。 目前正在进 行的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古工作中, 全国有 50 余个考古机构参加, 勘探面积 1600 万平 方米, 发掘总面积将达到 170 万平方米。 近年来, 随着国家在大遗址保护中投入 经费的增加, 大遗址保护中的考古发掘所占 的比重显著增加, 成为新世纪考古发掘的特 点。特别是配合唐长安城大明宫、 隋唐洛阳 城等都邑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而开展的超 大面积的考古工作, 使我们对这些都城遗址 的内涵、 布局及其变迁的情况有了较为详尽 的了解。 ( 七) 国际交流 前三

14、十年, 我国学者与国外同行的交流 很少。改革开放以来, 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的 变化。 数以百计的中青年考古学者得以到国 外留学深造, 更多的考古和文博工作者得以 通过各种途径到国外进行短期访问、 考察。 与此同时, 大量的外国考古学家来到中国参 观考察, 与中国考古学家进行直接的交流。 在国内召开的各种学术会议上, 经常能够听 到来自海外考古学家的声音。 在世界各地召 开的各种世界性考古大会上, 往往能够看到 中国考古学家的身影。通过打开国门, 走向 世界, 与国外考古学界交流, 极大地开阔了 中国考古学家的视野, 拓宽了其研究思路。 中国考古学界逐渐了解了国外考古学界的 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坚

15、持发挥自身传统优势 的同时, 结合中国考古学的实际, 吸收和借 鉴国外考古学同行的有益经验, 从而丰富了 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手段,促进了研究的进 展。同时, 也使国际学术界逐渐加深了对中 国考古学的了解, 中国考古学的成果已经得 到越来越多国外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 八) 中外合作发掘 前三十年, 由于政策的原因, 中国和外 国的合作发掘仅有 20 世纪 60 年代前半中 朝联合考古队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的发 掘。 改革开放以后的 30年来, 中外合作调查 和发掘不断增加, 迄今已达 60 余项, 参加合 作的国家有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加拿大、 澳大利亚和日本, 区域遍及中国

16、的 东西南北,时代从旧石器时代到汉唐时期, 合作成果颇丰。通过合作发掘, 我国考古学 者更加直接地了解到国外考古同行所采用 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方法与理念, 并从中得 到一些教益和启示。与此同时, 中国考古学 颇具特色的考古钻探和发掘方法及其成果 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所了解和重视。 ( 九) 考古杂志 前三十年, 全国只有 5考古6、 5考古学 报6和5文物6等三种考古杂志, 被称为考古 学界的 / 三大杂志0。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 来, 不少省、 市、 自治区的考古机构创办了学 术期刊, 目前具有全国统一刊号的期刊已经 有 20 多种, 还有 30 多种地方刊号和内部刊 第 9 期# 5(总 773) # 行的考古与文博杂志,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中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 ( 一o ) 学术活动 前三十年,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考古学 界很少召开学术研讨会。 近 30年来, 学术活 动逐渐增加。 每年都举办数次乃至十余次学 术研讨会或学术论坛, 其中有相当数量是国 际学术研讨会。各考古机构举办的各种讲 座、 报告会更是不计其数。通过举办这些学 术活动, 交流学术, 切磋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