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苏教版必修三 鸿门宴(第二课时) 教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9663370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7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年苏教版必修三 鸿门宴(第二课时)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8-2019年苏教版必修三 鸿门宴(第二课时)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年苏教版必修三 鸿门宴(第二课时)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年苏教版必修三 鸿门宴(第二课时) 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鸿门宴 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2分析项羽的性格和导致其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教学步骤一、齐读课文第3段,抽查正音情况二、理清情节结构根据上节课的讨论,归纳课文的情节结构。具体参见“文本解读”。三、主要的人物形象分析1讨论: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1)共同讨论“鸿门宴”上的座次。课文有关句子:“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分析:项羽坐的面朝东的最尊席位,既符合项羽的性格,又符合由尊到卑的行文顺序。项羽师心自用,狂妄自大,不顾宾主间的礼节,大摇大摆地坐上了最尊的席位,而只让刘邦坐第三等的席位,这正是项羽性格的必然,也反映了

2、项羽和刘邦军事力量上的悬殊。(2)分析下面两段材料,加强学生对项羽性格的认识。(一)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二)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

3、而遣沛公西略地。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3)学生讨论后发言。要点: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4)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要点: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这一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是否对刘邦发动进

4、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展开,人物性格鲜明。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成鲜明对照。同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2、讨论:导致项羽悲剧命运的因素有哪些?要点:起兵的动机不纯,想取秦而代之;迷信武力,始终不能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天意;不能践守“先入关者为王”的诺言;优柔寡断,缺智少谋。(学生回答有道理就可以,不必强求一致)3、讨论:司马迁对项羽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1)看两段文字。(一)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

5、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二)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四、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四两段。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选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朗读指导: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情节发展的张弛度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第三、四段。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