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与间脑-.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663189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5.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脑与间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小脑与间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小脑与间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小脑与间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小脑与间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脑与间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脑与间脑-.ppt(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脑,小脑位于颅后窝,枕叶的下方,延髓、脑桥的后方。 小脑重150g,占脑重1/10。 通过不同途径接受各部位的位置、运动状态等信息,对之进行综合分析,小脑是一个运动调节中枢,不是指挥中枢。,(一)小脑的位置和外形,1、位置: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后方,枕叶的下方。 2、外形: 蝴碟状 中间为小脑蚓 两侧小脑半球 上面平坦,小脑蚓与半球相互移行,无明显界线。 小脑蚓上面自前向后:小舌、中央小叶、山顶、山坡、蚓叶; 小脑半球上面从前向后:中央小叶翼、方形叶前部、方形叶后部、上半月叶、下半月叶。 下面窿凸,蚓部凹陷,与半球之间有纵沟分隔。 小脑蚓下面自后向前:蚓结节、蚓锥体、蚓垂、小结。绒球与小结构

2、成绒球小结叶。 小脑半球下面从后向前:下半月小叶、二腹小叶、小脑扁桃体。,3、小脑的分叶,表面被很多平行沟裂分成许多小脑叶片。 主要的沟裂: 水平裂:上、下面分界处。 原裂:位于小脑上面前中1/3交界处,将小脑分为前叶和后叶。 后外侧裂:位于小脑下面,小结与蚓垂之间,后外侧裂将绒球小结叶与小脑体分开。 原小脑:绒球小结叶,接受前庭神经核及前庭神经。 旧小脑:原裂以前的前叶和后叶的蚓垂及锥体。主要接受脊髓纤维。 新小脑:小脑半球后叶在进化最晚,接受大脑皮质脑桥束的传入纤维。,原裂,水平裂,后外侧裂,(二)小脑的内部结构,球状核,白质,灰质在表面:小脑皮质 白质在深方:小脑质髓, 髓质内埋有灰质核

3、团中央核,齿状核,1、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小脑皮质面积约1千平方厘米,只有1/6在表面。 可分为: 分子层:梨状细胞的树突,颗粒细胞的轴突形成的“T” 。星形细胞,篮细胞:1个于200个梨C胞体形成突触。 梨状细胞层(蒲肯野细胞):树突进入分子层,1个约有20万个树突棘,轴突形成小脑的唯一传出纤维。 颗粒层:颗粒细胞:轴突进入分子层,树突与苔藓纤维突触参与小脑岛形成。 高尔基细胞:树突进入分子层,轴突与颗粒细胞树突形成突触。,小脑皮质结构模式图,小脑小球(小脑岛)以苔藓纤维形成玫瑰结为中心,有颗粒细胞的树突、高尔细胞的轴突、高尔基细胞的树突。 苔藓纤维:来自脊髓小脑束、橄榄小束、脑桥小脑束。兴

4、奋颗粒细胞的树突、高尔基细胞的树突;高尔基细胞的轴突与颗粒细胞树突之间为抑制性突触。 高尔基细胞的树突主要伸向分子层,接受颗粒细胞的兴奋冲动,反过来又通过轴突抑制颗粒细胞 负反馈环路。,2、小脑皮质的传入联系,小脑的传入纤维有苔藓纤维和攀缘纤维。 苔藓纤维:粗,主要来自脊髓小脑束、橄榄小脑束、脑桥小脑束。 攀缘纤维:细,主要起于下橄榄核,从髓质穿过颗粒层,攀缘梨状细胞的树突进入分子层,与梨状细胞的树突棘形成突触,对梨状细胞有强烈的兴奋作用。1条攀缘纤维可与1015个梨状细胞接触。 小脑皮质有5种神经元,只有颗粒细胞为兴奋性。 小脑皮质的2种传入纤维均为兴奋性。 小脑皮质类似大脑皮质指挥下的1台

5、计算机,对大脑皮质发来的的信息进行记忆、储存、计算,又经过背侧丘脑核反馈到大脑皮质运动区。,3、小脑的中央核,小脑内有4对中央核,从内向外依次为:顶核、球状核、栓状核、齿状核 顶核:位于第四脑室顶部,靠近正中线,接受蚓部纤维,其次前庭神经及前庭神核的纤维,经小脑下脚至同侧或对侧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 球状核:位于顶核外侧;主要接受旧小脑皮质纤维,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至红核。 栓状核:位于齿状核门,接受新、旧小脑皮质纤维,发纤维同球状核。 齿状核:人类最发达,接受小脑新皮质纤维,发纤维经小脑上脚至中脑,部分止于红核小细胞部,发侧支止于网状结构及丘脑。,(三)小脑的纤维联系与功能,1、纤维联系:小脑

6、通过3对脚与其它脑部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传入纤维比传出纤维多3倍以上。大量的信息汇集至小脑皮质的梨状细胞,经整合后至小脑中央核,再经中央核至脊髓、脑干等。协调随意运动,调节肌张力和维持平横。 传入纤维: 脊髓小脑后束:起自胸(T1L2)止于同侧蚓部,传导胸以下躯干下肢非意识性本体觉和触觉。 楔小脑束:起自楔束副核止于蚓部, 传导颈、躯干上部、上肢非意识性本体觉和触觉。 脊髓小脑前束:起自前角后外侧主要止于蚓部 传出纤维:小脑皮质 梨状细胞 同侧小脑核 中枢及其它部分。,小脑的功能,1、原小脑(前庭小脑) 接受前庭神经节和前庭神经核的纤维,调整由前庭刺激引起的肌张力变化,维持平衡,2、旧小脑(脊

7、髓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束,经小脑下脚进入;发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中继后,再到前庭核、红核、网状结构,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3、新小脑(大脑小脑) 接受对侧脑桥核的纤维, 经小脑中脚进入发出纤 维经齿状核至大脑皮质, 经小脑上脚传出参与协 调、配合随意运动(力 量、方向、范围等),原小脑损伤引起平衡失调,走路不稳。 小脑体损伤(包括新、旧小脑),主要表现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眼球震颤等。,小脑的功能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及相关的前庭神经核构成,维持机体的平衡。 主要接受同侧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下脚进入同侧小脑。 传出纤维由绒球小结叶皮质发出,主要至同侧前庭神经核,再经前庭脊

8、髓束和内侧纵束,控制躯干肌及眼外肌运动神经元,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此部损伤表现为平衡失常。如:走路时摇晃不定,步态蹒跚如醉汉,易向患侧倾倒。偶而可见水平方向的缓慢而不规则的眼球震颤。 脊髓小脑:由前叶和后叶的蚓垂、蚓锥体和及相关的顶核与球状核和栓状核构成。 主要接受脊髓小脑束传入的颈肌、四肢肌腱的本体感觉冲动。 脊髓小脑的传出纤维经顶核、球状核和栓状核离开小脑。小脑蚓部发出纤维至顶核,中继后投射到前庭神经核和脑干网状结构,通过前庭脊髓束及网状脊髓束,至脊髓,调节躯干肌和肢带肌运动时的张力,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此部损伤时,运动变得笨拙而不准确,可能出现共济失调、辨距不良等。 大脑小脑:即

9、新小脑,由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构成,参与随意运动的发起、计划和定时。此部皮质接受来自对侧脑桥核,经小脑中脚进入的纤维,此纤维是小脑最大的传入纤维。脑桥核接受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如额叶、顶叶、枕叶、颞叶的投射信息。此部皮质外侧部发纤维至齿状核,齿状核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交叉,一部分经丘脑腹外侧核中继后至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形成大脑皮质小脑皮质环路;另一部分经对侧红核中继后至下橄榄核。其主要功能与四肢的精细运动和协调有关。此部损伤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和意向性震颤。如:指鼻不准,轮替不能等现象。,间脑,(一)间脑的位置: 脑干与端脑之间,上连大脑,下接中脑。 前缘:室间孔与视交叉上缘 后缘

10、:后连合与乳头体后缘 外侧:尾状核、内囊 两侧间脑间为第三脑室,第三脑室上经室间孔通侧脑室,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二)间脑的分部,背侧丘脑(丘脑)、下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1、背侧丘脑 又称丘脑,(1)位置和外形 位于间脑的最背侧,形成第三脑室侧壁的背侧半部,占间脑的4/5。 前端:丘脑结节, 后端:丘脑枕 中间:丘脑间粘合, 下部:下丘脑沟与下丘脑分界; 背侧界:终沟(内有终纹) 内侧界:丘脑髓纹(丘脑带,是大三脑室脉络丛附着处)。,丘脑间粘合,下丘脑沟,终沟,(2)背侧丘脑的分部,内髓板将背侧丘脑分为: 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 板内核群:内髓板内; 中线核群:第三脑室侧壁灰

11、质与丘脑间粘合内的团 ; 丘脑网状核:外侧核群与内囊之间; 每个核群又分为若干亚核,如 外侧核群 背侧组 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 枕 腹侧组 腹前核 腹外侧核(旧)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功能和纤维联系: 非特异性透射核团(古丘脑:中线核、板内 核、网状核、腹前核等) 特异性透中继核团(旧丘脑: 腹后核 ) 联络性透核团(新丘脑:前、内侧核、外侧 核),前核群,板内核群,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腹外侧核,腹前核,中线核群,网状核,后外侧核,背外侧核,枕,内侧核群,2、下丘脑,重4g,占全脑的1/300,是神经内分泌的中心,控制着机体的多种功能 (1)位置与外形 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 前:

12、前连合视交叉前缘平面为界,后:乳头体后缘连中脑 内侧面: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 上界:下丘脑沟,前界:终板、前连合 外侧:大脑底部、底丘脑 在脑底面可见:视交叉、灰结节、 漏斗、正中隆起、 乳头体,漏斗,灰结,乳头体,下丘脑沟,终板,前连合,灰结节,(2)分区与主要核团,1)分区 矢状面以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为标志从前向后分为: 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乳头体区 冠状面以穹隆为标志内前向外分为: 室周带、内侧带、外侧带,其分区和命名不同动物而不同,低等动物界限清楚,人神经元祢散,2)主要核团,视上区:视上核(以抗利尿激素为主)、室旁核(以催产素为主): 结节区:漏斗核(弓状核,参与形成结节

13、漏斗束,止于垂体门脉) 乳头体区:乳头体核(接受穹隆发出形成乳头丘脑束和乳头被盖束),室旁核,视上核,弓状核(漏斗核),乳头体核,视上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结节漏斗束,乳头丘脑束,穹隆,(3)下丘脑的纤维联系,1)与边缘系统: 通过前脑内侧束与隔区相联系。 通过穹隆与乳头体相联系。 通过终纹与杏仁体相联系。 2)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通过前脑内侧束和乳头脚 通过背侧纵束与脑干和脊髓的内脏运 动神经节前神经元联系 3)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通过乳头丘脑束 通过室周灰质与丘脑背内侧核相联系。 4)与垂体的联系: 通过视上垂体束 通过室旁垂体束 结节垂体束,又称结节漏斗束,(4)下丘脑的功能 前部和内侧

14、部控制副交感神经; 后部和外侧部控制交感神经。 是神经内分泌的中心,通过与垂体的联系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融为一体调节内分泌活动。,垂体,1.垂体的分部: 远侧部 腺垂体 结节部 中间部 神经部 神经垂体 漏斗柄 正中隆起,中间部,漏斗,远侧部,神经部,结节部,正中隆起,垂体前叶,垂体后叶,漏斗,垂体上动脉,垂体下动脉,2.垂体的血液供应: 来自颈内动脉 垂体上动脉:发自脑底动脉环,漏斗上部形成一级毛细血管 正中隆起 伸入神经细胞 ,然后又 汇入十几条垂体长门静脉 垂体柄 垂体前叶再形成二级毛细血管 垂体下动脉:海绵窦段在垂体前后叶交界处分为内、外支 后叶和漏斗下部与上动脉吻合。 垂体门脉系统是

15、下丘脑促垂体激素进入垂体前叶的重要渠道。,中间部,(远侧部),(神经部),第一级毛细血管,第二级毛细血管,3、后丘脑,位于丘脑的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 内侧膝状体:接受来自下丘的听觉纤维,发出纤维形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颞叶的听觉中枢 。 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视辐射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至枕叶的视觉中枢,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4、上丘脑,位置: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上方,胼胝体压部的下方。 松果体:上脚连于缰连合,下脚连于后连合 缰三角:位于第三脑室顶的后部,是丘脑髓纹向后扩大形成的三角形结构,内有缰核,接受经髓纹来自隔核等处的纤维,并发出纤维投射至中脑。 缰连合:连接两侧缰核的纤维称缰连合。 丘脑髓纹:位于丘脑带的深面,其纤维组成很复杂,主要来自隔核、下丘脑视前区等 。 后连合:位于上丘上方,为一粗的横行纤维束,位于松果体下脚与上丘之间,是中脑和间脑的交界结构。,5、底丘脑,底丘脑是间脑与中脑被盖的过渡区,内含底丘脑核。底丘脑核又称Luys体,在额状切面上,呈双凸透镜状,居于内囊和大脑脚的背内侧。此核的传入纤维主要来自苍白球,传出纤维投射于黑质、红核、苍白球。底丘脑核与苍白球之间的往返纤维称为底丘脑束,与锥体外系的功能有关。 人类一侧底丘脑核受损,可产生对侧肢体,尤其是上肢较为显著的,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称半身舞蹈病或半身颤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