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测评 岳麓版选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658659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秋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测评 岳麓版选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测评 岳麓版选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测评 岳麓版选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测评 岳麓版选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测评 岳麓版选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秋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测评 岳麓版选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秋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测评 岳麓版选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测评 岳麓版选修3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1947年美国人乔治凯南在美国顶级外交刊物外交季刊上以“X”先生的身份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第一次为他的对苏政策取名,此政策由此成型,并贯穿整个“冷战”时期。材料中是指() A.战争B.存异C.遏制D.和谐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此政策贯穿整个冷战时期”。“冷战”即用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以选C项。答案:C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

2、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美苏()A.都成为超级大国B.进行“冷战”对峙C.共同对付法西斯D.军事实力接近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可排除C项;“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即不会发生“热战”,A项与题干意思无关;D项只看到表面现象,未理解凯南评述的实质。答案:B3.“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A.杜鲁门主义与美苏“冷战”B.马歇尔计划与美苏“冷战”C.马歇尔计划与战后“新经济”D.“北约”成立与

3、美苏“冷战”解析:从题干中“美国政府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一句分析出这属于马歇尔计划,协助欧洲复兴。杜鲁门主义属于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答案:B4.1947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在外交政策上发表文章说:“共产主义是世界上重要的信仰之一人们一旦加以信奉,它就永远不可能被彻底取消。但是,西方可以把它遏制在已经着了迷的国家的国界之内。”为此美国采取的措施是()A.发表“铁幕”演说B.推行马歇尔计划C.修建柏林墙D.建立华约组织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共产主义”“遏制”,可知美国将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推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答案:B5.杜鲁门在敦促国会

4、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析:马歇尔计划是援助西欧的复兴计划,排除A、C两项。当欧共体成立时,马歇尔计划已经完成,所以B项不对。从“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是军事性的,故选D项。答案:D6.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D.适应世界多

5、极化发展的需要解析:依据材料中“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的信息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反苏,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故A项正确;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组织建立,故B项错误;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故C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7.1948年,在一批运往希腊的物资上印有这样的标志(如图),标志以美国国旗为基础,形状如同盾牌,正中写有“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的标语。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选项直接相关()A.“铁幕”演说的发表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马歇尔

6、计划的实施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抓住关键信息“1948年”“欧洲的复兴”“美国所援助”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C8.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说明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A.美苏两极对峙B.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C.两极格局瓦解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解析:这三幅图是美苏“冷战”的表现,美苏“冷战”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答案:A9.“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C.

7、“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解析:本题考查“冷战”的概念。材料当中没有提到“热战”,故A、B、C三项都错误;“冷战”是指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故选D项。答案:D10.两极对峙时期,美苏争霸“冷战”中有“热战”,下图两个事件的发生反映的战略态势是()图1图2A.美国转守为攻B.苏联转守为攻C.美苏互有攻守D.苏联采取全面收缩战略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图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古巴导弹危机虽以苏联妥协收场,但将导弹搬到美国人的家门口,反映了苏联的进攻态度,但结局也反映出美国的优势。苏军入侵阿富汗更是苏联主动进攻的表现。答案:C11.下图是反

8、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右)。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和分析漫画可知,表面上古巴导弹危机优势在美方,故“美苏两国力量平衡”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这一阶段美苏均拥有核武器,同时通过漫画中的画面,赫鲁晓夫额头大颗大颗的汗滴滚淌下来,在掰手腕中优势在肯尼迪,也可以排除C项;但从美苏争霸的史实来看,美苏没有一方在任何时候有绝对实力压倒另一方,双方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故排除D项。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12.右图“阳台对

9、话”是1973年,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在白宫阳台上亲切的对话。这一情景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解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故A项不符合题意。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故C项不符合题意。美苏领导人对话不能反映多极化的趋势,故D项不符合题意。美苏领导人对话从侧面反映了美苏关系的缓和,故答案为B项。答案:B13.学习“美苏争锋”这一内容时,就美苏两极对峙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结论,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不正确的是()A.浪费大量资源,不利于经济发展B.导致德国和朝鲜的分裂C.使得世界人民

10、一直处在核战争的恐惧之中D.导致东欧剧变解析:美苏两极对峙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据此A、B、C三项说法正确,D项东欧剧变发生于1989年,与两极格局形成产生的影响无关。答案:D14.19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不久,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小孩抱到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此景反映()A.两极格局的形成B.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C.德国统一在望D.“冷战”结束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时间信息“1989年”可以排除1949年

11、德国的分裂、1955年正式形成两极格局和1991年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的美苏“冷战”结束;从题目的场景和柏林墙开放可以看出德国统一即将到来。答案:C15.“柏林墙被掘开了,但是,这并没有伴随着胜利的凯歌,只有沉重的记忆带来的苦涩思索。”这堵墙曾经()A.巩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B.防止了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C.是德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象征D.使美国赢得了美苏争霸的胜利解析: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故C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

12、:材料一1981年秋,以美国前国防情报局局长格雷厄姆和美国氢弹之父泰勒为首的数十名科学家向里根提出了高边疆:国家生存的战略的研究报告,认为: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技术可在21世纪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战略防御系统,从而夺取对苏“冷战”的全面优势。“星球大战计划”出笼后首先是加速国防科技发展、夺取军事优势的计划。材料二“星球大战计划”的另一目的,是激化竞争,将苏联拖入更高层次的军备竞赛,最终将其拖垮。经过多年的“冷战”和美苏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苏联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但是,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出笼后,苏联被迫大幅度增加军费。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技界一批很有潜力的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加速高科技

13、的产业化进程,并以此作为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处于“滞胀”中的美国摆脱困境实验证明,“星球大战计划”在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如航天、能源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好转。请完成:(1)结合材料分析“星球大战计划”得以实施的最基本条件。(3分)(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美国进行“星球大战计划”还有哪些目的?(4分)(3)美国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美苏两国有何影响?(4分)(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有关历史知识,分析“星球大战计划”提出的历史背景。(4分)(5)结合“星球大战计划”对美苏争霸结果的影响,谈谈它们对当前中美关系有何启示。(5分)参考答案:(1)第三次科技革命。(2)推动美国

14、经济发展,拖垮苏联经济。(3)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给苏联经济造成沉重负担。(4)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已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赶上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所谓的新“遏制”战略,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5)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坚持和平崛起,不称霸;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抢占科技的制高点,努力发展高科技;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正在建造中的柏林墙(1961年)材料二民主德国政府拆除柏林墙(1989年)材料三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

15、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不仅在这些国家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请完成:(1)材料一中的现象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材料二中的现象对德国人意味着什么?(8分)(2)材料三中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试依据材料三指出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8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国际格局的演变呈现出什么趋势?(4分)参考答案:(1)背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争夺霸权;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两大阵营矛盾激化。意味着德国即将结束分裂局面,再度实现国家统一。(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主要原因:照搬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的推动。(3)演变趋势:以美、苏两国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由确立到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