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常考重点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9653477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88.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常考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常考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常考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常考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常考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常考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常考重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社会教育 在中国的教育: 1、学校萌芽。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序” ,一类是“校” 2、西周的教育。古代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3、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 4、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为标准选拔官吏。 5、魏晋南北朝时期。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设立专门的学校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6、隋唐时期。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 馆、弘文馆) 7、宋元明清时期。宋代产生程朱理学这一时期考试内

2、容是依据四书五经。宋代书院盛行著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 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八股文的出 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直到 1905 年光绪 31 年,科举制度才被废除。 古代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20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8 点)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作用,社会功能;教育目的

3、和教育目标,培养出贤人和君子;教育 内容以仁爱礼仪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事务是非礼物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教学原则与方法,启 发诱导、因材施教、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温故知新。 2、墨家的教育思想:兼爱非攻。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精神。人的认识来源可分为 3 个方面亲知、闻知、说知,前 两个方面并不可靠,必须重视说知说知。就是说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3、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道法自然,主张遵循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便是好的 教育。 4、学记学记的教育思想,学既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遇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他的,教育教 学原则:教学相长

4、(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藏息 相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豫石孙摩(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启发诱导(强而 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学不躐等、循序渐进。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夸美纽斯夸美纽斯:1632 年大教学论 ,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学制系统,提出并论 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卢梭卢梭: 爱弥尔 康德康德: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

5、的第一人 佩斯泰洛奇佩斯泰洛奇: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 洛克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 年出版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认 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主要观点: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 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 概念。教学四阶段论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赫尔巴克的教学四阶段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成为五段,预 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传统的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杜威杜威:新三

6、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民族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 的改组或改造(这是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学校及社会,五步探究教学法(从做中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与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 制度。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促进民主化 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霍尔,威尔逊 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 多

7、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5 个) 。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999 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 设者和接班人。 ”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制度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9

8、02 年,壬寅学制,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是并没有实行。 1903 年,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912 年壬子癸丑学制,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 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 年壬戌学制,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为新学制或 633 学制。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我国现行的学制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到 2020 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 (怎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 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

9、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战略主题。核心核心是决定好培养什么人,怎 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中长期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这方面的发展任务: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 9 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教师

10、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创造性: 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制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做到: 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答案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要全面关怀学生 有关全体学生 理解和宽容学生 解放学生 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11、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高度自觉,自我监控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学生 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

12、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之间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在于建构学生主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发扬教育民主,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学生 正确认识自己

13、,正确认识老师 3、其他因素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学习。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知识中心(学科中心) 社会中心 (社会改造主 义) 学习者中心 人物 泰勒,布鲁纳,要素主义, 永恒主义 弗莱雷,布拉梅尔德 杜威(经验主义) ,奈 勒(存在主义) 观 点 核心知识(间接经验)社会问题学生 基础学科分类社会的需要 学生的兴趣、需要和 学生的生活需要 教学学科教学讨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问题 开发者专家学生 特点(

14、优 点) 1,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及 技能 2, 有利于掌握知识的系 统性 3,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 率 1, 强调改造社会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及批判意识 1, 心理学化 2, 锻炼学生的直接 经验和能力 评价(缺点) 忽略了人的直接经验的学 习、心理逻辑和实用性 1, 夸大了学校对改造 社会的职能; 2, 即忽略了直接经验 又忽略了间接经验 1, 忽略了知识的逻 辑性和系统性 2, 教学质量低下 3, 不便于在学校实 行,尤其是小学。 课程目标 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级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P79)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

15、条件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五、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特别应该关注以下几种课程资源 1、教师 2、学生 3、教学过程 教学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P92)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双边性规律)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发展新规律)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教育性规律) 良好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6、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P158)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9、个别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零岁到 1.5 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两岁到 3 岁 3、主动点对内疚感,4 岁到 5 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 岁到 11 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 岁到 18 岁 6、心里感觉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P262)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2、冲动型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