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药学专业)免疫学应用.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643896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免疫学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免疫学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免疫学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免疫学应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免疫学应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免疫学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药学专业)免疫学应用.ppt(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免疫学应用,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免疫,天然,获得性,被动,主动,人工,天然,人工,天然,自然感染 (隐性、显性),抗毒素 免疫球蛋白,疫苗 类毒素,来自母亲的抗体 (IgG,sIgA),区别,天然被动免疫:,母亲通过胎盘将IgG、通过初乳将IgA传给婴儿。,一、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给机体输入抗原物质,使免疫系统因抗原的刺激,产生类似感染时所发生的免疫过程,从而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疫苗的概念: 1.将细菌制作的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剂称为菌苗。 2.将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制成的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剂称为疫苗。 3.国际上将细菌制剂、病毒制剂以及类毒素统称为疫苗。,抗原 (Ag),与T

2、细胞结合,激活T细胞,记忆T细胞,活化的T杀伤细胞,与B细胞结合,诱导B细胞释放抗体,记忆B细胞,活化的B细胞,抗体,免疫记忆,A B 白喉疫苗 D E,抗白喉抗体,白喉Bm cell,抗白喉抗体,白喉 Bm cell,活疫苗 死疫苗 类毒素,用于主动免疫的疫苗,活疫苗:由 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 常见种类:卡介苗、麻疹活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死疫苗:病原微生物经理化方法灭活制成。常见种类:伤寒、百日咳、霍乱、钩端螺旋体病、流感、狂犬病、乙型脑炎疫苗,活疫苗与死疫苗的比较,特点,制剂特点,接种剂量及次数,恢复倾向,无毒或减毒的活微生物,量较小,一般仅需要一次,相对稳定性,不稳定,

3、可以回复为毒株,强毒死微生物,量较大,需要多次接种,较稳定,不回复为毒株,免疫效果,较好,维持3-5年甚至更长,较差,维持半年至一年,活疫苗,死疫苗,诱导的免疫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为主,活疫苗,病毒疫苗,脊髓灰质炎 , 麻疹, 腮腺炎, 风疹, 鸡水痘, 甲肝, 黄热病。,结核 (BCG).,活菌疫苗(唯一),死病毒疫苗 ( 加热, 化学或紫外光照射),流感, 狂犬病,伤寒, 霍乱, 百日咳etc.,死疫苗,死菌疫苗 (大多数细菌),常见的疫苗,类毒素,概念: 种类:,新型疫苗,1.亚单位疫苗: 脑膜炎球菌 2.合成肽疫苗 3.基因工程疫苗 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二、人工被动

4、免疫,将一个免疫了的供体的血清或免疫球蛋白转入到一个未免疫的个体.,免疫血清,概念:是指用免疫动物后获得的免疫血清或从机体组织中提取制成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成分为抗体。 常用的种类有: (一)抗毒素血清 (二)胎盘丙种球蛋白和人血清丙种球蛋白 (三)抗菌免疫血清 (四)抗病毒免疫血清 (五)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人工注射人的球蛋白或免疫动物的球蛋白。,马血清抗毒素的两重性:,2、异种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马血清抗体,或超敏反应(I,III)。,1、特异性抗体-中和毒素,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区别点,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接种物,抗原,抗体,免疫力出现时间,慢,要经过1-4周 诱导

5、期,快,即刻产生,免疫力维持时间,长(数月-数年),较短(2周-数周),用途,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免疫学治疗,第二节,(一)免疫增强剂,概念:是增强、促进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制剂或非生物制剂。 常见种类:免疫因子 微生物制剂 化学药物 中药制剂 常用来治疗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作为一类重要和有效的生物反应调节剂,正逐渐称为一种常规手段应用于免疫治疗。 目前已在临床得到应用的细胞因子包括IL、IFN、CSF、TNF等。 它们主要用于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过继免疫,过继免疫治疗:过继免疫是将对疾病有免疫力的供者的免疫应答产物转移给其他

6、个体,或自体的细胞经体外处理后回输自身,以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用于过继免疫的物质:包括免疫血清、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如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等。,骨髓干细胞移植,概念:是取患者或健康人的骨髓回输给患者,让骨髓中的干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定居、分化、增殖,使患者恢复造血功能和免疫力。 类型:1.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2.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3. 脐血干细胞移植 应用:1.免疫缺陷病 2.再生障碍性贫血 3.白血病,(二)免疫抑制剂,概念:是一类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制剂或非生物制剂。 常见种类:1.真菌代谢产物 2.McAb 3.抗肿瘤药物 4.中药制剂 5.激素 特点:1.作用是非特异性 2.大多有毒

7、副作用,治疗性疫苗,概念:是以抗原为治疗剂,用特定的抗原成分制成的疫苗。进入机体后可增强免疫应答或诱导免疫耐受,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用途: 1.增强免疫应答的疫苗:治疗感染和肿瘤。 2.诱导免疫耐受的疫苗:治疗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防止免疫排斥。,第三节 免疫学诊断,一、体液免疫测定法,(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原理:抗原决定簇与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间存在结构的互补性,二者相互结合,在适宜条件下,出现可见反应。 原则: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也可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特点: 1.特异性 2.可见性 3.可逆性,1.特异性,一种抗原一般仅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结合,这种抗原-抗体

8、结合反应的专一性即特异性。,2.可见性,若抗原、抗体的数量比例恰当,抗体分子的两个Fab段分别与两个抗原分子结合,相互交叉连接成网格状复合体,反应体系中基本无游离的抗原或抗体。此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明显反应物(沉淀物或凝集物)。 因此,确定抗原、抗体的最适比例十分重要,应根据抗原的物理性状,对抗原或抗体进行稀释,以确定最适比例。,3.可逆性,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为分子表面的非共价结合,结合稳定且可逆。 在一定条件下,抗原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被解离,如低pH、高浓度盐、冻融等。 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分子仍保持原有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活性。如解离后的外毒素恢复其毒性,细菌仍可存活。,(二)抗原或抗体的检

9、测方法,根据抗原的性质、结合反应的现象、参与反应的成分因素,可将抗原抗体反应分为: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补体参与的反应 采用标记物的抗原抗体反应,1.凝集反应,概念: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凝集团块,此类反应称为凝集反应。 方法:(1)直接凝集 (2)间接凝集,(1) 直接凝集,将细菌或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直接反应,出现细菌凝集或红细胞凝集现象。 玻片法:是用已知抗体与相应抗原在玻片上反应,用于抗原的定性检测,如ABO血型鉴定、细菌鉴定。 试管法:是在试管中连续稀释待检血清,加入已知颗粒性抗原,用于抗体的定量检测,如诊断伤寒病的肥达试验。,(2)间接凝集,概念:将可溶性抗原包被

10、在与免疫无关的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抗体反应,出现颗粒物凝集的现象。 常用的载体: 人O型血红细胞 聚苯乙烯乳胶颗粒 反应的类型:,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根据致敏载体用的是抗原或抗体以及凝集反应的方式,间接凝集反应可分为: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用抗原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用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诊断试剂:为抗原致敏的颗粒载体及相应的抗体,用于检测标本中是否存在与致敏抗原相同的抗原。 检测方法:为将标本先与抗体试剂作用,然后再加入致敏的载体,若出现凝集现象,说明标本中不存在相同抗原,抗体试剂未被结合,因此

11、仍与载体上的抗原起作用。如标本中存在相同抗原,则凝集反应被抑制。,2、沉淀反应,概念:血清蛋白质、细胞裂解液或组织浸液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沉淀物,此类反应称为沉淀反应。 方法:沉淀反应多用半固体琼脂凝胶作为介质进行琼脂扩散或免疫扩散。即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在比例合适处相遇时形成可见的白色沉淀。,(1) 单向琼脂扩散,方法:将一定量已知抗体混于琼脂凝胶中制成琼脂板,在适当位置打孔后将抗原加入孔中扩散。 结果:抗原在扩散过程中与凝胶中的抗体相遇,形成以抗原孔为中心的沉淀环,环的直径与抗原含量呈正相关。取已知量抗原绘制标准曲线,可根据所形成沉淀环的直径,从标准曲线中查出待检标本

12、的抗原含量。 应用:本法常用于定量测定血清IgG、IgM、IgA和C3等。,(2) 双向免疫扩散,将抗原与抗体分别加于琼脂凝胶的小孔中,二者自由向四周扩散,在相遇处形成沉淀线。 若反应体系中含两种以上抗原-抗体系统,则小孔间可出现两条以上沉淀线。 本法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组成和两种抗原的相关性分析。,(3)免疫电泳,方法:先将待检血清标本作琼脂凝胶电泳,血清中各蛋白组份被分为不同区带,然后按电泳方向平行挖一小槽,加入相应抗血清,与已分成区带的蛋白抗原成分作双向免疫扩散,在各区带相应位置形成沉淀弧。 结果:对照正常血清形成的沉淀弧数量、位置和形态,可分析标本中所含抗原成分的性质和含量。

13、应用:该法常用于血清蛋白种类分析,以观察Ig异常增多或缺失,可诊断骨髓瘤及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疾病。,(4)免疫比浊,方法:在一定量抗体中分别加入递增量的抗原,经一定时间形成免疫复合物,液体混浊。 结果:用浊度计测量反应液体的浊度,复合物形成越多则浊度越高,可绘制标准曲线并依据反应液体的浊度推算样品中抗原含量。 应用:该法快速简便,可取代单向免疫扩散用于测定Ig含量。,3.免疫标记技术,概念:免疫标记技术乃用荧光素、酶或放射性核素等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 标记物与抗体或抗原连接后并不改变后者的免疫特性。 优点:具有灵敏度高、快速、可定性、定量、定位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免

14、疫学检测技术。,(1)免疫荧光法(IF),概念:用荧光素与抗体连接成荧光抗体,再与待检标本中抗原反应,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抗原-抗体复合物散发荧光,借此鉴定或定位标本中的抗原。 常用的荧光素: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藻红蛋白(PE),前者发黄绿色荧光,后者发红色荧光。 方法:,直接荧光法,方法:将荧光素直接标记抗体,对标本进行染色。 优点:是特异性高。 缺点:是检查任一抗原均须制备相应荧光抗体。,间接荧光法,方法:用一抗与标本中抗原结合,再用荧光素标记的二抗染色。 优点:是敏感度比直接法高,制备一种荧光素标记的二抗即可用于多种抗原的检查,但非特异性反应亦增加。,免疫荧光法的应用,检查细菌

15、、病毒、螺旋体等抗原或抗体,用于诊断传染病。 鉴定免疫细胞表面的CD分子。 检测自身免疫病的抗核抗体。,(2)酶免疫测定(EIA),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相结合,通过酶作用于底物后的显色反应判定结果。 结果观察:可用目测定性,也可用酶标测定仪测定光密度(OD)值以反映抗原含量,灵敏度可达每毫升ng甚至pg水平。 常用于标记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 常用的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可溶性抗原或抗体 酶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或细胞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酶免疫测定中应用最广的技术。 基本方法是:将已知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聚苯乙烯

16、微量反应板)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固相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相中的游离成份分开。 ELISA的操作方法很多,简介以下方法: 双抗体夹心法 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用于检查特异性抗原。 方法:将已知抗体包被固相,加入待检标本,标本中若含有相应抗原即与固相表面的抗体结合,洗涤去除未结合成分,加入该抗原特异的酶标记抗体,洗去未结合的酶标记抗体,加底物后显色。若标本中无相应抗原,固相表面即无抗原结合,加入的酶标记抗体则不能结合于固相并被洗涤去除,当加入无色底物后,因无酶催化故不显色。,间接法,用于检查特异性抗体。 方法:用已知抗原包被固相,加入待检血清标本,再加酶标记的二抗,加底物观察显色反应。 ELISA敏感性高、操作简便,配套仪器设备的发展使操作程序规范化和自动化,并进一步提高了稳定性,被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