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节文言虚词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9628800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4.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节文言虚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节文言虚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节文言虚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节文言虚词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节文言虚词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节文言虚词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节文言虚词课件(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文言虚词,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贾府,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宝玉回来后,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黛玉处处留心,为什么黛玉前后回答不一致?这体现了黛玉怎样的个性特点? 答案 初来乍到的林黛玉不了解贾母的心思,如实回答。当她知道贾母不喜欢女孩读书,所以才改口这样说。表现了初到贾府林黛玉处处留心的机智、敏感、多心。,(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真题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

2、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的能力。 A项,“肃”应是“躬身作揖,迎揖引进”的意思。 答案 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A项,均为介词,和。B项,连词,表假设,如果/副词,好像。C项,均为“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D项,均为连词,表承接。 答案 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

3、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的能力。C项,“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表述不当。写秦王嬴政焚书;只是为了说明石洞中藏书多,并不受秦王焚书的影响。 答案 C,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茂先爽然自

4、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 答:_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 答:_,解析 本题考查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1)句要注意“爽然”是“茫然”的意思,“饷”是使动用法,“所有”是所字结构。(2)句要注意“方”是“才”的意思,“见”是“见识”的意思。 答案 (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晋朝太康年间,张茂先做了建安从事,到一个山洞游玩。他沿着一条溪水进去,看到一位老人枕着书卧在一块石头上,张茂先坐下来和他谈话。

5、看他所枕着的书籍,(书上)都是类似蝌蚪的文字,不能辨认,张茂先对此感到很惊异。老人问张茂先说:“你读了多少书?”张茂先说:“我没有读的书是二十年之内的,如果是二十年之外的,那么我已经读完了。”老人微笑着,扶着张茂先的胳膊走到石壁的下边,忽然一道门开了,进去,路非常宽,到了一个精致房舍,藏书有万卷。(张茂先)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社会上的史事。”又到了一间房子, 藏书更多了。(张茂先)又问:“(这,【参考译文】,是些)什么书?”老人说:“是许多国家的记事。”最后到了一间密室,门上的锁很牢固,有两条黑狗守着,密室上边有篆书写的名字叫“琅嬛福地”。张茂先问老人:“这是什么地方?”

6、老人说:“这是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那两条狗说:“这是痴龙,守在这里两千年了。”打开门肃迎茂先进去,看到所藏的书籍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各个国家的事,大多是没有听到的,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等书也都在里边。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茂先在这里住了两三天要回去,对老人说:“过几天再带着粮食来拜访,遍观群书。”老人笑,着没有回答,送张茂先出去了。(张茂先)刚出来,石门突然自己闭上。张茂先回头看看,只见杂草藤萝围绕着石头生长,石上的苔藓也像当初那样没有缝隙。张茂先痴痴站立看着,对着石头拜了两拜然后离开了。,秦王嬴政

7、焚烧史书,咸阳的大火正炽热。可是这里(却)有全部的书,并没有遗漏一个字。向上追溯到文字记载以前,结绳记下的事也有记载。在繇前看伏羲,不过像他小时候。海外有很多名邦,中国不过像其中的一个黑痣。(我)读书有三十辆车,也只是(读了)千万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和凫毛相比,见识就跟小孩一样,(我)想要进去问问老人,路途迷失已找不到了。回头看看悬崖峭壁间,芜草蔓生只有薜荔。遗恨的是一出门就不能进去了,可望而不可即。在此等上十多年,这里或许会开门(再)给我看。,【原创迁移文言虚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8、,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A项,连词,那么/连词,可是、却。B项,均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语气词,可不译。D项,均为副词,只。 答案 A,【教材联想举一反三】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答案 1.就,于是 2.是,表判断 3.到 4.代词,这 5.哪里 6.的样子 7.表目的,来 8.介词,把,文言虚词 1.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有哪些?其考查形式有哪些? (1)常考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考查形式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包括虚词填空,2015年广东卷)。主观题主要

9、是将虚词的考查糅合到翻译题中。 2.历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具有哪些特点? (1)课内课外知识相结合。对该考点的考查大都是以课外知识的考查带动课内知识的考查,即命题时采用选文中的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相结合的形式。,(2)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考查并重。每个虚词都既考查其意义,又考查其用法,二者并重。翻译题中对虚词的考查更侧重的是综合运用。 (3)考查的高频虚词均为课内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如“而”“以”“乃”“之”“其”等。,考点一 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辨析 (一)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

10、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1.【教材联想】 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即学 即练,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 不赂者以赂者丧:_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_ 秦亦不以城予赵:_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_ 答案 连词,来 介词,因为 连词,因为 介词,把 介词,因为,“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

11、,用法是“介词”的例子: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二)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 (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提示:“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要

12、出现偏差。,2.【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即学 即练,答:_ _,答案 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1)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 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2)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

13、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二、“而”字用法辨析 (一)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3.【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即学 即练,答案 A C B B,(1)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2)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

14、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二)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4.【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即学 即练,答案 B B A A A A B B,(1)意义辨析: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 (2)代入辨析: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三)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5.【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即学 即练,答案 B A B A,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

15、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它)”“他(它)们”,作主语;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作定语。,三、“其”字用法辨析 (一)“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6.【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助句子的上下文),即学 即练,答:_,答案 相同。都作主语。不同。前“其”是代词,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它的”。,“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