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9621618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蜡 烛,西蒙诺夫,资料助读,1.作者链接 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他的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得1974年度列宁奖金。,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战争。本文写的就是苏联红军帮

2、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时发生的一个故事,3.文体知识。,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 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 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蜡 烛,西蒙诺夫,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拂晓( ) 地窖( ) 迫击炮( ) 瓦砾( ) 匍匐( ) 腋窝( ) 鞠躬( ) 烛芯( ),jio,pi,l,p f,y,j,xn,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企图: 匍匐: 拂晓: 精疲力竭: 颤巍巍:,图谋,打算。,爬行。,天快亮的时

3、候。,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完。,抖动摇晃的样子(多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某些动作)。,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至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结果)。,(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3.初步感知课文。,(2)根据记叙的要素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合作探究,1.整体把握课文 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2.分析人物形象,(1)本文刻画老妇人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

5、法?从文中找出语句举例分析其作用.,(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动作描写,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 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 第27段“德国人

6、的炮还在轰击”等,,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而与环境的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将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4、语言精析,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

7、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疑难解答,(2)分类品析对这些内容反复描写有什么效果。,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一些内容进行反复描写和交代。 (1)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德军的炮火 闪烁的蜡烛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 老妇人爬 老妇人跪,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炮火,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蜡烛,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黑围巾,表

8、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爬,跪,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9、,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老妇人的动作,2.本文以写人为主,为什么以“蜡烛”为题?,(1)文章以“蜡烛”为题目,这是借物喻理的写法。因为这不是普通的蜡烛,这是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老妇人把它点在她亲手安葬的一个素不相识的异国红军烈士的坟前,它寄托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沉痛哀思,象征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也象征着两国军民在正义的反侵略基础上结下的战斗情谊永不磨灭,永远流传。 (2)“蜡烛”还是本文的线索,它把文章的前后情节衔接了起来,使得文章脉络清晰,人物形象更感人。,总结归纳,1.主题聚焦 蜡烛这篇战地通讯,通过描写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

10、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不怕艰难,亲手将红军战士安葬,并把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点在坟头,彻夜守候,陪伴烈士英灵的事,表达了老妇人对红军烈士那种超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赞颂了反法西斯同盟中各国战士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2.写作借鉴,(1)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2)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敬爱,哀痛,老 妇 人,援助、安葬、悼念,血肉凝成的情谊 情同母子,红 军 战 士,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拓展延伸,祈祷:,和平、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