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常见预防病预防控制.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615357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7.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常见预防病预防控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春季常见预防病预防控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春季常见预防病预防控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春季常见预防病预防控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春季常见预防病预防控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季常见预防病预防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常见预防病预防控制.ppt(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彭元 TEL:4785773 2009.2,为什么春季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生物特性,在春季气候变暖适宜条件下繁殖活跃; 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人体难以适应,导致抵抗力下降; 人员集中工作、学习环境,活动频繁,容易造成疾病的人与人相互传染; 封闭的房间,空气流通不畅,细菌、病毒容易传播。,春季传染病在校园流行有那些特点,学生面临学习、考试压力大,带病上课率高,难以杜绝发热、咳嗽、腹泻等带病学生和教职员工上课; 学生来自多个家庭,各种活动频繁,社会疫情被引入校园; 学生每天长时间同处在教室、寝室等环境 ,特别是冬春换季时

2、节,气温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春天雨季室内活动时间延长,且空气不流通(关门窗)。,学校传染病流行有那些特点,个人不良卫生习惯(经常用手搽揉鼻子、口腔,不注意洗手,咳嗽和流涕未正确使用纸巾等);学生之间相互接触,使传染病易于实现传播; 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注意劳逸结合;着凉、淋雨导致抵抗力下降; 学校环境卫生问题,如学校周围环境问题;卫生设施如洗手设备、垃圾桶配置少; 儿童基础免疫多年后抗体水平下降。,春季高发传染病有哪些,流感、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性腮腺炎(流腮); 病毒性胃肠炎、猩红热、SARS、肺结核、人禽流感等。,麻 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

3、染病,(其病原体麻疹病毒为RNA病毒),又是一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未免人群普遍易感,20世纪60年代之前,几乎每个儿童都感染过麻疹。 至今人们只发现一种病毒抗原类型,麻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无动物宿主,也没有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 患病后和接种麻疹疫苗均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近年来发病有大龄化趋势。 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高发期。,麻疹的 免疫预防策略,达到并维持95%人群免疫力的策略 让每一个儿童都获得免疫机会: 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 8-12月龄麻疹疫苗第一针(基础免疫); 麻疹疫苗的加强免疫: 18-24月龄麻疹疫苗第二针; 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活动: 依据麻疹流行情况开展强化免疫活

4、动,保护大龄儿童。 国家免疫规划目标: 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麻 疹,临床特征:发热(体温可达40)、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克氏斑)及全身斑丘疹,典型麻疹可概括为“发热三天,出疹三天,退热三天”; 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其次为喉炎、脑炎、化脓性中耳炎等导致病情严重恶化; 麻疹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麻 疹,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常要直接与患者接触才被感染,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染的可能性较小。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染期:出疹前后天内为本病的传

5、染期,如果合并肺炎,应延长5天。,易 感 人 群,没有患过麻疹或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不论男女老幼皆易受到传染。 个月以下的小儿从母体获得免疫力可暂不受传染。如果母亲没有患过麻疹,新生儿也能发病。 患病后大多能获得终身免疫,个别人可能两次患麻疹。麻疹潜伏期一般在-14天左右,少者可短到天,接受过免疫注射者可延长至-周,症状也较轻。,控制措施,在流行期间,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集体单位一旦发现麻疹后应要求病人隔离,并避免易感人群的接触。 对易感者酌情进行应急接种。接种减毒活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时间较麻疹的潜伏期早,故在接触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麻疹的皮肤表征 麻疹引致的口腔表征柯氏白斑,麻疹

6、和 风疹的 鉴别,麻疹 风疹 潜伏期: 814天; 1421天; 前驱期: 3-4天, 12天, 临床表现:高热、畏光、 轻微的发热、头痛; 中-重度呼吸道症状, 咽痛、倦怠等; 口腔可见到科氏斑; 发疹期: 35天; 平均12天; 皮疹分布:均为全身性,出疹顺序相似,为面部、颈部、 躯干、 四肢依次出疹。 密集成片 较稀疏分散 皮疹形态:紫红-棕红色斑疹, 淡红色斑疹及斑丘疹 胸部为散在,面部则明显融合; 胸部可少许融合, 发疹后脱屑 麻疹常见呈糠状; 风疹可有轻度脱屑。 实验室检查:麻疹IgM 阳性;病人或新生儿血/脐带血中 风疹IgM阳性。 特异性IgG恢复期血清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

7、升高(含由阴转阳)。 呼吸道、尿液、鼻咽分泌物的标本分离到麻疹或风疹野病毒。,麻疹病例分类,发现麻疹疑似病例: 高热、斑丘疹(即无水泡)、 咳嗽、流鼻涕或结膜炎。,流 感,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个型,流感病毒由于其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抗原的变异而著称。正是由于病毒的高变异率,使得它能够逃脱宿主的防御并导致每年的流感流行,同时还能够使同一个人重复感染多次。这就是为什么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苗的原因: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变异频繁,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 ;B型流感病毒较少发生变异,C型则未发现有变异。,病毒的包膜是受感染细

8、胞的脂质双层膜,载有病毒蛋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M2基质蛋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是最重要的表面抗原,包膜的内侧是一层蛋白质M2蛋白。包膜结构的内部是8条单链RNA分子和核蛋白一起构成核壳体。,流 感 临 床 特 征,早期指示症状:突起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 肌肉酸痛、咽喉痛和咳嗽,其次有头痛、流涕、眼痛畏光等。有时可见胃肠道症状,加恶心、呕吐、腹泻等。 实验室监测: 血清学检测:急性期标本(5日内采集)与恢复期标本(发病后10-21日采集)比较,特异性流感IgG呈4培以上增高; 病毒鉴定:常采用咽拭子或漱口液鸡胚接种培养,病毒增殖与分离鉴定,或采用PCR法测定病毒基因序列。,流感与

9、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流感 普通感冒 病原体 流感病毒 腺病毒、合胞病毒等 流行 爆发流行或大流行 多为散发 症状 全身 局部(鼻腔、咽喉) 发病早期 急骤 渐进 发热 高热(38) 常为低热 临床表现 头痛、肌肉酸痛 喷嚏、鼻腔 充血、鼻塞 咽喉痛和咳嗽 咽喉痛 严重程度 全身虚弱 轻度 病程 全身不适12周 康复快 并发症 严重如肺炎 轻,流感样病例(ILI)定义: 发热38,伴有咳嗽或咽喉疼痛之一,缺乏其他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 暴发疫情预警指标: 一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

10、样病例死亡。 报告时限: 发现达到预警指标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后,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方式向属地区、县级疾控中心报告。农村学校向当地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传 播 途 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 因直接接触被污染流感病毒的物品(如食具、茶杯或玩具等),然后又接触自己的嘴或鼻子,感染病毒。,患者一声咳嗽,可散播约有10万个病菌;一个喷嚏约含有100万个病菌。一个喷嚏可使飞沫以167公里的时速,在一秒钟内喷射到6米以外的地方。由此可见,流感病毒散播的迅度惊人。为免受感染,在流感高峰期间,应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地方。,易 感 人 群,人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病后虽

11、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是因为流感病毒亚型经常会发生小幅度变异,即“抗原漂移”,人对变异后的病毒仍然易感。所以感染过流感的人,仍有可能再次感染。,个人预防措施,预防接种流感疫苗(在流感高发季节前2-4个月接种效果最佳); 在公共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 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将手擦净。 避免与他人公用水杯、餐具、毛巾和牙刷等物品。 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空气流通,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开窗通风换气的次数,教室开窗时要注意保暖。 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注意营养和休息,增强机体免疫力。 如果出现发热

12、、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就诊,采取措施(如带口罩)、不要与其他人密切接触,避免传染他人。,环境消毒方法,疫情现场消毒: 对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重点应包括病人发病时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场所,病人污染物、排泄物等。 常用消毒方法 空气消毒: 过氧乙酸薰蒸消毒,按每立方米用15% 过氧乙酸7毫升,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2小时。 一般物体表面 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水 痘,水痘是由一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或吸入急性水痘-带状疱疹感染者水疱内液体被感染。

13、 以冬、春季多见,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多数病例为轻型,仅有低度或中度发热,伴有流涕、咳嗽等不适感。在集体儿童机构内易造成流行。,潜伏期:一般为14-16天。 临床症状:初始发热,从头面部、颈部和胸背部散在、多处出现丘疹和水疱疹,表现出特有的水痘样皮疹和瘙痒,水疱形态直径在1-4mm,水疱表面细薄,可见清亮液体; 水疱后期可能并发细菌感染时,继而化脓破溃,以后干燥形成痂皮;患儿少则出现数十处皮损,多则200-500处皮损。,早期透明水疱 ,伴有感染 ,水痘与 手足口病皮疹的区别,手足口病皮疹的特点 水痘的特点 疱疹较小且表皮较厚; 疱疹较大且皮较薄、 早期透亮; 离心性分布,手足为多; 全身分布

14、,头颈、 躯干部为多; 皮疹数目少; 疱疹数目多, 可达数百个; 皮疹形态单一 。 疱疹形态大小多样。,流 行 性 腮 腺 炎,病原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传染源: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或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传播。患者可在唾腺明显肿胀之前6至7日及之后9日这段期间传染未有免疫力的人 易感人群: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 40岁以上很少发病。,腮腺炎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但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爆发。大约每2年发生一次流行。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个别

15、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临 床 表 现,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一12日。,流行性腮腺炎引致的腮腺肿胀,控 制 措 施,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早期进行隔离,隔离期一般认为应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三周左右。 由于腮腺炎病毒对外界的各种物理因素抵抗力较低,故不需终未消毒,但被患者污染的饮、食具仍需煮沸消毒。合理使用口罩,也可作为切断传染途径

16、的有效办法。 对一般接触者可不检疫,但对集体儿童、学校、部队的接触者应检疫三周。 预防接种:麻腮二联苗、麻腮风三联苗,流 脑,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脑膜炎奈瑟氏菌有A、B、C等13个血清型,我国一直以A群为主,但近年来,B、C型病例有增多迹象。 长沙市2007年发现了首例C群流脑。,流 脑,传染源:病人和健康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病人说话、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经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在流行年发病年龄可向高年龄组移动。 流行特征:全年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