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608341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目标: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重点:掌握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2.重点:理解古代市的变迁和古代城市的演变。3.重难点:了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历程。教材整理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2秦汉至隋唐之前(1)发展状况:总体水平不高。(2)主要原因: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3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时期发展原因发展表现隋唐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交通便利:大运河开通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代商业环

2、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4.明清(1)特点:城镇商业继续繁荣。(2)表现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2“学思之窗”,思考:柜坊和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提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

3、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教材整理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时期表现宋朝以前 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宋朝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成为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2.城市的发展(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图解示意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教材整理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

4、1)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清朝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3)趋势:到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艰难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至隋唐商业总体水平不高。2.两宋时期商业突破传统时间、空间的限制

5、,发展到新的水平,商业发展空前繁荣。3.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是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经济职能逐渐增强。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探究点一市的变迁和城市的繁荣史 料解 读史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提炼史料信息:一是国家对市的严格管理;二是市有时间、空间等诸多限制。史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

6、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抓住关键语句“处处都有”“通晓不绝”,指出具体的变化。【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提示】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重视对市场的管理。(2)根据史料二,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的变化。【提示】打破了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史论拓展】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1)从城市的功能来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

7、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市场逐渐多样化。(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来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来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探究点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史 料解 读史料一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趁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司马迁史记可根据史料信息“人弃

8、我取,人取我与”“若猛兽鸷鸟之发”“犹之谋”进行概括。史料二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关注省略号后的两句话,通过比较进行概括。【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提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2)根据史料二,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提示】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史论拓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市场

9、的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徽商、晋商等。(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历史学家钱乘旦

10、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这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商业发展无障碍B商人地位高C主要具有商业功能 D主要具有政治功能【解题模板】抓关键关键信息“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排易误中国古代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B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不符验结论中国古代城市的政治性、军事性很强,与材料中“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相符【答案】D1据史记记载:“(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B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

11、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临淄商业的繁荣,故A项正确;B项说法属于夸大历史史实,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政府的政策,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故D项错误。【答案】A2(2016河南学业水平测试)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答案】D 3“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材料反映的商业繁荣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导学号:14330013】A

12、商代 B汉代C唐代 D宋代【解析】“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说明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这种景象应出现在宋朝。【答案】D4在中国古代,中国同南亚、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是在() 【导学号:14330014】A汉代 B唐代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两宋时期,中外贸易繁荣,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答案】C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管子度地材料二隋唐两

13、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材料三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明清江南

14、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解析】第(1)问由材料“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中可以概括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第(2)问由材料“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可以概括得出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长安城形成这样布局状况的原因。第(3)问,从材料“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中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规模等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答案】(1)主题思想:根据地形来进行城市选址。(2)状况: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原因:君主专制加强;隋唐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抑制;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3)变化:市镇的商业功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逐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