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课课练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9586820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92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上册课课练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初二物理上册课课练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初二物理上册课课练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初二物理上册课课练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初二物理上册课课练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上册课课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上册课课练(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点一 声现象声音是什么1:声音怎么产生的-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什么是生源-正在发声的物体。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都是介质),注意:真空不能传播声音4: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疏密相间的波5:声速-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V固 V液 V气6:声速的应用7:声音具有能量经典题型1小明将手放在喉咙处,讲话时,感觉到手有点“麻”,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发声的声带 (是/不是)声源.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物体的停止,发声也停止声的传播需要,声音在中不能传播3.学校运动会上,有节奏的队鼓的声音,这是由于鼓

2、手们有节奏地敲击队鼓的鼓面使鼓面而产生了声音,经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引起人耳的振动,产生了听觉图1-34声音是由发声体的 而产生,人类靠 振动发声的.如图1-3,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 的振动而产生.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这是因为声音先经 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过 传播而被鱼听到5、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听到原声和听到回声的时间差在_s以上,人要能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距离应_,人站在大楼前拍手0.4s听到回声,人和大楼的距离是_6发声体在振动时,压缩了附近的空气形成 相间的波动,并由近及远地向四周传播,这就形成了 .7我国已进行了“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我们的宇航员已乘坐宇宙飞

3、船邀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8最近印尼又发生了一场地震,致使许多人丧生,有关研究人员指出,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城市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是( )A大声呼救 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C见缝隙就钻,从废墟里爬出来 D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图1-29将正在发声的手机、电铃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如图1-2所示,当

4、把瓶内的空气抽出时,声音会逐渐变小,但始终能听到声音.原因是( )A声源发声太强 B瓶内已被抽成真空,真空亦能传声C声源离广口瓶太近 D瓶内仍有少量空气,悬挂声源的固体亦能传声10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A)一次回声    (B)两次回声    (C)三次回声    (D)四次回声11看图说理:甲乙图1-5(1)观察图甲得出的结论是: ;(2)观察图乙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按照上图去设计声音传播的实验,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想法,左图中怎么知道

5、鱼是听到拍手的声音把鱼吓跑的,而不是看到拍手的动作被吓跑的;中图敲桌面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还是通过桌子传入人耳?或者两者都有?针对这些疑问,怎样改进实验,使它更完善.(3) (4)12某课外探究小组做了如图1-6所示的实验:敲响右边的音叉,结果发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小球弹起,这是为什么呢?假如在月球上做此实验,我们能看到这种现象吗?为什么?图1-613声音在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35米秒。一架在2680米高空飞行的飞机发出来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多少?14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都装置有声纳。如果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秒,

6、在考察时发出声音0.8秒钟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为多少?声音的特征1振幅-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幅度2响度-声音的强弱。影响因素:振幅;距离。距离相同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强;振幅相同时,距离越近响度越大。3频率-每秒钟重复的次数。例如:某人的心跳每分钟72次,合每秒1.2次,频率就是1.2赫兹。4音调-声音的高低。影响因素: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通常男子说话的频率为90-140Hz,女子说话的频率为270-550Hz,所以女子的说话声音比男子高。5音色-由发声器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经典题型1响度跟发声体的_有关系,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有关系,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_

7、。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震耳欲聋”,这是指声音的 ;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不同。3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定的。4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出声音的_不同,这是由于_ _. 5请在下列各小题中选填声音的特征:“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 ;“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 ;“脆如银铃”说明声音的 .6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A 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音调7我

8、们平时所说的 “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指的是(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8在听熟人打电话时,从声音的特征上,容易辨别对方是谁,其主要原因( ) A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不同 B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频率不同 C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色不同 D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响度不同9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阻止琴弦振动发声10如图1-7,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的心脏跳动,主要是为了( )A适当改变心脏跳动频率,使音调变高 B缩短和病人之间的距离,增大声音的响度C减小

9、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 D可以增大心脏跳动振幅,使响度增大图1-7图1-811图1-8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探究声音的(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图1-1112如图1-11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A瓶振动,水的高度B瓶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C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D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13如图1-12是几个声音的波形,图a和图b所示为两个不同音叉的波形,图c、图d

10、和图e所示为小提琴、长笛和法国号的波形.图1-12(1)图 a和图b哪个音叉的音调较高?哪个音叉的叉股较长?(2)比较图c、图d、图e三图,小提琴、长笛、法国号它们是否正在演奏同样音调的音符?令人厌烦的噪声1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波形是规律的。2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波形是杂乱无章的。3通常我们所说的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实际上是乐音的三要素。另外,乐音并不是绝对的,出现在不合时宜的乐音也是噪声。例如:在图书馆唱最擅长的歌曲。4噪声的危害-人们把噪声称为“隐形杀手”,因为噪声除了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外,还会损害人的听力,使人产生头痛、

11、记忆力衰退。另外,噪声还是引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5噪声的控制在声源处(包括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振动)在传播过程中(主要方法是隔声、吸声和消声)在人耳处(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和头盔等)经典题型1城市道路上,禁止鸣笛是在_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_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_中减弱噪声的.2图书馆等阅览场所都挂有如图1-13所示的“静”字标志,它要求在室内看书的人要保持 ,从物理学讲,也是从 防止噪声.图1-14甲乙图1-13图1-133如图1-14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乐音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4人们把 称作“隐

12、形杀手”,这是因为它除了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外,还会损害人的 ,使人产生头痛, 力衰退等神经衰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 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5小华在家里修理桌子时,有敲击物体的声音,为了避免干扰隔壁的小明学习,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把门窗关闭严实;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 中减弱;第三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6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距离较长长短响度较响较响弱7以声消声原理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