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契约华工的历史足迹与身影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9565117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非契约华工的历史足迹与身影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南非契约华工的历史足迹与身影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南非契约华工的历史足迹与身影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南非契约华工的历史足迹与身影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南非契约华工的历史足迹与身影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非契约华工的历史足迹与身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非契约华工的历史足迹与身影(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非契约华工的历史足迹与身影8月25日,加纳警方扣押41名在非洲非法采矿的中国人。警方称这些人员既没有加纳合法工作签证和居留许可,也没有合法采矿许可 华工在营地内领饭 近期,中国在非洲务工人员事件频发,包括中国矿工。8月25日,加纳警方扣押41名在非洲非法采矿的中国人。警方称这些人员既没有加纳合法工作签证和居留许可,也没有合法采矿许可。几乎就在同时,南非发生矿乱,有44名矿工在冲突中死亡。南非总统祖马宣布从8月20日到26日,南非将悼念在西北省铂矿冲突中遇难的44人,以促进各界努力建立一个没有暴力的社会。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些矿工们被非法逮捕、囚禁和殴打的地方,一个世纪前也曾经有6万余名华工在

2、此挣扎哭泣。1904年至1910年,清政府以“契约华工”的方式,输出6万余名华工赴南非采矿。被称为“契约华工”的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劳务输出非洲的先驱,而从当时双方签署的合作合同、华工签订的卖身契约、在南非的劳动待遇、所受歧视和最终被遣返的悲惨经历,更是让“契约华工”成为那段国弱家贫悲惨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coolie”不是我真名 早在18世纪中叶。好望角就出现过华工的面孔。当时,荷兰人在印度尼西亚推行排华政策,将一部分华侨流放到南非好望角。每年大约100名左右的华人开始被运往南非。当时的南非仍然是奴隶制社会,华人被运到这里,往往被卖作奴隶。1840年后,英法等列强开始从中国“出口”劳动

3、力。这个时代外出务工的华人,被称为“苦力”。在英文中他们被称作“coolie”,便是苦力的音译。 1845年3月7日,从厦门开出了第一艘苦力船。200名苦力被运往法属波旁岛。这种苦力贸易一般是由各地殖民政府拨出专款,委派招工专员,或组织“移民公司”,由代理人、苦力贩子以及苦力船的船长,到中国口岸进行“招募”为名的诱骗和掳掠。1860年中国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其中第五款即允许“民人出洋承工”。由中英双方会订招工章程,在条约口岸设立招工馆。1866年,续定招工章程条约允许英法殖民者在中国任意招募劳工。这种看似合法的招工,实际仍是苦力贸易。招工馆往往雇有大批打手,收买拐子、人贩,到乡下掳掠苦力,送

4、到厦门的“巴拉坑”(集中收容苦力的地方),待船运出。 在巴拉坑内,招工馆的打手强迫华工签订到外国劳动8年的卖身契约,不从者便施以酷刑,并在华工胸前烙上运往目的地的标记。1847年至1853年,从厦门一带出航的苦力船共40艘,另有10艘是从汕头出航的。这种贸易发展迅猛,1855年,汕头还只有12艘苦力船,1857年猛增到120艘。据估计,1852年至1858年,汕头运出苦力4万人,其中竟有8000人在未开船前即被虐死,大多弃尸海滩。这种苦力贸易由各殖民地政府拨出专款开展,运到殖民地即将苦力们公开拍卖,售给种植园、矿山、铁路等处。 时至1904年前后,苦力开始被改称为契约华工(Indentured

5、 Labor),但其实质并未发生改变,仍然以签署“卖身契约”的方式诱骗强掠上船,运往列强的海外殖民地。据统计,1904年至1906年,南非德兰士瓦共招得华工63811名。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广东、福建两省素有移民传统,前往南非的契约劳工却并非主要来自粤闽二省,而是来自华北,尤其是河北、山东和河南地区。南非殖民当局亦曾一度把中国南方作为招工的首选地区。但一年以后,招募对象转向华北,香港站在1904年年底结束,改由烟台和秦皇岛两港承运华工出国。原因何在? 一方面,在英国资本家看来,中国北方劳工体格健壮,更加适合矿区劳动,而且山东、河北地理条件优越,烟台和秦皇岛两大港口便于承运华工。另一方面,此时的华

6、北等地已经陷入了一种水深火热的局面。义和团运动1899年首先发起于山东、直隶两省,1901年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后,参加起义的农民四处逃亡,为躲避朝廷的追捕,不得不出国当劳工。1904年的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造成千万百姓丢家弃所,颠沛流离。英国一家报纸幸灾乐祸地报道:“日俄战争虽亦大损商务,然招工往特之举,则因此而转易。盖有此战,而北方劳民,如西伯利亚之地无可工作,遂愿谋生海外” 如果说义和团和日俄战争是人祸的话,20世纪初的华北饥荒,就是避无可避的天灾。光绪末年,华北农业生产的形势十分严峻,水利失修、灾荒扩大、收成下降构成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特征。灾荒的间隙缩短,频率提高,一些数十年

7、一遇的大灾,现在几乎“无岁无之”,水灾、旱灾、虫灾接踵而至,大雷冰雹、地震土崩,灾难不断。频发的自然灾害使贫困人口的数量急剧增加。诸如广东、河北、山东这样的原农民起义地区,农业生产长期不能恢复,农业收成下降,迫使大批农民弃农离家,另谋生路。在此天灾人祸之时,与其在乡间“易子而啮”,不如干脆出洋讨个生路。带着这种想法,6万余名华工踏上了前往好望角的不归路。 徒有其表的保工章程 引入契约华工,对于南非殖民地来说,是颇具争议的一件事。1888年,在德兰士瓦发现金矿后,非洲的华人移民中出现了一股“淘金热”。他们纷纷由毛里求斯秘密迁往德兰士瓦,希望实现发财梦。然而,殖民当局始终对移居南非的亚洲人实行限制

8、政策,规定中国人和印度人不得随意进入矿区工作。 1903年,随着南非经济危机的日益严峻,为了通过开发金矿,刺激德兰士瓦经济,殖民当局改变了策略。1903年2月14日,兰德劳工协会派罗斯史金纳(HRoss Skinner)和赫伯特诺伊斯(Herbert Noyes)前往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亚和香港等地调查获得华工的可能性、条件以及是否适合矿区工作等事宜。同年9月,史金纳回到南非,向德兰士瓦立法会提交拟招收华工的报告,认为在中国可以找到合适的劳工。德兰士瓦立法会根据这个报告制定了输入劳工法令,并于1904年1月经南非议会通过,送往伦敦审议。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根据桑艳东的研究,当时南非

9、社会反亚情绪渐渐高涨起来,白人社会对引入黄种人一直心存疑惧。史金纳的报告一发表,便在南非和英国社会中引起一片哗然。兰德的白种人集会示威,强烈反对输入华工的方案。因为他们用当地媒体的话说“害怕工资降低和劳动竞争,害怕中国劳工不会把钱花在当地,害怕限制和遣返华工的政策会有所松弛,害怕不合口味的异国风俗,害怕他们所未知的一切”。伦敦的公民在人道主义原则的号召下,也聚众向市政府请愿,反对中国劳工在“奴隶制”的条件下被引入南非。 1903年至1904年年初,招用华工问题成为英国和南非政治争论的中心,以英国驻南非高级官员兼总督密尔纳(Lord Milner)为代表的兰德矿主和英国官员坚决主张招用华工,以博

10、萨(Botha)将军为代表的南非布尔农业主则不愿华工到来,以免产生“种族纠纷”。白人劳工和商人也坚决反对输入华工与他们竞争。 在殖民当局看来,契约华工的引入并不是为了让华工取代黑人劳工在南非的位置,而仅仅是把它看作一种为在短期内迅速补充劳动力所进行的“实验”、一种缓解德兰士瓦战后经济萧条的权宜之计而已。因此,英国议会在1904年2月至3月对输入华工问题进行了三次辩论后,通过了对华工更为苛刻的法案。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清政府代表也参与了立法过程。清朝庆亲王奕劻于1903年10月23日指令驻英公使张德彝,由他代表中方参与此项立法过程。张德彝提出了5条意见。其中包括,在德兰士瓦输入中国劳工,必须“

11、中国派领事驻扎该处,保护工人利益”、“雇主不得责打工人”等保护工人的条款。然而,伦敦方面始终不愿将这些条款加入法案之中,并且在1904年的中英会订保工章程中规定,招募华工章程只作原则性规定,例如宣明输入华工只是作为恢复生产的“临时权宜之计”,所有合同期满者“即回不得延迟”,不肯回者送官罚款、监禁,“勒令返回”等。而关于华工的劳工权益,比如工时、工资、伙食医疗等具体条件则另订在契约合同中,由用工一方自行决定。这使得张德彝提出的保护意见和保工章程本身成了一纸空文。 一系列的立法终于使得契约华工迁移南非的中间环节畅通无阻,英国人在中国境内招募华工赴非的工作也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根据保工章程规定,英方

12、人员应在起运口岸的收容所(屯舍)内,在中国官员监督下,详细介绍南非金矿的工作情况、年限、工资待遇以及契约内各项规定的意义等。按章程,如果华工听了英方人员解说之后,如果不愿意出国,有权立刻走出收容所;愿意应募者,经体检合格,办理签约手续,登船前往。在梧州口岸,还曾发现过一份完整的1903年南非招工合约,上面写道: 南非招工一节自政府与订章程,外间烦言萦引耳,现帅云因广西乱事复兴,英领事订立合同,许其派人来梧州招工往非,在岑帅苦衷盖欲使土匪游勇藉此出洋而西患或可以未减也,兹将拟办章程照录于下: 一、总督部堂竭力预备每月出洋人至少两千名,太古行每月接收四千为率,无庸预先通知,如下四千名之外,则须预期

13、声明;二、在广西内地招工所有费用与太古行无涉;三、工人带到梧州由官出费;四、所有工人由中国官并梧州英领事官看验,同时并由本行医员验看注册,本行然后收受载往香港,由太古行出费;五、各工人姓名籍贯乡村等照后列式填注,以免混乱,照此事多填一张,交由该处代理人送交太古行,当即发给该工人条子一纸,与姓名籍贯牌票号数相符;六、在梧州不能预给工人银两;七、在港食用盘费由太古行供给;八、工人经过梧州到香港被退回梧州者,其费由太古行支给;九、中国官在梧州预备合用房屋作为办事处并厂舍之用,以便接收工人,查验注册并与木排愈近愈佳,旁留余地,以便太古行建设合宜工人房屋住候落船;十、所有告白同刊布一切由太古行支理;十一

14、、督部堂按照章程出示遍谕,劝励工人前往南非洲。 然而事实上,由于招到工人可获得回扣,掮客们不择手段地进行诱骗,把南非描绘成金子砌成的天堂。在诱骗不成的情况下,他们甚至采用劫掠的暴力手段,以致“北京五城(内城)接连发生丢失人口事件,率多借口招工”。招募来的契约华工一律被投入“猪仔馆”签约画押,强迫装上苦力船,“自愿出洋”。运输途中,不少华工因船上的恶劣条件而死亡。 一座赔钱的地狱 被运往南非的契约华工为兰德矿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滚滚的财富。与尚无华工到来的1904年上半年相比,1905年兰德的矿井数目增多了1500个,产值增加了两千多万美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离家乡的6万契约华工遭遇的非

15、人对待。 抵达南非后,华工们先要被剥光衣服进行体检,并在胸口盖上印章,编出号码,像奴隶一样被当众拍卖到矿区。在矿区,他们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甚至经常连续几个月内终日在水中劳动。时人谢子修在游历南非洲记中记载:“按工约及工人合同,订每人每日做工以十点钟为度,工值至少一先令,讵工人到后,则限以每日凿一石孔,深英二尺为度,如不及二尺,工银分毫不给此等工人,固有冤无路诉矣。”据说,兰德金矿“围以铁栅,华人从此不许再出,日用饮食、衣服,只许在围内购买,围内之货物,无论精粗美恶,其价格十倍于商店”,“其做工稍不如工头之意,则驱之于僻静之处,击其手足,吊于空中,酷刑毒打,此等惨苦之情形,令人闻所未闻矣”。 由于安全设备不足,矿井内时常发生爆炸事件,工伤、死亡层出不穷。根据桑艳东的统计,在1905年7月到1906年6月一年中,因患肺结核、胃溃疡、肝病和脚气等病症而死亡的华工共计353人。与此同时,华工的工资水平亦远比保工章程中规定的少很多。南非当局曾向英国下议院作出保证:“中国人在德兰士瓦尔的工资每天至少为二先令。”然而在与矿工签订合同时却规定“每工人每日给工银一个先令”实际上,华工能拿到手的报酬通常比此还要低。谢子修发现,虽然南非当局也曾许诺,中国工人和英帝国公民享有同样的到法庭起诉的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