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学练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9537824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学练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学练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学练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学练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学练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学练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学练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6* 黄河颂,1. 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本名张光年)作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的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2. 内容梳理 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它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

2、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全诗的主体部分是第二节(歌词部分),这一节内容层次比较分明,有明显的关键词语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描绘,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 接着,进入“颂”的阶段。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啊!黄河!”反复出现,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 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阅读,整体感知,1.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

3、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_ _ _ _ _,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以及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2.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到怎样的作用? _ _ _ _,“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3. 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

4、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_ _ _ _,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7 最后一课,1. 了解背景 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战争结果是法国惨败,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本文就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事件,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孩子们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

5、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所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巧妙的视角,生动的人物、场景刻画,使文章具有了真实而又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2. 内容梳理 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723):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第一层(710):写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

6、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第二层(1116):在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 第三层(1723):这一层,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和专心学习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2329):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阅读,整体感知,1.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他发生了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 _ _ _,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拷问,想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

7、悔恨。这段从“害怕法语”,_ _ _ _ _,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样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2. 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_ _ _ _,这些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的社会条件下才会出现的,它们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3. 小说的情节是怎样组织安排的? _ _ _ _

8、_ _ _,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 了解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重新陷入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9、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被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他希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2. 内容梳理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篇短文一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说明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第2自然段,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第3自然段,用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

10、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第4自然段,把艰难的国运即“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与雄健的精神联系起来,点出了题目。 第5自然段,照应了第2自然段,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精神。,阅读,整体感知,1.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_ _ _ _,课文中提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高尔基在海燕中说“战斗的欢乐”,毛泽东则说“与,_ _ _,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欢乐”、这“乐”,就是本文中所指的“趣味”。,2. 文章中“艰难的国运”是一种怎样的命运?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_ _ _ _ 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