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素材 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530501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素材 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素材 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素材 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素材 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素材 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素材 苏教版必修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合作与讨论1.生活在一片草地上的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吗?我的思路:不是。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生活在一片草地上的蛇并非是同一个物种。如果改为全部的眼镜蛇,就是一个种群了。2.实际研究中,不可能逐一数某一个种群的个体总数,如何测定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呢?我的思路:在一般情况下,生物的总数量调查比较困难,因而研究者常常采用取样调查法,而标志重捕法就是一种常用的取样调查法。通过探究活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模拟实验分析可知:种群数量N=Mn/m(M为标志数量、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的标记数、N为估算的“栖息地”内个体总数)。3.年龄结构通常以不同宽

2、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年龄锥体图来表示,按锥体形状的特点,年龄锥体可划分为哪三种类型?分别有哪些特点?我的思路:年龄锥体类型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增长型:种群中繁殖前期个体多,繁殖后期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组中的个体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繁殖前期的个体较少,而繁殖后期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的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4.生物数量的增长曲线呈现“J”型,那么出现“J”型曲线需要什么条件?又有什么规律?我的思路:生物生活在食物或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

3、有天敌等的条件之下,生物数量的增长曲线就呈现“J”型,因为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只有在理想的条件之下才会出现“J”型曲线。在理想条件下,如果某种生物的寿命只有一年,每年只生殖一次,起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Nt=N0t,坐标图呈现“J”型曲线。5.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在一定时期内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达到一定程度就呈“S”型。那么“S”型曲线具有哪些特点呢?我的思路:由于受环境条件限制,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种群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后,数量就会停止增长,呈现“S”型曲线。“S”型曲线具有以下特点:开始时经过一个适应环境的停滞期后,即

4、进入指数增长时期,种群密度增加,然后增长速度变慢,最后增量和减量相等,种群不再增长而达到最高密度的稳定期,这时种群的数量达到一个最大值。思考过程1.正确理解“种群”。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种群虽然是由同种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从个体层次到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一些“群体特征”,如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等。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和进化都是以种群为单位进行的,因此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种群的概念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在涉及到一个具体的生

5、物种群时,它是具体的。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在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动时建立的数学模型,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当种群作为一个具体的概念时,要注意分析种群的具体对象,要分清同一个物种和日常用语中同一类动物的区别,如日常生活用语中的“鱼、老鼠、蛇、牛、羊、鸟等”都是指一类动物,而不是一种动物,不能看作是一个种群。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所以凡是影响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因素都可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如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

6、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如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很大。又如,种内斗争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加剧烈,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就更大。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非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对种群数量起有限作用,但是作用的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这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如风、雨、雪、气温等都会对种群数量的变化产生影响,但是影响的大小是与种群密度无关的。3.种群

7、数量增长的数学曲线。种群的数量在不同条件(或不同环境)下表现不同的增长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环境条件:没有任何限制因素,如食物永远充裕、空间足够大、气候适宜、没有天敌、无疾病等,这种条件下,影响种群数目变动的因素只是自然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环境能提供足够充裕的生活条件,种群内不同个体的生理寿命很长,因而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这种条件的环境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理想条件或理想环境,这种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是连续增长而没有下降(即无K值)的。种群数量增长公式:设N0为种群起始数量,每年增长率不变,且第二年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倍,则第t年种群的数量Nt=N0t。这一增长方式在数学

8、上称为指数式增长,它的数学曲线“J”型增长曲线。第t年的种群数量取决于两个因素:N0(即起始数量);(值取决于每年的自然出生率与死亡率)。“J”型数量增长的两种情形:实验室条件下;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环境条件:有限的生存环境、有限的空间和食物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种群数量停止增长。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能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通过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种群、种群的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和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即“J”型曲线和“S”型曲线),本节的重点内容在

9、于通过探究活动建立种群增长模型。对于“种群”这一概念,要明确“种群”内的个体必须是同种个体,但同种个体未必一定能构成种群,这就应注意种群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再者要看其是否具备种群的特征,并看其是否是自然组合。对于种群的特征,我们要把握三点:会用标志重捕法推算种群的密度;掌握年龄锥体可划分的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及其特征;掌握种群的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教材通过探究活动“建立种群增长模型”使学生真正认识一个种群,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两种增长曲线需要掌握这两种曲线形成的条件和基本规律。例题解析【例1】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

10、是()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解析:解答此题,要求全面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强调的是一个区域、一个物种、一个群体,是指“同种”生物的总和,是同种生物中许多个体的集合体。A项明显不符,它包含了多种生物;B项中的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一般不会由一种鱼组成;C项中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也不会是单一的真菌;D项中指的是全部的棉蚜。故答案选D。答案: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种群”这一概念的理解,属于应用的层次。种群强调两点:同一地点或同一范围;同种生物的集合。学生一般对第二点把握不准,容易出错

11、。【例2】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加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A.abB.abC.a=bD.ab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种群密度的变化,意味着种群增长率的变化。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大,意味着种群增长率为正值;种群密度越来越小,则意味着种群增长率是负值。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可看作是一个种群,将两地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进行比较,分析各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就可以对这两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的高低进行判断。对于本题首先应清楚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其次

12、应知道,图A和图B中人口大致都分为年幼者、青壮年和中老年3部分。图A所示人口中,各年龄段人口比例适中,人口增长处于稳定时期;图B所示人口中,年幼者和青壮年人数都大大超过中老年数,其年龄结构组成属于增长型,人口密度会越来越大,人口增长率会高于图A所示的人口增长率。答案: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以及学生处理信息并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属理解层次。【例3】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指数增长()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只是没有捕食者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解析:因为种群的指数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

13、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而这样理想的条件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存在。A不对,因为食物有限影响种群数量增长,在食物不能充分供应的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呈指数增长。B不对,因为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已开始出现不足,这虽然并未影响到物种在这里生存,但不可能会使种群的数量出现指数增长,因为指数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资源无限。C也不对,因为仅仅失去捕食者的控制作用,种群仍不能实现指数增长,限制种群数量的种种其他因素都还在起作用,如食物不足,空间狭小等。答案: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增长曲线,属于理解层次。“J”型曲线的条件和特点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应该引起重视。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期望,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