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技术规范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职业卫生技术规范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 5.1 5.1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 a) 工作场所毒物浓度的监测 b) 工作场所粉尘浓度的监测 c) 工作场所放射性物质强度监测 d)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气象条件(温度、 湿度、 风速和热辐射)、 噪 声、 振动、 光(包括激光)、 高频、 微波等非电离辐射的强度、 剂量的监 测 e) 接触有毒物质作业者的生物材料监测 f) 射线作业职工个人剂量监测 g) 个体监测 卫生部发布的《高毒物品目录》中所列的毒物和有国家职业卫生 标准或职业病诊断标准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作为重点监测内容 5.2 5.2 监测类别监测类别 a) 系统监测 b) 定期定点监测 c) 应急监测 d) 抽查监测 e) 个体接触水平监测 5.3 5.3 监测频率监测频率 5.3.1 毒物监测 5.3.1.1 高毒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一般毒物至少每季度监测一次 5.3.1.2 毒物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时,一般毒物至少每月一次; 高毒物品实时监测,直至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5.3.2 粉尘监测 5.3.2.1 每季度监测一次 5.3.2.2 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时,每月一次;粉尘作业时要进行 监测。
5.3.2.3 对粉尘制定了总粉尘、 呼吸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TWA)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两种接触限值,应尽量测定呼吸 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尚不具备测定呼吸性粉尘条件时,可 测定总粉尘浓度 5.3.2.4 有毒粉尘按毒物的要求进行监测 5.3.3 物理因素监测 5.3.3.1 噪声监测:稳态噪声测 A 声级,在生产工艺不变的情况下, 每半年一次;非稳态噪声测等效连续 A声级,每季度测一次脉冲 噪声只测峰值设备噪声首次监测时应对噪声源作频谱分析若工艺 设备及防护措施变更时,应随时监测 5.3.3.2 高温工作场所气象条件应在每年当地室外气温达到夏季通 风室外计算温度时进行,在不同的时间测定三次 5.3.3.3 其他物理因素的监测周期均为每半年测定一次 5.3.3.4 工作场所的放射性有害因素测定按照国家有关放射卫生防 护标准执行 5.3.4 生物监测 生物因素每季度监测一次,并根据需要适时监测 5.3.5 其它监测 5.3.5.1 职业卫生专题调查,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工程验收或 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卫生学效果评价时,须连续测定三天,每天二次 (上、下午各一次)。
5.3.5.2 非正常生产状态下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监测 5.3.5.3 进入设备检维修作业时按《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 定》执行 5.4 5.4 采集样品数采集样品数 5.4.1 定期定点监测每个点至少采取二个样品;最高容许浓度 (MAC)监测:采样时间小于 15 分钟,每个监测点至少采集二个样 品;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监测:采样时间为 15 分钟,每次 每个监测点至少采集二个样品 5.4.2 系统监测或竣工验收的监测应在满负荷(试)运行条件下进 行,原则上要求连续采样三天,每日上、 下午各一次 每次同一点不同 时间内测定,采集样品不得少于三个 5.4.3 抽样监测应在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样间隔不得少于 1 小时),采取样品不得少于三个 5.4.4 个体接触水平监测 5.4.4.1 佩戴个体采样器的监测:以工种为单位,选择有代表性的 作业者,佩戴个体采样器,进行整个工作日的采样监测 5.4.4.2 不佩戴个体采样器的监测:应对每道工序作业点测定一次, 记录每名职工每道工序的作业时间,以公式(1)计算时间加权平均 浓度,至少重复三次,取其平均值工作时间不足 8小时者,仍以 8 小时计: E = = ……………………………………(1) 8 nnT C b T b C a T a C 8 CT 式中: E 为8 小时工作日接触有毒物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 8 为一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小时) Ca,Cb……Cn为Ta,Tb……Tn时间段接触的相应浓度 Ta,Tb……Tn为Ca,Cb……Cn浓度下的相应接触持续时间 5.5 5.5 定点采样时机的选择定点采样时机的选择 5.5.1 空气中毒物浓度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工作场所,应将空气中毒 物浓度最高的季节选择为重点采样监测季节。
5.5.2 在工作周内,应将空气中毒物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 采样监测日 5.5.3 在工作日内,应将空气中毒物浓度最高的时段选择为重点采 样监测时段 5.5.4 采样监测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排除人为因素 对采样监测时的工作状态和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