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热点墓葬遗址、10南大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9519888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20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窟寺、热点墓葬遗址、10南大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石窟寺、热点墓葬遗址、10南大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石窟寺、热点墓葬遗址、10南大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石窟寺、热点墓葬遗址、10南大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石窟寺、热点墓葬遗址、10南大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窟寺、热点墓葬遗址、10南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窟寺、热点墓葬遗址、10南大(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记: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3866534)至隋(581618)唐(618907),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这个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东南约60公里处,始凿于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五七世纪为最盛期,至八世纪末逐渐停凿。它是中国地理位置最西,开凿年代最早的大

2、型石窟群。是古龟兹境内现存最大规模的石窟群,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是“红色”的意思。洞窟开凿在木札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的峭壁之间。现存洞窟有编号的有236窟,其中的洞窟形制较为完整、壁画遗存较多的约占三分之一。保存着1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根据洞窟的形制特点、壁画的题材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原因分析,并经放射性碳素断定时代,石窟主要是四至八世纪的遗存,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后者数量最多。其主室平面作方形或长方形,横券顶。僧房窟不画壁画,系供僧人居住。大像窟数量最少,主要内容为飞天、大涅槃像等。中心柱石窟,内容有日天、月天、风神等,两侧有本

3、生故事、因缘故事。中期继续沿用早期洞窟,但僧房窟减少,平面多为方形,诸壁则多绘壁画。组合关系以中心柱窟为主,壁画多集中于中心石窟,以天象图为主要题材,仍有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但出现须摩提女请佛、降魔、鹿野苑初转等题材。立佛像是甬道壁画的主要内容,大幅说法图等也是早期洞窟所不见的。既有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艺术有选择地巧妙接受,更是古龟兹画师非凡的智慧。为研究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等情况,以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这里的壁画不仅包括飞天、伎乐天、佛塔、菩萨、罗汉、天龙八部、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图画,而且还有大量

4、的民间习俗画:古时的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供养人、飞禽走兽等等。】库木吐喇石窟中国的佛教石窟。又称库木吐喇千佛洞。位于新疆库车县城西南约30千米渭干河出山口东岸崖壁。分南北二区。开凿年代约稍晚于克孜尔石窟,在南北朝后期至盛唐时为最繁荣,13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被废弃。现存编号洞窟80个。石窟窟形以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为主。窟内塑像大都毁坏,只有在新近发现的洞窟中尚有少数塑像,如第21窟甬道西侧壁龛内塑一坐佛,保存完好。其壁画题材有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及阿弥陀佛净土变、弥勒净土变,此外,还有许多佛、菩萨、僧人及供养人的画像。壁画题记有龟兹文、汉文、回鹘文等。【唐代时开凿的14号、16号、

5、45号石窟,其窟内壁画扫从前滞钝呆板的笔法,显得生动自然,是库木吐喇壁画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艺术风格上唐风较浓。】森木塞姆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县东北约40公里的库鲁达格山各地。开凿的年代约在公元四世纪,略晚于克孜尔石窟,大约在公元九世纪逐渐衰败。现存编号洞窟52个,大多数是礼拜窟,称为佛堂。佛堂内各壁面均有彩色壁画,以描绘释迦牟尼佛为主,题材有佛前世本生故事、佛传、佛游化说法、佛涅盘,还有礼佛、乐舞供养、供养人像和山林景观图案等,大体上是按小乘派经律绘制的。此外,讲堂壁面和窟顶也均绘有壁画。壁画用土红色线勾描轮廓,平涂填色,用晕染法表现明暗与立体。画面人物密集。具有龟兹地区

6、特有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明显受到中亚与印度艺术的影响。晚期洞窟壁画则出现了汉族及回鹘的画风。柏孜克里克石窟又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下,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始凿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5/6C-13C末)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 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唐代时9 世纪以后高昌回鹘时期,它曾经是高昌回鹘国的王家寺院。回鹘高昌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壁画不

7、但反映了古代维吾尔人信奉佛教的盛况,也将他们的衣着服饰、屋宇、伎乐等等描绘了下来,为研究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吐峪沟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鄯善县东南,开凿于公元5世纪,是吐鲁番地区年代较早的石窟。分为东南、西北两区,有上下两层石窟,大部分坍塌,仅存8窟,尚可见部分壁画。壁画题材有因缘佛传图、立佛、千佛、七佛、禅僧和佛本生故事等,人物用墨线勾勒轮廓,尚有汉文墨书题记,和中原、北方地区石窟风格相似。是高昌文明的一座丰碑。榆林石窟又名万佛峡,与莫高窟为姊妹窟。位于酒泉市安西县城南76公里处,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的砾岩层断崖上。榆林窟始建于北魏,以后的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都有建造。

8、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佛教艺术精品,在中国唐至元的佛教石窟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有洞窟41个,其中东崖30个,西崖11个。壁画总面积5650平方米,佛、道造像272身。常见窟形状:中心柱窟,北魏常见窟。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的覆斗顶窟,主室中央无佛坛,隋唐常见。平面为椭圆形大窟,窟中壁画题材、风格与莫高窟同期相同。炳灵寺石窟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约开凿于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前期),正式兴建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唐代以后,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壁画虽有延续,但已无大的举动。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至今炳灵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较完整。

9、现在,共留存下窟龛183个,造像776尊,壁画900多平方米,墨书和石刻造像题记6则。最大的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该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显的墨书题记,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纪,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炳灵寺石窟不仅以石刻雕像作品见长,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同样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齐名。炳灵寺壁画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代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对佛教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境内,距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处。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

10、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这里的壁画有4.5万多平方米,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其内容除了佛经故事外,还有大量的人类渔猎、耕作

11、、制陶的生活场景;也描绘了当时的生产交通工具,如车船、农具、织机等;还保留了大量的亭台楼阁、塔寺店铺、桥梁水榭等古建筑形象。除壁画和泥塑,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中发现的经文也有着举世闻名的价值,它的存在及发现,使国内外学者研究敦煌有了丰富的依据,遂形成了专门学科“敦煌学”。敦煌莫高窟有五座唐宋木结构窟檐建筑,是中国现存建筑中的珍贵标本。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在敦煌壁画中所描

12、绘的当时的一些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我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舞蹈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内容。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壁画中所绘的大量的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桥梁和现存的五座唐宋木结构檐,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图样和宝贵资料。我国的雕塑和绘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美术史上记载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多已失传,敦煌艺术的大量壁画和彩塑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

13、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 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处。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为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建于北魏时期。它以壮观的石刻闻名。“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1100个小龛,东西绵延一公里,洞内大小佛像5.1万多身,是中国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

14、、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云冈石窟最大的雕像高17米,这尊佛像的脚上可容12人站立。大佛的周围有小佛围绕,甚为壮观。云冈石窟的石刻之所以有名,在于它的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多

15、彩的内容。这里五万多尊塑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厘米,形态、神采都很动人。有些石佛,透过他们薄薄的罗纱可见其优美身段;有些飞天、乐伎明显地流露出波斯的色彩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的伊水河畔。是我国石窟寺中北魏晚期和唐初的代表。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北魏时期开凿的占三分之一。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佛塔近40个,碑刻题记约3600品。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窟”使它的地位得天独厚。【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

16、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代表性洞窟有北魏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和唐代潜溪寺、奉先寺、看经寺等。古阳洞,这里有丰富的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奉先寺的不平凡,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