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452674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什么是环境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6年我国环境日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思考探究:什么是环境?环境就是指大自然吗?提示: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范围大于大自然。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环境的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是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二、环境的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类型含义举例天然环境受

2、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人工环境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 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类型区别联系受人类干预程度范围大小变化趋势天然环境天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小,景观特征基本保留自然面貌,其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等都基本上按自然规律进行天然环境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冰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其范围日益缩小天然环境和人

3、工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天然环境是人工环境的基础,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环境人工环境则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景观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人工环境如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其范围日趋扩大易误辨析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境。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 应用体验不可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

4、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据此完成14题。1这里所说的环境的主体是()A地球B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C人类 D生物圈2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把环境分为()天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生物环境A BC D3下列不属于人工环境或人工环境因素的是()A城市或乡村 B卧龙自然保护区C周口店人类遗址 D贵州梯田4下列能降低环境质量的自然原因是()A地震、火山喷发B煤炭资源的滥采乱挖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D围湖造田解析:1.C2.B3.B4.A第1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

5、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的主体是人类。第2题,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人工环境和天然环境。第3题,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环境,不属于人工环境。保护区保护的是天然环境,使之不受或很少受人类影响。梯田是人类改造过的环境,属于人工环境。第4题,地震、火山喷发影响环境质量,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自然原因。其他三项都是人为原因。人类与环境 情景导入先思考 “生物圈2号”建造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试验场,也有人把它称为“微型地球”。实验的目的是考察人类离开了地球能否生存。在这个微型世界中,有模拟的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和人类居住区。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

6、入“生物圈2号”,并计划在此生活两年。然而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的生态状况急转直下,氧气含量从21%迅速下降到14%,而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含量急剧上升;海水开始酸化;很多生物消失,而用来吸收二氧化碳的牵牛花却疯狂生长。由于降雨失控,人造沙漠变成了丛林和草地。科学家们被迫提前撤出这个“伊甸园”。“生物圈2号”的实验以失败告终。思考探究:通过“生物圈2号”的实验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类有怎样的影响?提示:环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还为其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另外,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把废弃物输送给环境,环境对其有一定的清除和容纳能力。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关系一对矛盾的两个

7、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二、历程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图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2箭头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3箭头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4箭头指人类通过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环境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恶化。5箭头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一种是恶

8、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二、人类和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以案例“周口店这一方水土”为例说明如下:历史时期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小人口集中区出现恶化、危及人类日益突出人地关系基本和谐紧张矛盾激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箭头C、D表示的含义:C_;D_。(2)将下列各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B、C、D处(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滥采滥用石油资源燃油产生的烟尘工业“三废” 过度抽取地下水植树造林,调节气候 酸雨水利工程 环境保护A_,B_,C_,D_。解析:第(1)题,

9、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环境的反馈作用。第(2)题,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答案:(1)环境系统的反馈作用人类作用于环境(2)P3思考提示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环境效益。3(可以结合教材案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

10、约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解析:选D人文遗迹是古人留下的人工环境;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环境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人类环境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自然环境;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人工环境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公园是人工打造的,是人工环境。因此答案选D项。2下列不是按“天然环境人工环境”组合的是()A丘陵缓坡梯田B天然草地人工牧场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11、D原始森林人工林解析:选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是自然环境,保护区内保护的是其自然状态,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A崇拜 B依赖C征服 D友好4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A BC D解析:3.C4.B第3题,从图中可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环境应对应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4题,图主要突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应为采猎文明时期,图即表现出人对环境的影响,又表现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应为后工业文明时期,即谋求人地和谐,故选B。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

12、水来你浇园”,描写了一幅和谐的男耕女织的田园景象,据此回答57题。5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 D当代社会6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7人地关系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相统一的现代人类活动的是()在秦岭北坡营造梯田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洞庭湖畔围湖造田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A BC D解析:5.B6.C7.D第5题,歌词描述的是农业社会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劳动。第6题,农业社会时期

13、,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第7题,秦岭北坡较陡不宜营造梯田。洞庭湖畔围湖造田,属于人类与环境的对立。二、综合题8读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相关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末以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三者的关系是_。(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什么?(3)简述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解析:本题借助三条曲线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的相关性。结合曲线图可知,从1900年到2000年这一百年的时间,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达到一定高峰后会减少,资源数量将持续减少。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应该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出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答案:(1)人口达到高峰,资源大量消耗;污染日益严重(2)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9读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图甲)和人地关系示意图(图乙),回答问题。(1)图甲所示三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