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9452608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成长。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都得益于对书籍的大量阅读,如何让小学生能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求知志向和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的志趣,因为“学习必须合乎自己的志趣,方才可以得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

2、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获益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产生“我要读”的渴望,书读的多了,知识就多,语文综合能力自然就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说明了广泛阅读,储存大量的知识信息,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能力。因此,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工作。怎样才能培养起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推荐课外读物,引发好奇心。 1、推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读物。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心理、大脑、神经系统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感知要求会发

3、生不同的阶段性的变化。向小学生推荐读物,必须要有阶段性、层次性、多样性。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因为年龄小,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注意力往往比较直观,所以,应当向低年级学生推荐一些以注音插图的童话、儿歌、寓言、科普故事等,推荐的读物最好是以名篇为主,因为,小学生的读书启蒙应当让小学生首先接触的是水平较高,趣味性较强,能引发好奇心的读物。中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所増加,认知能力也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应当较低年级学生上个层次。可向其推荐儿童小说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经典作品西游记,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人文地理书籍美丽的西双版纳、宇宙纵横谈、海底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等。 2、推荐适合

4、学生个性特点的读物。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小学生的个性在生活中表现比较明显,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个性特点,根据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才能生发兴趣。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岳飞全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喜欢文艺、体育的学生向他们介绍与之相关联的名人趣事,投其所好,循循善诱,使他们从这些名人趣事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地方,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因为,“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

5、更大的兴奋剂”。让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兴奋就可以将“被动”变成“主动”,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3、推荐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读物。 向小学生推荐读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走近生活,从小培养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与时共进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可以为小学生订阅少年月刊、小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也可指导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科技博览、动物世界等节目。二、激发读书兴趣源,培养读书主动性。 兴趣是小学生对活动产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因为小学生只有对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去投入,把自己的全部活动集中地指向读书,与读书有关的神经活动才会处于最佳状态,他们在读书活动中才能够体验到欢乐和情

6、趣。怎样才能把小学生的认知活动集中地指向阅读兴趣呢?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源。 1、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幼稚,认知能力较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老师爱什么,学生也会爱什么,家长爱什么,孩子亦爱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首先做到喜欢读书,在教室里设一个教师书桌,将自己平时急需的书籍搁置在那里做出个“样子”让学生看。每天晨读,教师一定要率先朗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

7、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引人入胜,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引发学生的读书爱好。 2、以读物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习的兴趣已经产生了,但是学习材料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爱好特点,如果我们只注重阅读兴趣的诱发而忽视阅读材料的趣味性,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持久。要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越读越浓,越读越投入,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读,爱不释手,食不知味,废寝忘食。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那些图文并茂

8、,语言生动,情趣横生,具有吸引力的符合学生胃口的兴趣读物,让他们成为小学生的“精神快餐”,使他们随读物所描写的情节或喜,或悲,在忘我的陶醉中产生强烈的读书热望。当然,所选读物内容一定是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法)贝纳丹。让学生从读书的乐趣中找到最好的伙伴,这个伙伴也可能成为这个学生终生的伙伴抑或是事业成功的助手。 3、用听故事、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长发育时期最容易产生的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因此,小学生最喜欢的就是听爸爸、妈妈、老师讲故事。他们常常都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我们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比如,

9、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故事很适合低、中年级学生听、讲。我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处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讲故事的兴趣,还可以开展讲故事评比活动,把讲的好的故事制成录音带,在班级播放,回到家里给爸爸、妈妈播放,多方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喜爱读书的目的。 4、以绘画,表演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小学生自有童趣,且都有表现自我的天性,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绘画、表演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当学生阅读了自己喜欢的文章后,书中的人物形象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

10、小学生的开发能力有限,这种印象只在大脑里贮存,他还不懂得如何去开发它,让它成为有用的东西。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贮存在脑海中的最喜欢的东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运用简笔画,素描,漫画引线连接等方式,鼓励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可以对绘画的内容有所改动,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兴趣会越来越高。我们可以观察到小学生对有兴趣的读物,感情非常投入,甚至会产生“换位”现象,自觉不自觉地进入角色,这时,教师应当抓住时机,让其表演读物中人物形象,体验、感受情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三、营造读书氛围,增加读书情趣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11、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是激发学生喜爱读书的重要客观因素。 1、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 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它是教育、启发、激励学生学习,锁定学习目标的钥匙,要让这把钥匙打开学生读书的兴趣之门,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让其天天看,常常受到启发和教育,可将“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处处逢人劝读书”,“最好的伙伴就是最好的书”,挂在教室里,过几日更换一次;学生可以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还可以给学生留日记赠言:多读书,多收获;少读书,少收获,一天不读书,一天无收获;一生不读书,一生无

12、收获,“读书是笔财富,一笔价值无比的财富”等,用这样的方法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让他们慢慢地从中悟出道理,久而久之就会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具有渴求热望的自我行为。 2、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首先要加大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的投入。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规定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班上可建立图书角,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让家长购买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书籍,让孩子节假日有书可读。还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订阅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让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培养学生渴求新知识的期望心理。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学海无涯,知识无限,书山无止”的感知。这

13、样,慢慢地有指引性地用读书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四、开展活动,展示读书成果 现代心理学表明: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体的本质属性,是驱动一个人积极主动投入某一活动的动力和保证,也是现代人素质的关键性特征。小学生当然也具有这种本质属性和特征。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就想通过一定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创造意识,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成长的心理发展规律,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来增强学生对所做事情的兴趣,从中感受掌握知识和收获的喜悦。 1、开展识字、朗读比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学会”2500个生字,其中低年级识字1800个,会写1200个

14、;中年级识字2500个,会写2000个。这样安排,体现了让小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认字,以便及早进入汉字阅读的意图。要完成新课标规定的任务,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识字,多读书,可以在班上举办“识字大王”比赛活动,鼓励学生人人争当“识字大王”;中、高年级可以举办“朗读比赛”活动,可以分角色,配乐朗读,然后进行评选,将评选的最佳选手推荐到学校当播音员。 2、办读书剪贴报 办读书剪贴报,也是激励学生多读书的一种好方法。它能集学生读书、编辑、绘画、书写于一体,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读书所得。教师在每周的剪贴报内容的安排上要有所指向性,向办剪贴报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有意识地指向有关课外读物中的内容,让学生按照

15、老师的指向去寻找有关的课外读物,完成剪贴报的任务,定期进行评比,逐步提高要求,期期要有新内容,学生就会非常努力地,想方设法办好读书剪贴报。不知不觉就会养成多读,多积累,善于收集的好习惯。 3、班级播新闻 新课标就语文教学的改革,大力提倡“开放式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搞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不应再局限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必须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多读书,多交流的舞台,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从台下走到台上来。可以利用每天晨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班级“播新闻”。新闻来源于中央电视台,最新报刊杂志,网络信息,校内外新鲜事。播这种新闻,要求要有新闻性,还要有新闻特点,播后教师加以点评,会激发学生多读、多问、多记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4、开展教师,学生,家长读书日活动。 开展教师、学生,家长读书日活动,是刺激学生读书兴趣,让学生展现“学识”、“能力”的机会,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学生参加活动时,神经系统紧张,表现欲增加。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不定期的举办教师、家长、学生“读书日”活动。通过活动,家长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掌握学生读书的爱好,学生也在家长面前充分展示了读书的“才能”。提高了读书的兴趣。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