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与应激相关障碍.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448728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6.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激与应激相关障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应激与应激相关障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应激与应激相关障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应激与应激相关障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应激与应激相关障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激与应激相关障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激与应激相关障碍.ppt(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激相关障碍 Stress Related Disorder,重医大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 李 静,8.0,雅安地震,阿坝州汶川县城,四川汶川2008.5.12地震,都江堰市向峨乡中学的学生遗体,孩子们的书包整齐排放,新华网东京4月17日电 日本警察厅说,截 至当地时间17日18时,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 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802人死亡、 14129人失踪。,张紫妍,崔真实,安在焕,李恩珠,那段时间实在是太累了,也让很多人受累 了,应激相关障碍 Stress Related Disorder,复习:应激过程,应激源 中介因素 应激反应 反应结局 应激相互作用系统整合模式图,生 活 事

2、 件,认知 评价,中枢神经系统,人格 特征,应对 方式,心 身 紧 张 状 态,心理行为反应,精 神 疾 病,健康 状态,遗传 素质,社会 支持,生理反应,心 身 疾 病,适应 (健康),不适应 (疾病),复习:应激过程,应激源 中介因素 应激反应 反应结局 应激相互作用系统整合模式图,生 活 事 件,认知 评价,中枢神经系统,人格 特征,应对 方式,心 身 紧 张 状 态,心理行为反应,精 神 疾 病,健康 状态,遗传 素质,社会 支持,生理反应,心 身 疾 病,适应 (健康),不适应 (疾病),应激相关障碍 Stress Related Disorder,目的与要求 了解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

3、 掌握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类型、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基本要点 掌握应激相关障碍的治疗原则,一、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应激相关障碍( Stress Related Disorder ) 是指一组在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下直接引起的精 神障碍,其临床特点和病程经过与创伤性体验有密 切联系,并伴有相应的情感反应,容易被人理解。 CCMD-3、ICD-10、DSM-将其分为三大类:,急性应激障碍 (Acute Stress Disorder) 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 适应障碍 (Adjustment Disorder ),二、急性应激障

4、碍 (Acute Stress Disorder),(一)定义,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性 心因性反应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 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之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的 短暂的精神障碍。,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 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 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 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二)临床特点,1.强烈的精神应激事件 2.精神运动性兴奋 3.精神运动性抑制 4.其他:意识障碍、片段的精神病性症状,1.强烈的精神应激事件 作为发病的直接原因,日本地震前后比较,(1)患者曾

5、暴露于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二者: (1.1)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 及到真正的(或几乎会招致)死亡或严重损伤,或者 涉及到自己或他人躯体的完整性会遭到威胁的事件。 (1.2)患者获悉严重的灾难性的精神打击。 (2)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变化事件 LCU 变化事件 LCU 1. 配偶死亡 100 2. 离婚 73 3. 夫妇分居 65 4.坐牢 63 5. 亲密家庭成员丧亡 63 6.个人受伤或患病 53 (如火灾、地震、疾病等) 7. 结婚 50 8. 被解雇 47 9. 复婚 45 10. 退休 45 . . 40. 饮食习惯变异 15 41.休假 13 42

6、. 圣诞节 12 43.微小的违法行为(如违章穿马路) 11,生活应激事件量表(SRRS),2.精神运动性兴奋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 有一定的盲目性,患者激越、喊叫、过度乱动或情感 爆发,话多,内容常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3.精神运动性抑制 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精神运动性抑制,患者情 感迟钝,麻木,行为退缩,少言少语,甚至甚至木 僵 :表现为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 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 态,称为心因性木僵。,4.其他: 意识障碍:意识朦胧状态,可出现定向障碍, 对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自言自语,内容零 乱,表情紧张、恐怖,动作杂乱、无目的

7、,或躁 动不安、冲动毁物。事后不能全部回忆,称为心 因性意识模糊状态。,4.其他: 片段的精神病性症状 分离性症状 :(1)麻木、脱离、或没有情感反应的 主观感觉;(2)对他(或她)周围的认识能力有所减 低(例如,“发呆”);(3)现实解体 ;(4)人格 解体;(5)分离性遗忘 。,(三)诊断 (CCMD-3),1.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三)诊断 (CCMD-3),2.症状标准:发病前突然遭受异乎寻常的应激性生 活事件,而无其它精神障碍的影响,至少有下列一项: (1) 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 (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 (如反应性木僵),可有

8、轻 度的意识障碍。,2.严重度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病程标准:受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一般 持续数小时至一周,通常在一月内缓解。 4.排除标准:排除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 裂症、心境障碍。,(四)鉴别诊断,1.器质性精神障碍,2.癔症,3.精神分裂症,4. 心境障碍,(五)治疗,治疗原则: 主要是应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处理症状,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高患者应付技能,学会 自我治疗,树立自我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便防止反 复发作。主要包括:,1. 心理治疗(重要意义) 2. 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及时、就近、简洁、紧扣重点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 (CISD) (Critica

9、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应激人群的紧急干预,1. 心理治疗,CISD的目标 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 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 化创伤体验。,CISD的时限: 24至48小时之内是最理想的干预时间 6周之后效果甚微 CISD的地点: 帮助患者尽快脱离应激源,改变与创伤有关的生活环境。,CISD 分三部分:,情感渲泄,治疗师的支持和安慰,调动资源,CISD 的时程 全程需35小时 随访: 紧急事件后数周或数月进行,2. 药物治疗,三、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

10、一)定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数日至半年内)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二) 流行病学 社区调查居民终生患病率1-4% 高危人群患病率高达3-58% (战后复员军人,天灾人祸中的幸存者) 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创伤性事件 易感素质 创伤后因素,(三)发生机制,1.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 是PTSD的必要条件 事件的性质主要是天灾人祸(战争、虐待、强奸、暴力事件、绑架、重大交通事故),2.易感因素,种群 Norris调查了1000名成人,暴露

11、于创伤性事件的白人 多于黑人,年轻人的PTSD患病率最高;Garrison在Hugo飓风 发生一年后调查了1264名1117岁青少年,PTSD的患病率在 白人女生最高(6.2%),白人男生次之(4.7%),黑人男生和 女生分别为3.8%和1.5%。,性别 女性的PTSD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暴露于同一创伤性事件 后女性的PTSD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地震受灾者3个月内PTSD 发生率男性为13.5%,女性为24.7%。 受教育程度低、儿童时期有行为问题、具有神经质倾向、内向性格、有精神障碍或物质滥用的家族史。,其他公认的危险因素:既往有创伤暴露史、创伤 性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生活事件、家境不好、身体

12、 健康状态欠佳。 心理素质、生物学素质,3.创伤后因素,是否具备足够的安全感 是否脱离创伤情境 干预措施是否及时 是否有足够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是否具备有效的应对的策略,1.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 2.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创伤体验 3.持续的警觉增高 4.持续的回避 5.其他,(四)、临床特点,2.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创伤体验(最特征性现) 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 反复出现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3.持续的警觉增高: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易激惹 集中注意困难 过分地担惊受怕,4.持续的回避: 避免回想; 回避相似情景、人和物 5.其他 交往减少、待人冷淡

13、兴趣减少变窄 对创伤的选择性遗忘 对未来失去信心,焦虑,抑郁,1. 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五)诊断 (CCMD-3),2. 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 列1项: 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反复出 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 反复发生错觉、幻觉; 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 重游,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 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五)诊断 (CCMD-3),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入睡困 难或睡眠不深;易激惹;集中注意困难;过 分地担惊受怕;,2.严重度标准:社会功

14、能严重受损。 3.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月。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神经症等。,(六)鉴别诊断,1.器质性精神障碍,2.急性应激障碍,3. 心境障碍,(七)治疗,治疗原则: 主要是应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处理症状,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高患者应付技能,学会 自我治疗,树立自我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便防止反 复发作。主要包括:,1. 心理治疗(重要意义) 2. 药物治疗(对症治疗),PTSD的心理治疗,精神分析 认知-行为理论 人本主义 家庭治疗 森田疗法 其它,2. 药物治疗,三、适应障碍 Adju

15、stment Disorder,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 是指具有易感个性(病前多有敏感、胆小、情感不稳定的 人格素质)的个体,在明显的生活环境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 件的影响下,出现的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 或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 程一般不超过半年。,(一)定义,(二)临床特点: (1)生活事件: 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不是灾难性的),尤其 是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移民、退休、入学、 家庭变迁、变换工作等。,(2)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 (焦虑、抑郁、害怕等) (3)同时可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和生理功能障碍 (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失眠、食欲不振等),(三)诊断 1. 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不是灾难性的) 2. 易感个性和生活事件对精神障碍均起着 重要作用。,3.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生理功能障碍 4.社会功能受损; 5.病程 6月1月 6.排除标准:排除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