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学说.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448676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文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学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图文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学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图文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学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图文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学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图文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学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图文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学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文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学说.ppt(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 阳 学 说,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乔文彪,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学说的形成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学说的形成霒陽,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西周时期的诗歌中已有“阴阳”一词的多处记载,如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记叙。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

2、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如左传 昭公元年记载的“六气病源说”。黄帝内经中有、等篇专论阴阳。,周易系辞上即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来说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生成及其阴阳属性。,(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特性 (三)阴阳之间相互关系 1阴阳的交感 2阴阳的对立制约 3阴阳的互根互用 4阴阳的消长平衡 5阴阳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 阳温暖明亮运动上升男 日 “阳,山之南,水之北也

3、。” 阴寒冷晦暗静止下降女,(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 (2)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属阴或阳的事物还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夜分阴阳。 (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二)阴阳的特性,昼夜阴阳图,午 卯 酉 子,上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2、阴阳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层次的。即这些事物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如正与邪、

4、敌与我,天与女即无法用阴阳划分。 3、阴阳的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阴阳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阐释宇宙间各种客观事物的形成、发展和相互关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4、阴阳的规定性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故有“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之说。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称为本体阴阳将人体中具有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

5、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5、阴阳与矛盾 共同点:均为哲学概念;均表述对立统一涵义。 不同点:(1)产生时代时代不同:阴阳属于古典朴素唯物论;矛盾隶属与辩证唯物论。(2)适用范围的差异:阴阳仅适用于阐释客观事物与现象,适用范围较窄;而矛盾既可用于客观世界,亦可用于主观世界。(3)规定性的差异:阴阳有规定性;矛盾无规定性。,(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交感 2、阴阳的对立制约 3、阴阳的互根互用 4、阴阳的消长平衡 5、阴阳的相互转化,1阴阳交感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

6、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云雨、雾露、雷电,滋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阴阳交感是下述各种阴阳关系的基础。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从而产生万物。“冲气以为和” 。,2阴阳对立制约 (1)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举例: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

7、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医学: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 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 如人体中的阳气能推动和促进机体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而人体中的阴气能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8、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1)概念: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等。 阴阳的互根互用还包含阴阳互藏,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阴阳互藏是阴

9、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 天之阳气为何能降,地之阴气为何能升? 古代哲学家是用“本乎天者亲下,本乎地者亲上”(周易乾传)来解释的。也就是说,天气虽在上,但内涵地之阴气,即阳中有阴,有“亲下”之势,故天气在其所涵地之阴气的作用下下降于地;地气虽居下,但内寓天之阳气,即阴中涵阳,有“亲上”之势,故地气在其所涵天之阳气的鼓动下上升于天。如此则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感。,阴阳互藏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阳中涵阴,因而阳依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阴中寓阳,因而阴依阳而存在,阴以阳为根而化。 若阳中无阴,阴中无阳,就变成“孤阴”、“独阳”,其相互依存关系也就被破坏,而“孤阴不

10、生”,“独阳不长”,阴与阳之间也就失去了相互资生与相互促进的关系。,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 阴中寓阳,其阴性成分才能逐渐(或突然)转化为阳性成分而表现为阴消阳长。当此阴性事物或现象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与伴随的转化中,其阴性成分仍然占较大比例时,此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仍属阴。但若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与转化中,其阳性成分多于阴性成分而成为该事物或现象的主导成分,该事物或现象则转属阳性,此即所谓“阴转化为阳”;反之则“阳转化为阴”。 因此阴阳的互藏是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转化的内在根据,而阴阳的消长运动及与此相伴的阴阳转化,

11、是促使事物或现象总体阴阳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2) 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如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人体而言,气属阳,血属阴,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互相助长关系。,气,血,气,气可生血,行血,气可,气可,摄血,血可,血可,载气,养气,在生理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存在相互依存、互相助长关系,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出现阴阳互损(包括“阳损及阴”或“阴损及

12、阳”)的病理变化。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因 “亡阴”或“亡阳”、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1) 含义: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4.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中处于大体均势

13、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春分,秋分,夏至,冬至,(2)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4种) 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因某一方增长而致另一方减弱;或某一方消弱而致另一方增强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前者称为此长彼消(即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后者称为此消彼长(即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 阴阳皆消皆长: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强而另一方亦增强;或某一方消弱而另一方亦消弱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前者称为此长彼亦长(即阳长阴亦长或阴长阳亦长),后者称为此消彼亦消(阳消阴亦消或阴消阳亦消)。,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

14、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在自然界可表现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生命过程的协调有序。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在自然界表现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在人体则表示疾病的发生。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以及“阳虚阴盛”、“阴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精气两虚”、“气血两虚”,则属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异常的阴阳皆消。,(1)含义: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总体阴阳 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

15、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阴阳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5.阴阳的相互转化,(2) 阴阳转化的形式(2种) 渐变: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渐变”的形式。 突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而下冰雹;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阴阳对立互

16、为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互根皆消皆长 交感的内在动力 阴阳互藏 互根的维系基础 转化的内在依据,(一)划分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解剖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1. 脏腑形体分阴阳:内外分阴阳(内脏与体表),上下分阴阳,功能特点分阴阳。背为阳,腹为阴。 2. 经络系统分阴阳:阴经阳经,阴络阳络。,(一)划分人体的组织结构,五脏,化生贮藏 精气, 以静为主,六腑,受盛传化水谷,以动为主,阳,联系阳经,阴,心肺,肝脾肾,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脾阴中之至阴,肾阴中之阴,脏 腑 阴 阳 分 类,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