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445815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积贫积弱的北宋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重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基本国情以及所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庆历新政”的施行和破产。2.难点:从体制因素探究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及改革的迫切性。教材整理1兵虚财匮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2表现:“三冗”“两积”(1)冗兵每逢灾年把成千上万的流民编入军队。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在边塞大量屯兵以应对辽、西夏的侵扰。(2)冗官北宋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制。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使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3)冗费军队、官员人数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大兴土木的费

2、用和皇室的开支也在增加。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增加了财政负担。(4)积贫:“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5)积弱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一半驻防京师及其附近,造成边疆兵力相对不足。为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宋太祖收回禁军统率权,造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41“学习思考”,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北宋为了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过度的集权: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恩惠赏赐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造成了北宋的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养兵之策造成军队数量庞大

3、但战斗力较弱;军队、官员的激增必然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造成了冗费。冗官、冗兵、冗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造就了北宋的积贫积弱。教材整理2内忧外患1内忧政治危机(1)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2)表现:各地农民、士兵起义给北宋统治阶级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2外患边境危机(1)宋辽之战宋太宗时曾两度对辽用兵,企图把契丹势力驱逐出长城,但都归于失败。从此,北宋采取了被动防御的方针。1004年,宋军虽然在澶州打了胜仗,但后来却订立了“澶渊之盟”。(2)宋夏之战:在抵御西夏的战争中大多失利,北宋政府被迫议和。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41“学

4、习思考”,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为什么却要每年给辽送岁币?【提示】北宋消极防御的国策以及统治者的昏聩。3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对西夏的战争惨败后,北宋社会危机迅速加深。2推行(1)开始标志:范仲淹、富弼等向宋仁宗呈递答手诏条陈十事。(2)中心问题:整顿吏治。3影响虽夭折,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宋太祖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这种制度自身弊端使各种矛盾逐渐显现。2.冗兵体现在军队数量增加,战斗力削弱;冗官体现在官员人数增加,行政效率低下;冗费体现在财政开支过大。3.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的局面形成,外有辽和西夏

5、的威胁。4.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由于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而失败,但它揭开了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探究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原因史 料史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赵翼廿二史札记解 读由史料一中“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日增月益”“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未减者可知也”等分析出当时出现的冗官现象。史料二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每逢荒年,政府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据张载集史料二中“招募饥民当兵”“募兵不已”说明了冗兵现象出现的原

6、因,根据“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分析得出当时存在冗费现象。【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出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影响如何?【提示】现象:冗官。影响: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加了财政负担,形成积贫局面。(2)史料二反映出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影响?【提示】现象:冗兵。影响:军队战斗力下降,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形成积弱局面。(3)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提示】宋朝统治者过度加强专制集权的结果。【史论拓展】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弊端。2积贫原因(1)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官僚、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困难。(2)封

7、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僚地主为了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损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很多特权,他们奢侈挥霍,浪费大量的财富。3积弱原因(1)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了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2)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和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老百姓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史卷二八四材料二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

8、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材料三臣伏见于下官吏,员数极多致使年老病患者,或懦弱不材者,或贪残害物者,此等之人布在州县,并无黜陟。因循积弊,冗滥者多,使天下州县不治者十有八九。欧阳文忠公全集(1)材料一指出了北宋政府存在着什么严峻的社会问题?材料一中的“一冗”在材料二中是如何表述的?(2)材料二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各指什么社会现象?“夷狄”和“寇盗”的称呼反映出作者怎样的立场?(3)根据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所持的基本主张。其结果如何?【规范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冗官、冗兵、冗费造

9、成的积贫积弱是北宋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夷狄”和“寇盗”是作者站在中原汉族和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对少数民族政权及农民起义的蔑称。材料二、三反映了有些官员对改革的认识,联系庆历新政的相关内容不难回答。【答案】(1)社会问题:“三冗”“三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表述:“官壅于下”。(2)现象:北宋政府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在边境的威胁;对内无法平息频频发生的农民起义。立场:中原汉族王朝的立场和北宋统治阶级的立场,希望宋仁宗革除弊政以摆脱统治危机。(3)主张:将整顿吏治、裁汰冗员作为改革的中心问题。结果:改革的建议被采纳,实行“庆历新政”,但激进的措施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推行一年多即宣告

10、夭折。1. 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宋初过度加强中央集权B北方民族的南侵C对西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D财政入不敷出【解析】宋初统治者过度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答案】A2导致北宋农民起义频繁发生的原因有()吏治腐败不抑兼并民族矛盾尖锐岁币外流守内虚外ABCD【解析】反映的是北宋与西夏和辽的矛盾,反映的是北宋防范农民起义的措施,应排除含的选项,故选A项。【答案】A3北宋时期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这表明()A北宋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B北宋时期土地兼并盛行C北宋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D北宋时期小农经济消失【

11、解析】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答案】B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胸襟的他为宋仁宗赏识而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A整顿吏治B理财C军事改革D教育改革【解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由此分析A项符合题意。【答案】A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后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宋史卷173材料二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00材料三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

12、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田亩者惟老弱也。则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1)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一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回答要紧密结合材料并且联系“盗贼”产生的主要原因组织答案。【答案】(1)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2)“荒年募兵”政策。不能。因为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矛盾。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期望,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