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传播学考研辅导班-社会热点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09429663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传播学考研辅导班-社会热点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大传播学考研辅导班-社会热点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大传播学考研辅导班-社会热点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大传播学考研辅导班-社会热点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大传播学考研辅导班-社会热点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大传播学考研辅导班-社会热点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传播学考研辅导班-社会热点资料(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大传播学考研辅导班-社会热点灾害报道(汶川地震,雪灾)荷兰莱登大学危机研究专家乌里尔罗森塔尔(Rosenthal)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4罗森塔尔的定义实际上涵盖了危机事件的三个本质特点:首先,危机事件的时间压力:突发性与紧急性;其次,危机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最后,危机事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正是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与影响的社会性,危机很可能“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造成新的风险与危机。因此,任何危机的责任主体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都必须对有关的信息进

2、行卓有成效的管理,使危机传播有利于危机的解决。危机传播至少包含了两个具有密切联系的传播主体及其传播行为,一是作为解决危机的责任主体政府及其信息发布(要开放),一是作为报道危机解决过程的传播主体媒体及其新闻报道(要对其控制)。正是这两个主体的相互配合与信息博弈,危机传播才能有效地促进危机的解决。如何开展危机传播?迈克尔里杰斯特在危机公关一书中根据大量的案例经验,提出了著名的“3T”原则:Tell it your 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3T”原则是对西方国家危机传播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果进一步从

3、理论上加以概括,我以为危机传播的首要准则就是“开放”。 “开放”不仅是汶川大地震的救灾方针,而且是危机传播的基本准则。从汶川大地震的救灾过程来看,“开放”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至少可以分析出三个层面。第一,信息开放。救灾主体,也即危机处理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遵循信息公开的原则,及时发布地震灾情。第二,媒体开放第三,救灾开放,允许自愿者、允许非政府组织、允许外国救援队前往救灾,除了救灾行动的社会开放而外,信息开放与媒体开放构成了危机传播开放原则的基本内涵。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之所以受到高度评价,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最集中、最全面、最生动、最充分地体现了危机传播的开放性原则如果说开放是危机传播的首要原则,

4、那么必要而适当的控制则是危机传播的内在要求,是危机传播的重要原则。在危机事件的解决过程中,控制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信息发布的控制。既要发布真实的灾情信息,又要传言乃至谣言高度重视, 其次,是媒体传播的控制。再次,是救灾参与的控制。对于社会各界自发的救援行动要加以必要的引导,从而形成救灾的有效合力。显然,除了救灾参与的控制,信息发布的控制与媒体传播的控制构成了危机传播的控制性原则的基本内涵。应当认识到,对危机传播进行必要的控制,并非是要回到过去刻意回避灾难、“报喜不报忧”的传播模式,而是要求信息发布与媒体传播做到最大程度的有序化,避免出现因危机传播失误而引发新的社会风险或危机事件。在非常时期,

5、媒体传播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危机事件的妥善解决,既要接受危机的责任主体政府的必要控制,又要加强自律,强化社会责任,及时化解现实危机与可能出现的新的社会风险。有人认为,“所谓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和事件,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6如此定义危机传播,意味着危机传播必须在“开放”与“控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与内在的统一。问题在于,危机传播如何在实践中把这种必要的张力与内在的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我看来,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达成有机的结合。首先,在危机传播的动态

6、过程中达成“开放”与“控制”的有机结合。一般地说,危机应对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的危机预警,中期的危机处理,后期的危机调控。相应地,危机传播也就包含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危机预警传播、危机处理传播和危机反思传播。显然,不同阶段的危机传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报道汶川大地震的过程中,传媒一定要有“报道阶段”的意识,这种“报道阶段”的意识,实际上要求媒体在不同的阶段突出某些信息,同时又自觉地控制某些信息。这样一种做法,用传播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议程设置过程。而这样的议程设置过程,正体现了“开放”与“控制”的有机统一。其次,在危机传播具体信息内容的报道程度或力度的把握中达成“开放”与“控制”的有机结

7、合。危机事件的发生与解决千头万绪,危机传播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信息内容,每一个方面信息内容的报道程度或力度都需要适可而止。像汶川大地震中过分悲惨的场面就不宜渲染,对地震中刚被解救出来的受灾者特别是老人与儿童的内心感受不宜过分追问,对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应当有节制地歌颂,诸如此类的报道程度或力度,其实就把危机传播的“开放”与“控制”有效地统一起来了。非典后我国危机管理年来危机管理情境分析一、危机影响范围辐射性区域危机全国影响本土危机国际影响二、危机管理主体多元性三、传播渠道的复杂性(传统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受众参与的广泛和能动性anti-cnn谣言一

8、、谣言的定义信息特征:正在流传而未经证实的消息心理特征:消息和情绪上的满足,或是“一群人的智慧汇总的结果,以求对事件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或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为了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答案。谣言是由社会重大事件触发的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与社会心理现象。二、谣言产生的原因是一种集合行为,而且是集合行为的信息渠道。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结构性压力,二是触发性事件,三是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谣言产生的原因也不外乎这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结构性因素,二是心理因素,三是触发性因素,汶川8.0级大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另外一个触发性因素,即将召开的北京奥运会。四是信息因素

9、,正常的信息传播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三、汶川地震期间的谣言传播特点内容虚假性;语言诱惑性;结果危害性;情感倾向性特点;目的攻击性和诽谤性。就汶川地震期间的谣言传播而言,它具有以下特点(一)围绕着地震这一重大事件产生了大量迅速传播的谣言。一是地震谣言: 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谣传当晚有地震二是与地震相关的谣言。(二)地震谣言与奥运谣言的结合。“奥运福娃谣言” “奥运数字谣言”1.25雪灾,3.14西藏暴乱,5.12大地震, 和为08年8月8日,还有天(三)传播方式以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为载体的大众传播为主。在汶川地震期间,谣言主要的传播载体是网络,包括各种网页、论坛、博客、聊天室和QQ、MSN等网上即

10、时通讯工具。另外,谣言借助手机短信的迅速传播也是期间谣言传播的一大特点。四、谣言传播的心理(一)传谣者的心理1、事件的重要性:R Rumor =i importancea ambiguity2、兴趣的交集:人们对地震恐惧和忧虑,而对奥运会来说,更多的则是希望与期待,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情绪当中,二者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3、寻找事情合理的解释4、释放压力:通过一则谣言将这些所有的灾难都扣到福娃身上或数字上,总算为那些难以解释的现象找到了一个替罪羊,人们的紧张情绪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受谣者的心理1、信源的可信性, 朋友传递 霍夫兰“可信性效果”的概念2、心理预期希望得到的某种信息 心理学家奥

11、尔波特实验:火车站白人拿着刀,与一个黑人争吵。3、重复的力量 三人成虎五、结论1、重视谣言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要及时的进行辟谣2、信息公开透明全方位的报道,不受限制3、传播渠道的畅通CCTV4、权威部门利用现代传媒进行及时辟谣网络、手机短信5、普及科学知识,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中国的神秘主义倾向,谣言止于智者群体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瓮安事件、石首事件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管理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不同于一般情况下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作为大众信息源的日常媒介信息传播,一般而言,总是由固定的媒介组织、媒介产品、媒介受众和媒介反馈等要素组成。大众媒介传播是一个稳定的、程序性的、均衡的信息传播过程。群体

12、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却呈现出失衡状态。一方面,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只是正常信息传播的碎片或者片段,因此,它构成特殊信息的强制性传播;另一方面,它又构成最简单的、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群体传播的信息特点:第一,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组织飘忽不定。信息传播组织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主流性的大众传播系统,另一个是替代性的人际、群体传播系统。某种程度上,大众传播系统带有政治性,易于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而人际、群体传播系统则并不具备稳定的、实体性的组织结构,往往是飘忽不定的,当大众传播媒介在特殊外力干预下出现集体“沉默”或者“失语”时,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替代性功能就凸显和爆发出来,从而导致流传于人际与群体中的信

13、息成为群体主导信息。口头交流、散发传单、内部集会、手机短信、网络论坛、博客都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源。第二,群体性事件的信息通常是断言和暗示。一般而言,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产品,通常是图书、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经过特殊加工的稳定的信息,而人际和群体传播的信息则在理性论证程度上相对较为逊色。在群体性事件中,人际和群体传播的信息更缺乏论证,因为“群体是无意识的,在群体性活动中,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勒庞语)。危机中的群体更易于接受未经理性推演的信息,因此,断言、谣言经过暗示的转化机制而被群体中的个体所接受,从而转变成群体主导信息。例如,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 ,起因是一

14、个普通的女生意外死亡,后来却演变成一起打砸抢烧的恶性群体性事件,其中流言和暗示起了关键性作用。第三,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受众通常是特定群体,特别是权益受到损害的弱势群体。不同时空条件塑造出不同的信息受众,正常状态下,个人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作为读者、观众、听众和网民,他们的信息接受是被动的、单向的,总是受到媒介“议程或菜单”设置的限制。但是,群体性事件中的受众,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和制造者。在剧场效应的作用下,群体受众不断再生产出同样的群体信息受众,他们不但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而且还成为积极、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和塑造者。第四,群体性事件中信息反馈简单。反馈指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

15、,即受众对媒介(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信息是媒介(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信息是受众能动性的体现。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其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制作、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曾经指出:“在信息网络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 ,记者、编辑、作家等等都是把关人。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指出,“把关人”就是在信息流通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控制者。巴斯更以新闻信息把关为例,把新闻把关分为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两个阶段。正是因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种“信息把关”行为,使得信息在传播以前就进行了有效的理性论证与传播控制。然而在群体性事件中,这一信息加工与论证过程却极为简短与粗暴,最为简洁有力的断言成为信息的源始,而后在未经或缺乏推理和证明的情况下就被一再重复,危机状态下的情绪刺激又会加剧这种简单重复,从而形成某种传染,迅速使这种断言成为整个群体的主导意识。通常情况下,政府控制的大众传播媒介会把经过理性论证的信息加以管理和控制,实现信息源和受众之间的双向良好互动,把权力的意图和目的有效地传播给受众,并通过受众的反馈调整政府政策与行为。因此,良性的信息传播是政府合法性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当前中国,由于各种原因,政府信息传播出现了“梗阻”。群体性事件早期,某些地方政府为了逃避责任或者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影响,试图将事件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