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3)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09425155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教与学一堂有创造力的课才会展现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在学习原始农耕文化这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几个关键环节,即问题的设计、图片的立意、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文字材料和音像资料的使用等方面,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为了让这一节课能够丰富多彩,使学生产生创造激情,我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除了看参考书之外,我还从网上查找了大量的材料,有炎帝神农部落农业文明的历史地位、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呈献七千年前文化、来自半坡古文明的信息、石器时代、钻木取火的传说、文明的发轫、创建绿色新文明、评论:超越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等文字材料。还有大量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用具图片、遗址图、想像图等,

2、探究学习活动也是我思考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丰富的资料使我能够把握本课的主题,另外,我还用powerpoint制作比较理想的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首先,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势必成为粗放式教学。从宏观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艰辛、智慧和生动的创造历程,是本课的中心。这也是我备课的着眼点。围绕着这个问题来设趣激意,就使这一课的设计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初一学生来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握的,需要有基础的知识、感性的认识做铺垫,由浅人深;层层推进,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我将基础的知识进行了梳理,以板书标题的形

3、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注意把握。如下: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一、北方的农耕文化(典型代表:半坡遗址)早地作物粟 半地穴式房屋二、南方的农耕文化(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湿地作物水稻 干栏式建筑三、原始聚落其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本原因。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在问题设计方面我注意了层次性,并使设计的问题之间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知识层:南北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分别是什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标志是什么?理解层:南北农耕文化的不同特色是什么?深化升华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着眼点,我

4、在教学过程的设计的主要问题有: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各有什么优点?如果把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交换一下行吗?为什么?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与他们生活区域的气候和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认为这句话对吗?试说明你的理由。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大胆地谈出你的看法。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你觉得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我对问题的设计,不是停留在简单地“是与不是”的判断性回答上,而是给学生留

5、出一定的思考余地,给学生以思维锻造的机会。第二、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与发现的乐趣,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情景复现法: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多媒体手段或网上收集的学习素材,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如网上查到河姆渡人的生活想象图,再现了河姆渡人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和谐统一。讨论发现法:在激趣设疑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结构,在重点难点的问题上,编制直观的情景材料,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有同桌交流、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让所有的学习活动

6、都是在鼓励学生参与的基础上进行主动探究:半坡尖底瓶的用途是什么?它的设计原理是什么?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半坡尖底瓶的原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论述第二个问题时,我选取了一部分情景材料,如关于黄土高原古今境变的材料、歌曲黄土高坡,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这里,我运用了“史论结合原则”,注意用观点统帅材料,用史料去论证观点,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观点,并论证其合理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力度。直观展示法:初中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对什么问题都喜欢问个为什么。有鉴于此,对一些死的画面,我进行

7、了艺术加工。如对半坡尖底瓶这样一幅孤零零的画面,我在上面加入一段红色的绳子,使其产生了动感,便于学生理解。在讲述原始农耕文化的时候,我把今天的现代农业与原始农业用展示图片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另外,在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进行比较的同时,又把原始人的房屋建筑与现代人的房屋建筑进行了比较。直观形象的情景使学生容易理解,印象强烈,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原始农耕文化是农业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理念。附: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教案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一、教学目标: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

8、格。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4技能目标:分析半坡尖底瓶的结构及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用黄泥制作半坡尖底瓶,说明设计构思及原理;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

9、间的辨证关系。三、理念:1教材中的理念:(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2教学理念(1)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

10、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 导学式讲解法 直观演示法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辅助教学CAI课件;有关插图。六、教学过程幻灯片展示:“与你携手,一起探讨人类走向未来的脚印!”伴随着优美的乐曲,进入本课的学习。猜谜语导入新课: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打一植

11、物)师讲:我国的北方人喜欢食粟,南方人喜欢食稻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子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点击鼠标,展现课题)课题:第二课 原始农耕文化一、北方的农耕文化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本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提问: (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 (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2)自

12、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河图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棒,边展示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欣赏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半坡人的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比较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农业。读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提问:原始人在做什么?答;点穴下种,种植庄稼。现代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答;现代农业,机械化进行生产。读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棒,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能说一下这个工具的用途吗?答:为粟去皮即碾小米。想一想,现在这样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答:用机器磨。组织讨论:根据情况把

13、整个班级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老师强调指出:农业是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原始农耕文明产生了。从半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之一。2自主设计、主动探究:半坡尖底瓶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幻灯片展示:半坡尖底瓶尖底瓶使用示意图 (注:由于尖底瓶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尖底瓶的两个瓶鼻上,挂上了一段盘曲的红绳,使一幅静止的画面

14、产生了动感,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半坡尖底瓶是用来取水的。)(课前,鼓励学生用黄泥仿制一个半坡尖底瓶,课堂上让学生做取水实验,观察尖底瓶的变化,分析尖底瓶设计原理,说明其应用方法。通过上述方法,让学生感受中华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二、南方的农耕文化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目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提问:(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 (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

15、水稻等,学会了饲养水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幻灯片展示:河姆渡稻谷遗存河姆渡人生活想像图,边展示边启发学生分析。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师讲:河姆渡人与半坡人一样,创造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从河姆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提问:大家回想一下,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样的?半坡和河姆渡的先民们使用生产工具比北京人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人类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回答:打制工具、旧石器时代。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半坡和河姆渡的先民们使用的工具比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更加精致,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磨制出来,我们把这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师讲:同学们,原始农耕文明出现以后,人类的谋生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并逐步形成原始聚落。三、原始聚落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目第二自然段(约2分钟),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