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绪论).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394845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绪论).ppt(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危重症护理学,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冯卿,脚手架倒塌,交通事故,校车事故,桂林景区滚石砸游客(3.19) g,第一章 绪论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 、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是一门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南丁格尔的年代。1854-1856年俄、英、法、土耳其在克里米亚交战时期,前线战伤的英国士兵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2%,这充分说明

2、了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的急危重症护理事业也经历了从简单到逐步完善形成新学科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北京上海等地正式成立了急救中心,各医院也先后建立了急诊科和ICU,促进了急诊医学与急诊护理学的发展,开始了急危重症护理学发展的新阶段。此后,国家教育部将急危重症护理学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修课程,中华护理学会及护理教育中心每年举办急救护理学习班,为开展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及急危重症护理教育培训人才,特别是急危重症理论着眼于人的整体生理、心理、病理、社会、精神要求,将现代急危重症护理观、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由医院内延伸到现场、扩展到社会,更是一大进步。,1986年11月,我

3、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从此,急救工作加快发展,设立全国统一呼叫号码“120”。,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1. 院前急救 2.急救科抢救分流 3.重症监护房的救护 4.灾难救护 5.急危重症护理的人才培训、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与要求,1.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急!重!快!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2.良好的管理协调能力 准确及时遵医嘱使用抢救器械和药品 是医护间,医患间,及对外的协调者 3.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各专科疾病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4.熟悉各种急救技术 环甲膜穿刺术 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简易气囊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5.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

4、好的心理素质 充沛的精力,强健的体魄,协和女超人 于莺,夜班,太平无事,半夜一点,抢救室门开,一老头一路小跑进来,边跑边喊:我要死了,我要死了!然后一头栽倒在抢救床上,呼吸心跳停止,三分钟后抢救成功。心电图提示大面积心梗。,第二节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指综合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确保用最短的时间把最有效的医疗服务提供给急危重症患者,总结:目前,我国二级以上的医院均设有急诊室,地市级城市均有急救中心,综合的医院都建立有重症监护病房,并配备一定的专业队伍!,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 包括,1、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 2、有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

5、3、加强急救专业人员培训 4、普及社会急救(预警行为:学会自救和救别人) 5.完善卫生法律法规 6.组建布局合理的急救网络(促进EMSS更加完善),第二章 院前急救,第一节 院前急救概念,院前急救的概念,指对急、重、危伤病员在进入医院以前所进行的医疗救护,包括伤病现场的医疗救护、运送及途中监护等环节。 院前急救室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的重要性,现代急救的新概念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急救医疗模式,即实施急救的场所要走出医院的“围墙”,如在家庭、社区或其他院外公共场所的第一现场进行救护,使伤病者在发生危机情况的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虽然院外急救是短暂的、应急的,但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护,快

6、速、安全地转送病人,可以为挽回病人生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为在院内作进一步救治打下基础。,第一节 概述,一、院前急救的特点及原则 二、院前急救的现状和发展 三、院前急救的工作模式,院前急救的特点,1.突发性:随机性较强 2.紧迫性:行动急、心情急 当患者发出呼救时,必须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紧急处理(立即出车,立即抢救);多数患者或家属心理上焦虑和恐惧,心情急迫(即使对无生命危险的急诊病人给也不例外),3.流动性大 区域不固定(如超出了行政医疗区域分管范围,可就近请求援助) 4.急救条件差 人员,设备,环境,病史不详等 5.病种复杂多样 呼救病人设计各科,且是未经筛选的急症和危重症患者-迅

7、速筛选、诊断、处理 掌握全科知识和技能,6.对症治疗为主 院前急救因无充足时间和良好的条件作鉴别诊断,故要明确治疗非常困难,只能对症治疗为主。 7.体力强度大,院前急救的原则,1. 先排险后施救 : 是指在实施现场救护前应先进行环境评估,必要时,排险后再实施救护。如因触电导致的意外事故现场,应先切断电源排险后再进行救护;如为有害气体造成的中毒现场,应先将病人脱离险区再进行救护,以保证救护者与伤病员的安全。 先重伤后轻伤 : 是指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者。但当大批伤员出现时,在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情况下,应在遵循“先重后轻”原则的同时,重点抢救有可能存活的伤病员。 2.先救命后治病,先救治

8、后运送: 是指对垂危重伤病员,先进行现场初步的紧急处理后,才可以在医疗严密监护下转运至医院。 3. 急救与呼救并重 :是指有多人在现场的情况下,救护与呼救同时进行,以尽快得到外援。只有一人的情况下应先施救,后在短时间内进行电话呼救。,4.争分夺秒,就地取材:木板,布条 5.保留离断肢体和器官:断肢再植 6.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是指防止前后重复、遗漏和其他差错,确保现场急救措施完善,并正规填写规定的医疗文本,使前后医疗急救有文字依据,并妥善保管,做好交接工作。 7.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是指在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监护伤病员的病情,必要时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如除颤、气管插管、面罩-球囊加压通气、

9、心肺复苏术等,以使伤病员安全到达目的地。,院外急救的原则,二、院前急救的工作模式(中国),中国模式目前还处于发展成熟中,具有救治与运送相结合的特点。强调以医院为中心,以该院的急诊科为职能核心。,补充:急救半径,定义: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城区急救半径的要求: 5 km,补充:反应时间,定义: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到 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时间。 要求:市区15分钟内、郊区30分钟内,补充:院前急救服务系统的管理, 具备良好的系统通讯网。 装备齐全和完好的运输工具 配备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第 二节 院前急救护理,一、现场评估与呼救:

10、二、现场救护 三、转运与途中监护,一、现场评估,现场评估:原因、环境 危重病情:意识、气道、呼吸、循环,二、现场救护,(一)紧急呼救:呼救人及病人的姓名、电话,地点,病情,灾害事故的严重程度、受伤人数等。 (二)摆好体位 1、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者,应将其置于复苏体位即仰卧位。 2、神志不清有呼吸和循环者,应将其置于恢复体位即侧卧位。 3、意识、呼吸与心跳存在者,根据受伤、病变部位不同应摆好正确体位(教材) (总的原则是不要随意移动病人,以免造成再次损伤) (三)检伤与分类 1、检伤: 2、分类:分类卡 3、现场救护要点(以下),维持呼吸功能:清理口腔分泌物,取出义齿,气管插管等 维持循环功

11、能:CPR 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运动,T 对症救护措施: 灾害、意外事故的现场救护: 各种创作的现场救护: 对于猝死、创伤、烧伤及骨折病人,要掌握松解或去除病人衣、裤、鞋、头盔的护理技巧。 对疑有脊椎损伤者应立即予以制动。,现场救护要点,注意:对危重病人,应先做初步处理病情稍趋稳定再转运。,三、转运与途中监护,(一)搬运方法,1.担架搬运 2.徒手搬运,(二)转运工具,担架 汽车 轮船,汽艇 飞机,根据不同的运输工具和伤情摆好伤病员体位。 担架行进途中,病员头在后,下肢在前。 脊椎受伤者,应保持脊椎轴线稳定。 救护车在拐弯、上下坡、停车调头中要防颠簸。 途中要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 用先进的监

12、测、治疗手段 加强生命维护。途中一旦出现窒息、呼吸停止等紧急情况,应停止搬运,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做好抢救、面容、监护等记录和伤病员的交接工作。,(三)转运途中监护,第三节 灾难救护,概述: 1.灾发灾难现场的特点 2.灾难救护原则及程序 院前救护: 1.呼救 2.检伤分类 3.现场急救 4.转运,小 结,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院外急救的概念及原则 院外急救护理的内容 现场评估包括评估哪几方面,在搬运患者时,患者的体位该如何摆放?,颈部骨折:颈椎骨折时,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搬动病人。 颈椎外伤伤员的搬运。在搬运颈椎损伤的伤员时,要有专人托扶其头颈部,沿纵轴方向略加牵引,并使头颈部随躯干一同滚动。严禁随意强行搬动头部。用软物在其颈部的两侧加以固定。保持平卧位。,在转运途中对患者要做好那刺耳监测和护理?,1.保持气道通畅: 2.加强进一步生命支持如输液、吸氧、吸痰等并保持管道通畅; 3.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意识、出血、面色等,一旦出现窒息应停止搬运,立即 进行急救处理,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