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1.5 有理数的乘除(乘法2)教案 (新版)沪科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353938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1.5 有理数的乘除(乘法2)教案 (新版)沪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6-2017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1.5 有理数的乘除(乘法2)教案 (新版)沪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6-2017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1.5 有理数的乘除(乘法2)教案 (新版)沪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6-2017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1.5 有理数的乘除(乘法2)教案 (新版)沪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1.5 有理数的乘除(乘法2)教案 (新版)沪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1.5 有理数的乘除(乘法2)教案 (新版)沪科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有理数的乘除项目内容课题1.5有理数的乘除(乘法) (共 3 课时,第 2 课时)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2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教学准备应用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2计算:(1)5(6); (2)(6)5; (3)3(4)(5); (4)3(4)(5);二、讲授新课:1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运算律:问题:在小学里,我们曾经学过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运

2、算中也是成立的吗?你能发现什么?探索: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算式的运算结果。 和 。*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算式的运算结果。 ( ) 和 ( )。总结:让学生总结出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即 a b = b a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即(ab)c=a(bc) 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可以任意交换乘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乘.2问题:计算:(2)5(3),有多少种不同的算法

3、?你认为哪些算法比较好?3例题:例1:计算:(10) 0.16。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培养能力。解:原式= (10) 0.1 = (1) 2 = 2。能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10) 0.16 = ; (10) (0.1)6 = ; (10) (0.1)( 6 )= 。观察以上各式,能发现几个正数与负数相乘,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吗?再试一试:11111=_; 1(1)111=_;1(1)(1)11=_;1(1)(1)(1)1=_; 1(1)(1)(1)(1)=_。一般地,我们有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

4、正.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首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把绝对值相乘。试一试: 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例2:计算:(1) ; (2) 解:(1) 原式= 8+3=11; (先乘后加) (2)原式= (先定符号)= (后定值)4课堂练习: 三、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精读多个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并强调运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四、课后总结与作业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期望,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