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性_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9336558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9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话性_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话性_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话性_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话性_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话性_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话性_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话性_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修辞学 2 0 1 2 年第 3 期 (总 1 7 1 期 ) 提要超语言学是巴赫金建立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语言学理论。超语言学突出地表现出交 往性、 对话性思想。 对话性是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支柱、 理论核心。 本文从对话和对话性的内涵、 对 话性的表现形式双声与复调等诸方面阐释了巴赫金超语言学的对话性思想。 关键词巴赫金超语言学对话性对话性表现形式 对话性: 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 王永祥潘新宁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 1 0 0 9 7 /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 2 1 0 0 3 5 ) *本文系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优势学科代码 2 0

2、 1 1 0 1 0 1 ) 的科研成果、 2 0 0 9 年度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项目批准号: 0 9 Y J A 7 4 0 0 6 2 ) 阶段性成果和 2 0 1 1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 目批准号: 1 1 B Y Y 1 1 6 ) 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巴赫金的超语言学是针对索绪尔的语言学而提出的语言研究理论。 索绪尔是在自身规则 一致的形式体系内部研究语言, 而巴赫金则是在语言之上, 或者说是在语言之外研究语言。 他 在 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中明确提出他研究的对象 “是活生生的具体的言语整体, 而不 是作为语言学专门研究对象的语言我们的分析, 可

3、以归之于超语言学”(巴赫金1 9 9 8(5 ) : 2 3 9 ) 。“超语言学不是在语言体系中研究语言, 也不是在脱离开对话交际的 篇章 中研究语 言; 它恰恰是在这种对话交际之中, 亦即在语言的真实生命之中来研究语言”(1 9 9 8(5 ) : 2 6 9 ) 。 在一个语言被设想为抽象符号系统的时代, 巴赫金高度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 将自己的 注意力集中于关系中、 对话中的语言话语。在那个普遍将语言视为体系的时代, 巴赫金在 对索绪尔语言学观点有保留的肯定的基础上, 提出他的新颖的注重关系性、 注重对话性的超 语言学, 使他的语言学理论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巴赫金在他的超语言学理论中

4、围绕话语等概念的讨论, 集中体现了他的对话性思想。他 指出,“话语是针对对话者的”(1 9 9 8(2 ) : 4 3 5 ) ;“话语是一个两面性的行为。它在同等程度上由 两面决定, 即无论它是谁的, 还是它为了谁。它作为一个话语, 正是说话者与听话者相互关系 的产物。任何话语都是在对 他人 的关系中来表现一个意义的。在话语中我是相对于他人形 成自我的, 当然, 自我是相对于所处的集体而存在的。 话语, 是连结我和别人之间的桥梁。 如果 40- 它一头系在我这里, 那么另一头就系在对话者那里”(1 9 9 8(2 ) : 4 3 6 ) 。作为话语的基本单位, 表 述也只能构建于两个由社会组

5、织起来的人之间,“任何表述和完成型的书面语, 都在回答着什 么, 针对着某个回答。 它只是整个言语活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任何一种文献都在继续着前人 的劳动, 与他们争辩, 等待着积极的回答, 预料着回答等等”(1 9 9 8(2 ) : 4 1 9 ) 。所以, 巴赫金的超 语言学是一种交往性、 对话性语言学。对话理论是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支柱, 对话性是他超 语言学的理论核心。 二、对话与对话性 何为对话?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对此如何阐释? 在巴赫金那里,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B a k h t i n / V o l o s h i n o v 1 9 8 6 : 9 5 ;巴赫金 1

6、9 9 8(2 ) : 4 4 7 ) : 狭义的对话即人们面对面的、 直接的、 发出声音的言语交际, 也叫对语。它要求进行言语 交际的两个个体 (在时空上 ) 同时在场。它是最普遍的口头言语交际形式, 当然也是最重要的 言语交际形式, 巴赫金把 “对话中对语之间的关系” 视为 “对话关系最外显醒目而又简单的一 类”(1 9 9 8(4 ) : 3 3 3 ) 。 随着科技的发展, 对话有了更广泛的言语交际形式, 如电话、 电报、 通信、 电邮、 网上聊天 等。不仅如此,“两个表述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 互不知道, 但只要从涵义上加以对 比, 便会显露出对话关系, 条件是它们之间只须存在

7、着某种涵义上的相通之处 (哪怕主题、 视 点等部分地相通 ) ”(1 9 9 8(4 ) : 3 3 3 ) 。因此, 广义的对话不同于实际对话的对语之间的关系, 它 要更为广泛、 更为多样、 更为复杂。它包括任何类型的言语交际 (B a k h t i n / V o l o s h i n o v 1 9 8 6 : 9 5 ; 巴 赫金 1 9 9 8(2 ) : 4 4 7 ) 。 书籍是言语交际的一种形式: 一方面, 它预测、 期待、 联系着读者和评论家 的积极理解和应答性反应, 影响着有关同一言语交际领域的未来的著作; 另一方面, 它针对、 回应着该领域过去的言语行为 (包括作者本

8、人和其他人的言语行为 ) 。于是,“书面的言语行为 仿佛进入了大范围的意识形态对话: 回答着什么, 反驳着什么, 肯定着什么, 预料着可能的回 答和驳斥, 寻求着支持等等”(巴赫金 1 9 9 8(2 ) : 4 4 7 - 4 4 8 ) 。巴赫金广义的对话打破了参与言语 交际的个体必须同时在场的限制, 打破了言语交际方式只能为口头形式的限制, 他抽取了对 话的本质: 两个个体只要涉及同一个主题, 即便生活在相隔数百年的不同时代, 即便生活在相 距上千里的不同地区, 也能成为说者 (作者) 与听者 (读者) , 也能产生言语交际, 也能进行对 话问题的共性产生了对话关系。总之, 巴赫金超语言

9、学认为作品、 理论、 话语等等是一种 关系主义、 对话主义的表述方式:“文本只是在与其他文本 (语境 ) 的相互关联中才有生命。只 有在诸文本间的这一接触点上, 才能迸发出火花, 它会烛照过去和未来, 使该文本进入对话之 中。”(1 9 9 8(2 ) : 3 8 0 ) 应该说, 巴赫金在一个非常宽阔的视野内从对话中抽取出了对话性的本质, 并使其成为 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 这是巴赫金在语言学领域里的重大贡献。如前所述, 超语言学的研究对 象是 “活生生的具体的言语整体”(即话语 ) , 超语言学是在 “对话交际之中, 亦即在语言的真实 生命之中来研究语言”(巴赫金 1 9 9 8(5 ) :

10、 2 6 9 ) 。 在巴赫金看来,“话语总是作为一方的现实的对 语而产生于对话之中,形成于在对象身上同他人话语产生对话性相互作用之中”(巴赫金 1 9 9 8(3 ) : 5 9 ) ,“话语就其本质来说便具有对话的性质”(巴赫金 1 9 9 8(5 ) : 2 4 2 ) 。 巴赫金通过观察表述之间的对话关系来探究话语与表述的对话性, 认为 “对话关系 (其中 包括说话人对自己语言所采取的对话态度 ) , 是超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 41- 者之间的对话交际之中。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1 9 9 8(5 ) : 2 4 2 ) 。对话关系 既存在于不同言

11、语主体的表述之间, 也能产生于某一言语主体的表述的内部。李曙光 (2 0 0 7 : 6 4 6 5 ) 将它们分别称作表述际对话关系和表述内对话关系。表述际对话关系不难理解: 表述 的主体更替性、 完成性、 诉诸性和情态性无一不决定了表述与表述之间具有对话性。如果将 “生活是美好的” 和 “生活不美好” 这两个论断摆在一起, 它们之间具有这样的逻辑关系: 一个 论断否定另一个论断, 但它们没有对话关系。如果这两个论断作为两个不同的言语主体的表 述而出现, 它们之间便产生对话关系。巴赫金认为, 任何两个表述如果被放在涵义层面上加以 对比, 就会处于对话的关系之中,“拿两个彼此一无所知的他人表述

12、来对比, 只要它们稍微涉 及同一个主题 (思想 ) , 彼此便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对话关系。它们在共同主题、 同一思想的疆域 内互相接触”(巴赫金 1 9 9 8(4 ) : 3 1 8 ) 。例如, 当我们就同一个问题选辑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和哲 人的不同表述时, 这些学者和哲人 (的表述 ) 便展开了对话。当然, 这是一种特殊的并非有意为 之的对话性形式 (1 9 9 8(4 ) : 3 2 2 ) 。 巴赫金还阐释了表述内对话关系。他说:“对话关系不仅存在于完整的 (相对完整的 ) 表述 之间; 对话的态度可以针对表述内部任何一个有意义的部分, 甚至是任何一个单词, 只要那个 单词不是被当作语言

13、中无主体的单词, 而是被当作表示别的某人的思想立场的符号, 被当作 另一个人的表述的标志; 也就是说, 只要我们从中听出别的某人的声音。于是, 对话关系可以 渗透到表述内部, 甚至渗透到单个的词语之中, 条件是, 其中有两个声音发生对话性的碰撞。” (B a k h t i n 1 9 8 4 : 1 8 4 ) 表述内部的这种 “对话性的碰撞” 即巴赫金所说的微型对话, 他又称之为双 声现象 (见下节 ) 。 除了在表述之间和表述内部, 巴赫金 (1 9 9 8(5 ) : 2 4 4 ) 认为对话关系还存在于:(a ) 不同的语 体之间、 不同的社会阶层的语言之间,(b ) 人们与自己说出

14、的话语 (不论是整篇话语还是它的 某些部分 ) 之间,(c ) 所有能表现一定含义的事物之间 (条件是: 这些事物是以某种符号材料表 现出来的 ) 。巴赫金还研究了独白之中的对话性,他认为,“即使在深刻独白性的言语作品之 间, 也总是存在着对话关系”(巴赫金 1 9 9 8(4 ) : 3 3 4 ) ; 同时, 独白语中可能包含着不同声音的 争辩, 对话渗透进每一词句之中、 渗进人物的每一手势之中、 渗进面部表情的每一变化之中, 激起不同声音的交替与斗争。这便是决定陀斯妥耶夫斯基语言风格特色的微型对话, 这便是 巴赫金要着力研究的双声语。 概言之, 对话关系普遍存在于言语交际之中, 对话性是

15、话语的本质属性。 三、双声与复调: 对话性的两种表现形式 作为文学批评家, 巴赫金的文学批评实践非常独特: 他以自己的超语言学思想为指导, 以 言语交际中活生生的具体的言语整体 (即话语) 为研究对象, 以分析小说话语为切入点, 独具 慧眼地阐释了自己对小说语言特征的理解:“长篇小说作为一个整体, 是一个多语体、 杂语类 和多声部的现象。”(1 9 9 8(3 ) : 3 9 ) 他认为小说整体可以分解为几个从属的相对独立的统一体, 长篇小说的修辞特点正在于将这些统一体组合为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小说的语言, 是不同 的 语言 组合的体系”(1 9 9 8(3 ) : 4 0 ) ;“多声现象

16、和杂语现象进入长篇小说, 在其中构成一个 严谨的艺术体系”(1 9 9 8(3 ) : 8 1 ) 。巴赫金以社会学性质的修辞学分析小说话语, 将其置于社会 语境中研究, 从而提出他的对话性思想。在具体的话语分析中, 他揭示了小说语言对话性的两 种表现形式: 双声与复调。它们分别对应于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 42- 1 双声 双声原本是一个音乐术语 (巴赫金的著作中使用了许多音乐术语, 如双声、 复调、 对位法、 泛音等 ) , 原指在演奏小提琴等乐器时可以一弓拉奏两条弦, 此时两条弦发出的便是双声 (缪 天瑞 1 9 9 8 : 5 6 3 ) 。双声还可能出现于多声部民歌之中。 在小说话语中, 双声又是什么呢?巴赫金认为, 杂语一旦引进小说 (无论是用什么形式引 进的 ) , 都是 “用他人语言讲出的他人话语” , 这种语言便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双声语,“它立刻为 两个说话人服务, 同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意向, 一是说话的主人公的直接意向, 二是折射出来 的作者意向。在这类话语中有两个声音、 两个意思、 两个情态。而且这两个声音形成对话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