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考古与文物年第期 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是近年来陕西 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之一 已发表的简报 ① 、 研究文章 ②对墓葬的年代 、 性质及随葬品的 特点作了很好的探讨 , 但谈到 国别族属时 , 仅 推为春秋时期的秦国墓葬 , 未作深入分析 鉴 于该墓甚为重要 , 有必要作进一步讨论 一 、 墓葬的特点与文化因紊分析 二 一 见 据简报 , 该墓为一长方形土扩竖穴墓 , 墓 向度 , 口大底小 , 一棺一撑 , 撑长 、 宽米 , 有头箱 人骨腐朽部存 , 葬式不 明 随葬品总计余件组 , 其中纯金器 件组带钩 、 带扣 、 泡 、 环 、 络饰 枚 、 串珠粒金铁 、 金铜合成器件 金柄铁剑 、 金环首铜刀玉器件组 璧 、 环 、 磺 、 佩 、 携 、 带钩 件等铜器件 、 带钩 、 带扣 、 衔 、 环 、 转子 , 其它还有玛瑙 、 绿松石 、 料器串饰 关于墓葬的年 代 , 简报推为春秋 晚期偏早阶段 。
该墓与其它秦墓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墓葬形制基本同于春秋秦墓 墓葬规模较 小 , 但随葬品却极为丰富 而特别 不出铜 陶礼器和日用生活器皿 , 随葬 品的种类主要是马具 、 兵器和装饰品 随葬品的质地主要是金器 、 玉器和铁 器 金器 、 玉器的纹饰以及多数器物的造 型与秦器相同或相似 这座墓葬的规 模 若 与其 它春 秋 秦 墓 相 比 , 大体与只出陶礼器或日用陶器的小型墓 相当 但使人感到 困惑的是该墓随葬品规格 之高 , 数量之丰富 , 造型之精美却是一般秦 墓根本无法比拟的 这座墓与秦墓相同或相 似的地方 , 简报 、 论文已多有涉及 , 暂且不 论 而不 同之处显然具有北方 系青铜文化的 因素 这一点 , 简报也曾提到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首先 , 就随葬品的种类来说 , 该墓不出 铜 陶器皿 , 而北方系青铜文化墓中亦不 出铜 礼器 , 陶器也较少 如内蒙古凉城县毛庆沟 墓地只有半数的墓葬出陶器 且 多 为 一件 ③ 宁夏固原杨郎墓地发掘座墓 , 仅墓各出 一件陶器 ④ 。
与此相反 , 秦墓中凡中型或中型 以上墓除被盗外一般都有铜礼器 , 而小型墓 也以陶礼器或日用陶器为主要随葬品 关于 马具 , 该墓头箱中以马具为主 , 计种余 件 , 不见车器 秦墓中 , 往往车马器 同出 , 且 以车器 多见 , 很少见到只出马具而不 出车器 的现象 相反 , 北方系青铜文化墓葬中马具 多见 , 车器较少并多出于战国中晚以降的墓 中 例如 , 杨郎墓地 出土铜车马器件 , 其 中马具约余件 , 车器数十件并且多出于 战国中晚期墓中 北 方青铜文化属骑马民族 , 马具多见是很 自然的事 关于兵器 , 该墓所 出金柄铁剑 、 金环首铁刀等 , 均为短兵器 , 无 秦墓常见的戈 、 矛等长兵 , 与骑马民族随身 携带短兵种类相 同 关于装饰品 , 秦墓中虽 也 多见但北方系青铜文化中同样大量存在 着 , 与一般秦墓相比 , 该墓装饰品在随葬品 中所占的比重更大 就随葬品的质地来说 , 最突出的是金器 的数量 、 种类很多 , 纯金器 , 金铁 、 金铜复 合器 , 约 占全部随葬品的一半以上 众所周 知 , 北方 系青铜文化中金器的随葬是一大特 点 如著名的内蒙古 伊克昭盟阿鲁柴登墓出 土金器达件 , 重余克 ⑥ 。
一般小型 墓往往也有金器随葬 相反 , 在中原和秦国 的墓葬中 , 先秦时期金器的随葬除王侯一级 特大型墓外 , 一般中小型墓是极少见的 就 金器的种类 、 造型来说 , 两者也是不同的 中 原地区金器 主要是金箔 、 金币 、 金饮食器皿 之类 , 而北方青铜文化中绝大 多数为装饰品 类 益 门村二号墓的金器有三类马具饰 , 铁 剑 、 铁刀 、 铜刀的首 、 柄饰 , 人用饰品 总 起 来看都可以说是装饰用品 当然 , 、用 装饰品中不 见北方 系青铜文化 中常见的金耳 环 、 动物纹带扣等 关于铁器 , 该墓出土达 件 , 为中原地区战国以前铁器发现之冠 在这批铁器出土以前 , 关中地区春秋时期的 铁器已发现数件 , 张天恩的《秦器三论》一 文已有列举 , 此不赘述 铁器在秦国境内较 多出土 , 是值得深思的 近年来 , 由于我国 内地和新疆地 区早期铁器的新发现 , 特别是 后一地区公元前一干纪左右铁制品的较多出 土 , 引起了对我国早期冶铁技术起源的再次 讨论 一些学者注意到我国早期铁器多集中 发现 于西北地 区 , 因而主张我国冶铁术块 炼铁技术可能源于西亚 、 中亚包括新疆 地区 , 经 由甘肃 、 宁夏传入内地 。
笔者也 一直关注这一课题 , 对这种意见基本是赞同 的 其实 , 在北方系青铜文化中铁器也是 多 见的 , 特别是其中的铜柄铁剑 据罗丰同志 研究 , 在以陇山为中心的甘宁地区春秋战国 时期北方青铜文化中这种铜柄铁剑已发现数 批件 ⑦ , 另杨郎墓地 出有件 ⑧ , 毛庆沟墓 地等处也有发现 罗丰同志所列举的铜柄铁 检一 班式 , 其时代定在春秋 , 因而他认为 铜柄铁剑属于北方系青铜文化的一个特征性 器类 , 并且进一步推论这一文化的冶铁技术 当早于中原 , 可能是由西亚等地传入的 诚 然 , 关于北方系青铜文化的年代分期目前 尚 未很好解决 , 已发现的铜柄铁剑多数年代似 略晚 , 为春秋晚一一战国时期 , 但可以认为 属于春 秋早中期或更早的这一 器类 肯定存 在 关于我国内地冶铁术的起源问题 , 本文 无意专门加以讨论 , 只想说明秦国的铁器和 冶铁术应与西北地区的青铜文化有关 , 特别 是位于陇山东西两侧的北方 系青铜文化作为 冶铁术传入的中转地其关 系更为密切 当然 , 益门村二号墓所出金柄铁剑以及金首铁刀的 形态不同于北方 系青铜文化的铜柄铁剑和环 首刀 , 当属秦器 , 但这种铁剑和刀的风格或 许是受到北方 系青铜文化的影响而 产生的 。
在益门村二号墓铁器发现之前 , 秦国境内铁 器的出土数量还较少 , 多为王室或上层贵族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所 占有 , 铁器在当时珍贵程度不亚于金器 而 这座小型墓出有这么多件铁器 , 墓主人身份 地位当非一般 关于器物形态 , 该墓发现一件三翼有妾 铜链 , 较为特别 田广金 、 郭素新先生曾对 中原以及鄂尔多斯地区各类铜链进行过专门 研究他们指出 “ 有夔链所分类除夏 家店下 层文化外 , 其它地区鄂 尔多斯以 外不见 ” 因此 , 他们认为有奚链另有 类扁挺 链是鄂 尔多斯地区铜 链 的主要 形 式 ④ 益门村二号墓的三翼有夔铜敬同于田 、 郭所分的式链 此外 , 所出金环 、 金串饰 也多见于北方系青铜文化之中 其它器物形 态 , 简报 、 论文已指出多与秦器相同或相似 , 特别是 玉 器的造型和蟠璃纹样都是 很典型 的 , 这里不再多作论述 二 、 族属推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 益 门村二号墓包 含有两种文化 因素其一是北方系青铜文化 因素 , 其二是秦文化因素 , 两种文化因素所 占的比重很难说谁大谁小 。
该墓所在的宝鸡 地区 , 春秋时期为秦国的中心地域 , 战国以 前秦国的几个都邑沂渭之会 、 平阳 、 雍城都 在宝鸡附近 , 而前两都距墓葬所在的益门村 更为接近 , 所以 , 视该墓为秦国墓葬当然是 可以的 但秦国墓不等于墓主人就是秦人秦 族 , 如果说是秦人则有许多问题不能解释 例 如 , 该墓与历年来已发掘的千余座秦墓大不 相 同不随葬铜 陶器与秦人葬俗有背作为 小型随葬品的豪华程度又远远超 出当时较严 格的 “ 礼制 ” 所规定的内容浓厚的北方 系 青铜文化因素决非一般的受影响所能解释得 了 由此可见 , 该墓的墓主 人其身份具有相 当的特殊性 对此 , 我作以大 胆推测该墓 有可能是被秦国所 征服的北方系青铜文化中 某一支 系的君长或贵族首领包括其子女 之 墓 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 《史记 · 秦本纪 》 秦穆公三十七年 “ 秦用由余谋伐戎王 , 益国 十二 , 开地干里 , 遂霸西戎 《史记 · 匈奴 列传》 、 《后汉书 · 西羌传》同 《史记正义》 引韩安国语则说 “ 并国十四 ” 秦穆公三十七 年为公元前年 , 即春秋中期中段 关于 秦穆公霸西戎的地域 , 《史记正义》曰 “ 陇 西 、 北地郡是也 。
” 这一地域也就是 陇山东西 两侧即今甘肃东部 、 宁夏南部一带 该地区 正是北方系青铜 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域 近年 来 , 由于宁夏 固原杨郎墓地的发掘 , 对这一 区域北方系青铜文化的面貌有了相当深入的 了解 已有学者撰写论文 , 认为这一地区春 秋战国的北方系青铜文化与鄂尔多斯高原地 带同期文化有所区别 , 称之为 “ 杨郎类型 ”, 并正确指 出它 们属于 “ 戎人 ” 的遗留 ⑩ 秦穆 公伐戎并国无疑就是 “ 杨郎类型 ” 中的某些 支系当然也还包括天水 、 甘谷一带铲 足根 袋 足扁即 “ 毛家坪组遗存 ” 在 内的戎人气 秦国征服这些戎人后自然会将他们的君长及 其亲属迁至秦的 中心地域即关中地区 对这 些戎人首领及其子女未必都斩尽杀绝 , 对其 中的一部分很可能 还给予 相 当的优厚待遇 , 使之 归化这样的例证史不乏载 益门村二 号墓的墓主人也许就是这样 留下来的 这些 戎人首领或其子女居于秦地 , 经过多年 的同 化 , 文化习俗上既保留自己的某些传统 , 又 大量接受秦文化 , 这就造成我们所看到 的益 门村二号墓的情形 诚然 , 写到这里 ,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 座墓的年代简报定为春秋晚期偏早 , 而秦穆 公伐戎属于春秋中期中段 , 两者的年代差距 在四 、 五十年左右 , 难道戎人的君长能够活 这么长的时间吗对此 , 我觉得有如下 几种 可能性 。
其一 , 该墓的年代是否可以提早到 春秋中期晚段这座墓本无纪年 , 其年代主 要是根据 随葬品中大量的蟠毯纹饰而定的 其实 , 秦国的蟠尬纹饰而定的 其实 , 秦国 的蟠毯纹 出现较早 , 自春秋早期开始 , 一种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秦国所特有的勾连状蟠尴纹就盛行于秦铜容 器 上 凤翔八旗屯春秋中期偏早墓 葬 所出铜剑剑柄与益门村二号墓金柄 铁剑剑柄的纹饰极为相似 , 即同为镂空的致 密状蟠尴纹 李学勤先生也已指出 “ 蟠馗 纹所代表的新风格 , 其盛行是在公元前六世 纪 的春秋 中晚期 可 见 , 如将此墓的年代 稍提早一点也不是不可以的 其次 , 假若该 墓的年代如简报所定准确无误的话 , 是否可 以考虑墓主人是秦穆公所虏戎人君长的子女 或亲族 其三 , 秦穆公后几任秦 国国君或许 对戎人也有过征伐 , 只是史书失载罢 了 除以上推测外 , 还可考虑墓主人是戎人 , 归顺 后曾有功于秦国 如前面所说的秦穆公 霸西戎时曾出谋划策 的 “ 由余 ” 其人 , 即是 一例 。
单 、 记本文完稿于年月 , 后投 某杂 志 , 因种 种原因 , 未能 刊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