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研究年鉴_邓红梅_新着选评木斋着_唐宋词流变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9151234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2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文学研究年鉴_邓红梅_新着选评木斋着_唐宋词流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宋代文学研究年鉴_邓红梅_新着选评木斋着_唐宋词流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宋代文学研究年鉴_邓红梅_新着选评木斋着_唐宋词流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宋代文学研究年鉴_邓红梅_新着选评木斋着_唐宋词流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代文学研究年鉴_邓红梅_新着选评木斋着_唐宋词流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文学研究年鉴_邓红梅_新着选评木斋着_唐宋词流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著选评 个有待深人的词学课题 。 一本书 , 不可能穷尽唐宋词流派研究的方方面面 。 即使是对流派的划分与认 同 , 如 果变换 角度 , 也 还可能分出其他 的流派 。 比 如诗中有江湖诗派 , 词中是否也有一个江湖词派?如从社会角色分类 , 把刘 过 、刘 仙伦 、 戴复古 、宋 自逊 、孙惟 信等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流派或群体来看待 , 研究这些 江湖名士的行为方式 、精神风貌、 价值观念 、 审美 情趣 , 也许能发现 一些新问题 。 对于南宋中后期流派 的划分 , 刘著在姜张词派和梦窗词派外又 别出学清真派 , 也 还是一家之言 。 也许可以把史达祖 、 高观 国 、 卢祖皋 、 周

2、密 等人 不作为一个独立的 “学清真派”, 而依传统的看 法将史 、 高 、 卢归 人姜派 , 周则划人梦窗词派 。 又王安石词虽不多 , 但艺术上颇有个性 , 书中未曾论 及 , 也似是一点小遗憾 。 木斋著唐宋词流变 邓红梅 2 0世纪以来 , 对于唐 宋词 的研究 , 已逐渐成 为古典文学研究 中的一门 “显 学 ”: 在前人词籍 、词 话 、词 谱 、词 选 等传统研究的基础上 , 本世纪研 究者 对 于具体词 人词作加以考订和阐释的文字汗牛弃栋 , 对于词风 、 词派 、 局部 词 坛 状况加以考察探究的著作蔚为大观 , 甚 至在此基础上对 于唐宋词史加以整体 研究的著作也 不 一

3、而足 , 取得 了骄人 的成绩 。 这样优厚的学术积累 , 使后来 者要想进一步取得真正具有创新意义 的成果变得 很 不容易 , 这使一些唐宋词 研究者经常感受到 “影响的焦 虑”。 但是 , 对学术研究倾注了极大心力的中青 年学者木斋(王洪) , 却并不在前人所取得的巨大成绩面前畏缩不前 , 而 是 知 难而 上 , 合理利用基础优厚 的词学积累 , 勤于 思索在前人的研究中尚未能圆 满解决的问题 , 对于唐宋词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等问题作出新颖独到的诊释 , 体现出良好的研究素养和充沛的研究 激情 , 最终在唐宋词研究的 “熟地”上 开 采出 了 “真金”, 写成了具有学术创新意 识和创新见解

4、的唐宋词流变) ) (京华 2 9 9 新著选评 出版社 1997 年n月版)一部力作 。 这部著作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 , 作者对于唐宋词 的历史流变规律提供 了一个完全独创的诊释 , 即 “隔代承传”。 一向以来 , 文学史研究者都承认文 学史发展 的规律性并试图寻找到它 。 社会生活 、 时代精神的外力影响和文学 擅变要求的内力驱动 , 是人们所认识到的文学发展历史(也包括词 的发展史) 的两大合力 。 而对一般研究者来说 , 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既然带人了对文学本 身而言具有随机性的社会生 活这一面 , 文学发展就不再可能具有特别清晰的 规律性了 , 人们对文学发生发展规律的解 释也就带有

5、了一定的模枷性 , 这是 造成迄今为止的大多数文学史不约而同地采用比较松散的框架描述文学史 的原 因 , 这种局 面是无奈的妥协 。 对此 , 木斋却有着自己的看法 , 他在反复探 寻研究对象后发现 , 文学发展是有其明显 的规律性的 。“ 文学史发展的一 个 规律 , 往 往是隔代相传 , 孙承祖父辈 , 却又摒弃其若干因素 , 又从父 母辈汲取 养料 , 再形成自己的风格 , 并同时成为后代的祖父辈和 父辈 。”通 过对于唐宋 词历史流变的具体考察 , 他发现唐宋词 的产生 、 发展及种种变化同样遵循着 “隔代承 传 ” 的规律 , 唐宋词 因 此 而成为有 着紧密 的内在联系的完整 “

6、生命 体 ”。 由这一对于唐宋词是 “ 隔代承传 ” 的 “ 完整生命 ” 的认识 , 作 者将唐宋词 生生不息的 流变过 程勾勒得十分清晰 。 他认为 , 由发韧期的民间词与早期文 人词作为词史生命的两大基 因 , 诞育了标志词史真正开端的花间词 。 花间词 本身是文人写作 , 却隔过早期文人词 , 而上 承民间词风写人类的情爱;南唐词 承花 间而 下 , 却舍弃花间而 上承文 人 词 :“堂虎渐大, 感慨遂深 ” ;柳永词 承南 唐词而 下 , 却在内涵上摒弃南唐词所表 现 的士大夫文化心理 , 上溯到祖父辈 的花 间 词 , 描写男欢女爱的主题 ; 晏 欧词对父辈柳永词加以否定而上承祖父

7、 辈的南唐词 ; 苏轼在词体的变革 中 , 又抛开 父辈晏欧词 而 上承柳永慢词的铺 叙技艺 , 当然 , 就像子辈总要在 “隔代 承传 ” 的同时又从父辈汲取某些养料一 样 , 苏轼在雅俗的态度上 , 与父辈晏欧词一致而 否定了柳永俗词 ; 其后的秦观 词 , 上承柳永词的情爱主题却又继承苏词 之雅;周邦彦上承苏词之雅而又有 柳秦之风 。 词到南宋 , 则将唐五代北宋词发展史的两个基因民间词和 文 人词 , 擅变为雅词与豪放词这两个基因的对立与渗透 。 这一对于唐宋词流变 规律的认识和具体 的词史现象的描述 , 不是以一个预设的理论框架去硬套一 部生动的词史 , 而是木斋在研究过程中反复思考

8、而获得的灵悟 , 体现出只有 当作者思力专注时 , 他才可能获得的宝贵的理论创造力 。 30 0 新著选评 这部著作的第二大创新之处是 , 作者不再局限于流行了数百年的以 “豪 放 ”与“婉约”划分词坛大势之说, 他认为那样的划分虽然有其道理 , 但是 很难 解释清楚一些重要的词史现象 。 为此 他另外提出以雅与俗的消长作为唐宋 词流变的内驱力和主要线索的观点 。 在这样的观点指 导 下 , 不仅一些有待解 决的词史间题获得了比较圆满的解释 , 而且雅俗二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内 涵迁变也被作者揭示出来了 。 同时 , 作者不再以传统眼光 , 对于唐宋词的雅 与俗问题强分高下 , 而是在深入探究

9、其内涵 的情况下 , 承认宋词之雅俗作为 近代文化的两个标志 , 所具有的对于 “古典之 雅 ” 的否定作用 。 作者认为 ,“俗 并非近 、 现代文化的唯一标志 ,雅也 并非 古典 文化的专利 。 以 俗, 作为近 代文化的标志的这种观念 , 其实是五四运动特殊 时期 的产物 , 它带着时代质 变时期所不可 避免的偏激 ” 。 在这样清醒的理识指导下 , 作者认识到 , 以柳永 为代表的艳情俗词 , 是词体对于端庄严肃的 正统诗体的 反动 , 是对于 “文 学 为 政治服务 ”的功利主 义诗教观的反动, 也是对于高调的古典英雄主义的否定 。 而以苏轼为代表的雅 词 , 其 “雅” 的内涵与

10、“古典之雅”完全不 同 , 它不再 是 “ 诗 言志 ” 、“ 歌诗合为事而作 ” 的道统大盆下 的自缚者 , 而是具有全新 的思想与审 美情趣的文格 独 立的宁馨儿 。 它以表现富有时代价值的文 人思想情趣或者 说是士大夫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 , 展 现士大夫文人品茗赏菊 、 琴棋书 画 之类的日常生 活 和以归 隐为中心背景 、 以平淡为审美情趣的人生道路 。 这 样的雅词 , 具有将词改造为新一代独立诗体的 词史作用 , 与俗词一起 , 体现 出 文学由古典时代向近代的迈进 。 这样的看法 , 不仅 对于唐宋词研究提供了一 个独特的观照视角 , 而且对于人们理解近代文 化的品质构成

11、, 也具有很好的 启示作用 。 此外 , 这部著作对于许多具体词学现象和具体词家的论述 , 也时有发人 所未发的新见解 。 比如作者利用今人对柳永生年的考证成果并考察柳 永的 作词 时 间 , 得出了柳永是苏轼的祖父辈词 人 、是 晏 欧 的父 辈词人的结论 , 这就 很有效地补足了作者所构建的词 史在 雅俗消长轨迹上 的发展链条 。 又如在 谈到艳词和雅词的关系时 , 作者触及了关于词体本 色和词体抒情弹性的问 题 , 他认为 ,“ 以柳永为代表的艳词 , 本身就是对 诗言志社会功 利说的一次 解放 , 但如将此视为金科玉律 , 势必就又成为另一种禁锢 ”。 由此他水 到渠成 地给予学术界长

12、期以来争论不已的苏轼等人的 “ 以诗为词 ”一 个合理的位置 。 他还认为 ,“词 为艳科 ” 的习惯看法 , 虽然有其合理性 , 但它却是以词在发展初 301 新著选评 期所显示 出来的美感特征来轩较全部唐宋词 的发展形态 , 具有以偏概全的毛 病 。 再如对于 “ 豪放词 ” 的特质问题 , 作者也作出了 比前人更为清晰 、具体 的 界定 。 他认为豪放词 的特质有 五 : 一是多用 一气转下 的议论而非传统词作之 具体细微的刻画 , 二是 由议论而产生 了直露感 , 而非如传统词作一样含 蓄蕴 藉 , 三是多用典故以补议论之空泛 , 四是用大字眼 , 五是以惆怅感和洒脱感相 济 , 形成

13、超旷豪逸的整体审美 。 像这 些 地方 , 都能显示 出作者独立 思考的 品 质和思考的深度 。 在这方面 , 更能显示 出作者批评眼光的敏锐之处的是他对于南宋词人姜 夔的评价 。 作者在清晰 地梳理 出以苏轼为先声 、 以周邦彦为北 宋之集大成 、 以李清 照为深化 、 以辛弃疾为苏轼 的继 承者 、 以姜夔等人为新变的宋代雅词 的流 变 过 程之后 , 更以 “清客雅词”将姜夔的雅词 与苏轼一派的 “豪放雅词”相 区别 , 分析了姜夔布衣终生 的底层社会身份 , 以词曲谋生的社会地位 , 对其词 创作的巨大影响 : 由源 于情感 、 源 于社会生活 而转向源于书本 、源 于写作技巧 的历史

14、性转变 。 作者认为 , 姜夔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词作实践上都显示 出 的对于协律 、谋篇布 局 、锻 字炼句 等形 而 下的方面的倾心 , 是为了将词格式 化 、 匠人化 , 以便于在任何环境 、 场合 、 情绪下都能制作出词来 , 从而适应职业 写作的需要 , 而姜夔也 因此 开 了我国近现代职业作家的先河 。 这是很有胆识 的 新见解 。 这部著作的体例与写 法 , 也 显得比较独特 。 作为一部诊释唐宋词发生 发 展过 程的微型历史著作 , 它 并不像一般文 学史那样 , 采取时代背景 、作家 生 平 、 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那种千篇一律的笨重构架来描述那段词 史 , 而是 着 重把握 唐宋词 的整体生命生 生不息的流程 , 探 寻一些 重要的词人进入词史链 条并整合这一链 条的自身和外部原因 , 进而通过对一 些典型词例的精微解 剖 支持自己的观点 。 整体结构粗 犷 、 明快 , 具有 “ 小快灵 ” 的风格特点 . 著作文 风自然真率而具有诗意 , 能令人在汲取书中的新颖识见之余 , 感受到文辞之 美的感染力 。 这些特点 , 使本书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读者的口味 , 必将 为本 书赢得越来越广泛的读者群 , 赢得更多的有识之 士的欣赏与赞誉 , 从而使这 部具有学术创新水平 的不俗之作 , 如作者本人所期待的 , 真正实现自己的生 命价值 。 3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