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历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908022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201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省201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省201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江省201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江省201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201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201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历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杭师大附中 2010 学年第一学期开学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本大题共 50 分。)1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基于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2下列说法是对下图四个等级的阐述,其中错误的是A周王处于天下的共主地位B诸侯可能不是王族C卿大夫由周王分封D士的地位由嫡长子继承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4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 10 道

2、,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督C发挥文官的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5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宋朝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个制度6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7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

3、无所表见(现)。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C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 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8“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阕,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 2008 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的深化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天子诸侯卿大夫士29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

4、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重视农业的观念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安土重迁的思想A B C D10“以农为本”是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经济思想,下列关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史实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商鞅变法重视奖励耕织B北魏孝文帝劝课农桑C唐朝在长安和洛阳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D明朝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品种玉米和甘薯11.右图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A B C D12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树嫁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织紝”,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等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重农政策的长期推行人口增长的压力农民赋役负担沉重自然经济的长期

5、存在A B C D13西汉出现了二牛一人抬杠式耦犁,这一信息反映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14史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反映了A北宋东京商业规模大 B北宋城市突出经济职能C北宋时已经出现夜市 D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商业15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A等级 B教化 C习俗 D祭祀16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2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

6、征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1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词:“忠、孝、廉、节”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8孟子对梁惠王说: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客观反映了人民对

7、安居乐业的渴望站在平民立场提出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A B C D319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0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应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21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

8、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22繁荣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能够反映这一特点的诗句是A“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 B“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C“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3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小说水浒传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水浒传的问世客观上反映了中国社会阶级的变化B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C水浒传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D水浒传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树立了楷模24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

9、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西文化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25京剧的“京”指的是下列哪个朝代的京城A汉 B唐 C宋 D清二、非选择题(26 题 14 分,27 题 20 分,28 题 16 分。本大题满分 50 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

10、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 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唐宋为盛,然幅 员之广,咸不逮元。”4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 亲 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 檐曝杂记材料一中反映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如何看待孔子对这一制度维护的主张?这一制度实行的同时,还有哪些制度与之并行?(4 分)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4 分)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6

11、 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 ,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男:绿水青山带笑颜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男:夫妻双双把家还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男:我挑水来你浇园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男: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三 清政府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 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 给文凭然后敢织。 ” 光绪续綦江宁府志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有哪些?

12、(6 分)材料二这种经营方式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唱词中描述的相对安定的生活情境,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6 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封建统治者抑制工商业的手段有哪些?这些举措的影响有哪些?反映的实质是什么?(8 分)28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

13、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 调,统谓之乱弹班。(清) 钱永履园丛话 卷十二材料三 金闾(今江苏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 时, 戏馆数十 处,每日演剧。(清)顾公贽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材料四 豆蓬茅舍,邻里聚谈 ,父 诚其子,兄勉其弟,多 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 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 *农村之娱乐卷十四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 分)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6 分)5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6 分)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 分)杭师大附中 2010 学年第一学期开学考历史答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本大题共 50 分。)1 2 3 4 5 6 7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