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09059532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余四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分一道,共计25道,共50分)1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2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B前者主张王道,

2、后者主张霸道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3秦末至宋初,大量原籍中原的汉族人多次迁徙,与闽、粤、赣交界的山区土著相处,逐渐形成了一个风貌独特、人文特异的新族群客家人,后又陆续迁往世界各地。客家人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结构调整B对外政策改变C中原政局剧变D地域商帮推动4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

3、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C.单一税种,没有差等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6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C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7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人的姓总是位

4、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人的祖先崇拜( )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8唐会要记载:“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真怪之产”。唐诗亦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材料中反映了( )A商业经营的市坊限制打破B小农经济出现繁荣景象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破产D江南地区经济实力上升9南宋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说:“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作者在这里( )A

5、反理学而讲求功利B主张为官治学要知行合一C批判社会道德败坏D反思阶级矛盾尖锐的原因10时宪历系明末徐光启等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清顺治元年由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清廷,被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后引起儒生和钦天监旧官员的不满,导致理学与西学之争,时宪历遭到废除,传教士也受到打击。材料反映了( )A文化冲突阻碍社会进步B西方对进行文化侵略C程朱理学思想日益僵化D的传统历法更加精确11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

6、据此,恩格斯认为( )A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C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D战争必然使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12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C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 D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13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资政

7、新篇( )A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B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C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D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14.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日:“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以到长江口岸航行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使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15.研究者发现,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当时思想界在讨论的政治问题时,大家都不再使用传统的儒学语言,而改为

8、运用近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理论语言。这种现象说明( )A. 传统的君主政体已不再为资产阶级所认同 B. 清朝专制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C. 戊戌变法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D.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6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股票、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 )A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 B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C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 D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17. 毛泽东说:“当资产阶级追随着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的时候,革命是如何地前进了;及至无产阶级

9、(由共产党负责)在政治上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尾巴的时候,革命又是如何地遭到了失败。”最能说明这一论断的是( )A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B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D反围剿失利和红军长征18有学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材料表明革命派( )A.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B.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C.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D.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191926年7月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宣言中说:“居今日之,除少数军阀、官

10、僚、买办、财阀之外,全国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凡此皆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卖国军阀之窃权之所致也。”为此,国民政府( )A召开国民党一大B成立广州国民政府C整编国民革命军D发动北伐战争20. 1941年,蒋介石发动围剿的皖南事变后,党内有些人认为皖南事变就是第二个“四一二”政变,蒋介石将会投降日本,国共合作将随之破裂。毛泽东不同意上述看法,指出:皖南事变与“四一二”政变不同,中共只要实行正确的斗争策略,就有可能制止蒋介石投降,国共合作也会继续下去。毛泽东做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全国人民对蒋介石的巨大压

11、力 B英美反对蒋介石投降C.国民党内爱国力量对蒋介石的牵制 D日本的方针没有改变21古希腊有人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洞口活动的动植物,身后矮墙上前方的一堆火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因此,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只有极少数获得自由走出洞穴的人才可以看到真实世界。下列各项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哲学家治国优于直接民主B理性认识高于感觉C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D美德源自人的灵魂22古罗马的法律谚语:“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一法律谚语主要体现了

12、古代罗马法律遵循( )A证据法则B民主法则C程序法则D自然法则23钱乘旦的英国通史载:“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材料中“合适的政治环境”主要指当时英国( )A王权受到彻底限制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工业资产阶级控制议会24.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A世俗王权的演变B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C教会势力的演变D市民阶层力量的变化25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 “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

13、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B和平法令中的规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二非选择题(其中26题23分,27题12分,28题15分)26.(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依照这个理论,古代君王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分封制度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