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科学与科学的考古-兼谈近来有关秦始皇陵、干陵等帝王陵墓发掘问题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9053344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6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的科学与科学的考古-兼谈近来有关秦始皇陵、干陵等帝王陵墓发掘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考古的科学与科学的考古-兼谈近来有关秦始皇陵、干陵等帝王陵墓发掘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考古的科学与科学的考古-兼谈近来有关秦始皇陵、干陵等帝王陵墓发掘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古的科学与科学的考古-兼谈近来有关秦始皇陵、干陵等帝王陵墓发掘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的科学与科学的考古-兼谈近来有关秦始皇陵、干陵等帝王陵墓发掘问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术视角 考古的科学与科学的考古 兼谈近来有关秦始皇陵 、 乾陵等帝王陵墓发掘问题 刘庆柱 近来不断传出关于发掘秦始皇陵 、 唐高宗与 武则天合葬墓乾陵等帝王陵墓的声音 , 这些议论 来 自社会各界 , 其中学术界 ?尤其是个别考古学 家 、 经济学家的意见? 关于发掘帝王陵墓的意见 , 我觉得要引起特别的注意 , 因为他们的学术背景 、 社会影响 、 大众的认同度等原 因 , 使其所产生的 作用会更大 。 前不久有位经济学家发表了是打开秦始皇 陵墓的时候了 、 如果我是秦始皇 、 打开秦始 皇陵能挣多少钱等文章 ,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 成 为不少大网站的热点话题 。 文章中针对人们一般 认

2、为 “ 不打开始皇之陵 , 是因为打开会受到氧气 的侵蚀 , 部分文物会受损 ” 的看法 , 提出现在科 技发达了 , 可以做到应有的保护 , 具备了打开秦 始皇陵的条件 。 在这些人看来 , 更为重要的是目 前国家处于稳定 、 繁荣时期 , 因此是打开秦始皇 陵的大好时机 。 文章质疑 秦始皇陵 “如果永远 不打开 , 等于没有 。 要打开才有价值 , 才能对社 会作出贡献 。” 这位经济学家声称 “我愿意花起码 ! 元进去勾留半天 , 细看一下中华民族二千多 年前的真实文化 , 而愿意花钱更多的君子数之不 尽 。”“ 如果打开秦始皇陵 , 每年仅门票收人就可 达! #亿元 。” ! 年 ,

3、 在上述鼓噪发掘秦始皇陵之前 , 就 有一些学者呼吁发掘乾陵 。 在这些人看来 , 乾陵 地 宫中除了大唐的珍奇异宝外 , 肯定还埋葬着来 自西亚 、 南亚 、 东亚 、 北欧等世界各地的奇珍异 宝 。 乾陵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宝物大博物馆 。 有的文人甚至断言 ,“乾陵地宫藏宝 # 吨 ”。 还 有 的学者也认为上述说法 “是 有一点可信度的 ”。 据称其理由是在埋葬唐高宗的时候 , 随葬品的价 值就占了全国财政收人的三分之一 。 ! 多年后 , 武则天驾崩 , 她的儿子又将全国三分之一的金银 珠宝随她带进了乾陵 。 他们担心如此众 多的埋在 地下的文物 ?如字画 、 丝绸等文物?受地质气候

4、 等因素的影响 , 都有逐渐毁坏的可能 。 因此 , 提 出 “与其让这些珍贵文物放在墓坑里腐烂, 还不 如尽早挖掘出来提供认识的可能 。” 他们认为 “ 近 % 学术视角 & 年来 , 考古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专业水 平和科技水平完全能够胜任对乾陵的发掘工作 。” “按 照现在的条件和技术 , 我们完全可以想办法去 保护它们 。” 有的教授甚至说 ,“从上世纪 # 年代 起 , 我国就没有对帝王陵寝进行过大规模发掘 公众对此已经形成了半个世纪的期盼 。 作为罕见 的皇家夫妻合葬墓 , 乾陵的出土文物必将引起轰 动效应 。” 关于当前是否应该对秦始皇陵 、 乾陵进行考 古发掘问题 ,

5、是个争论已久的问题 。 我想帝王陵 墓是否应该马上或尽快进行考古发掘的争议 , 不 是简单的发掘与不发掘的问题 , 它实际上涉及到 “ 考古的科学 ” 与 “科学 的考古 ” 问题 , 涉及到经 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正确处理问题 , 涉 及到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有效贯彻 问题 。 “考古的科学” 指的考古是一门科学 , 是人们 通过对过去的人类及与人类相关物质遗存的调查 、 发掘 、 认识 、 研究人类历史及其与人类相关客体 历史的科学 , 是科学保护人类历史物化载体的科 学 。 就考古学的本质而言 , 它不是仅仅供人们 “鉴 赏 ” 、 “ 收藏 ” 文物的科学 , 也不是仅仅通过对古 代

6、遗存的考古发掘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 增加人们 收人的科学 , 上述内容只能是作为考古学的 “ 副 产品 ” 而为人们利用 , 而且这种 “ 利用 ” 也必须 是在有利于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 有利于科学 的 长期发展 、 有利于保证国家与民族历史的物质载 体延续的前提之下进行 。 至于像上面个别经济学 家所说的那样 , 他以为在现阶段或今后相当长的 时期内 , 一张参观秦始皇陵的门票定位在! 元 , 秦始皇陵的发掘就会带来每年! #亿的门票收 人 , 这实在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说法 。 其实这种 估算也是极为不科学的 , 没有任何根据的 。 我不 知道当今会有多少中外游客 , 会花! 元买张门

7、票参观半天秦始皇陵(如果说产生上述发掘秦始 皇陵为了 “ 发展经济 ” 的想法 , 是不了解考古学 是一门科学的话 , 那么导致这种想法的产生 , 可 能与前面所提到的有人说乾陵 “有 # 吨文物 ” 、 大唐盛世的三分之一财富埋葬在乾陵之内等等有 关 。 而这种乾陵之内文物数量与价值的 “估算”, 反映了这些人对 “科学的考古” 理念与常识的缺 少 。 “ 科学的考古 ” 要求 , 考古的理论 、 方法要科 学 。 把乾陵之内的文物 , 以 “吨” 为数量单位进 行计算 , 对考古学而言 , 这实在是缺乏最基本的 科学常识 。 至于其中埋葬的随葬品价值 , 相当于 当时国家财政收人的三分之一

8、的说法 , 也是 “ 张 冠李戴 ” 了)后者本来是北朝时期历史学家 , 记 述西汉时代帝陵的财政开支情况 , 这些人为了证 明乾陵文物之丰富 , 却把这一文献记载强加到唐 代 。 作为人类历史的物质遗存 , 需要通过考古调 查 、 勘探 、 发掘 、 研究 , 去认识 、 了解 、 保护与 利用它们 。 这种历史的物质遗存的研究 、 保护与 利用不是 “ 一次性 ” 的 , 是多次的 , 是渐进的 , 历 % 学术视角 史科学对人类而言是与人类历史相始终的 。 人类 不能失去记忆 , 但是人类没有历史将使自己失去 记忆 。 保存人类历史的物质载体 , 并进而不断深 化认识与研究人类 自身历史

9、的物质载体 , 是任何 民族 、 任何国家乃至人类的永恒主题 。 但是这种 人类历史的物化载体是不可再生的 , 从本质上讲 , 考古学是一门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 “ 实验科学 ”, 人类历史物化载体是 “ 实验科学 ” 的对象 , 因此 科学的考古学就要对不可再生的人类历史物化载 体以最小的发掘面积 , 解决最多 、 最大的问题 , 对 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造成最小的负面 影响 。 当前发掘帝陵的要求 , 是与 “科学 的考古 ” 完全相背离的 。 至于说大量贵重文物?尤其是丝绸 、 字画等? 置于陵墓之 中 , 有人认为受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 响 , 都有逐渐毁坏的可能 。 因此提出放在

10、陵墓之 中 , 还不如发掘出来 。 在这些人看来 ,“按 照现在 的条件和技术 , 我们完全科研想办法去保护它 们 。” 在我看来 , 这些说法没有科学的考古依据 。 至今世界各地的考古 , 没有一例可以证明上述说 法的 , 而事实是古代墓葬之中的墓主人及其随葬 品的变化 , 是在埋葬之初 的几十年间 。 如果经过 这一时期 , 墓葬之中的墓主人及其随葬品保存较 好 , 那么它们就会延续保存数百年或几千年 。 这 是因为墓内的封闭越来越严 、 氧气的数量越来越 少 、 细菌的作用越来越微 、 墓室中的 “微环境” 越 来越稳定 , 从而对墓室之中的随葬品保存越来越 有利 。 当然 , 我不是说

11、随葬品在墓室之内的保存 是 “一成不变”, 而是说其在墓内与发掘出来之后 的变化相比较 , 由于随葬品发掘出土后 , 原来的 “ 微环境 ” 已不复存在 , 因此其变化与毁坏也将会 是加速度的 , 这样的田野考古例证已经是相当多 的了 。 如果像有的人所说那样 , 我们现在的文物保 护技术 , 完全可以保护那些帝陵出土文物 , 那么 放在陵墓之中就不如发掘出来 , 这样既有利于文 物保护 , 又可以让人民大众得以参观 。 但是 , 良 好的愿望不能代替客观 的现实 。 对于客观的现实 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 , 对于帝王陵墓文物保护的 现状 , 科学的考古说明 , 我们对于乾陵等帝王陵 墓之中的

12、“ 微环境 ” 知之甚少 , 对于这种 “ 微环 境 ” 中的出土文物的保护实在是 “心 中无数”。 因 此 , 我们不能 “ 打无准备之仗 ”。 更何况乾陵是 中 国古代帝陵之中保存最好?甚或唯一没有盗掘的 帝陵?的帝陵 , 我们不能拿帝陵进行 “ 试验 ”, 更 不能用保存最好的乾陵去 “试验” 吧(国家正处 于大发展 、 大建设时期 , 农村的城镇化 、 城市的 现代化 , 基本建设的大规模开展 , 这使我们这个 有着悠久历 史的文明古国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空前 繁重 , 当前或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 我们的文物 考古工作主战场应该是配合国家基本建设中的文 物保护 , 抢救那些基本建设中的文物 , 而不是去 发掘帝王陵墓 。 只有这样 , 才能体现出 “ 考古的 科学与科学的考古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