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技术(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9053331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2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技术(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古技术(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古技术(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古技术(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古技术(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古技术(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技术(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1 考古技术考古技术 第一章、概述第一章、概述 考古技术分支:摄影;测量;绘图 实物:文物、自然遗物、测试标本样品、遗迹。 记录资料:文字、绘图、照相。 基本要求:科学性,客观、必要;规范性,内容、方法、格式。 摄影:基本常识及要求。野外摄影、文物摄影。 野外摄影:发掘过程与成果。发掘前:保 存状况;地理环境。发掘中:遗迹(所有) ;重要遗迹清理过程;遗迹局部特写;重要 遗物埋藏、出土状况、典型、地层关系比较多的地层剖面、堆积状况。结束后:遗址状 况;重要的遗迹关系;工作照、场景照。 文物(器物)摄影:完整摄影(小件) ;可 复原器物;各种标本。 测量:对象:遗迹、遗址发掘

2、范围,地理位置、地貌状况、遗迹特征、遗迹间相对位置与关 系、结构特征,为研究与复原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资料。必须准确反映。 绘图:对象,发掘中所揭露的各种遗迹(田野) 、遗物(室内) 。复原图、示意图、纹饰展开 图。 投影彩图。 第二章、摄影第二章、摄影 一、器材: (一) 、相机的构件和性能: 1镜头 (1) 、镜片(透镜) :球面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凹凸透镜、凸凹透镜。多片组,片组 越多效果越好。 非球面透镜:1 片,利用表面弧度校正像差。 镜头加膜:镀金属薄膜, 利用光的干涉作用,一般涂多层。提高通光能力、影响清晰度。 (2) 、镜头的焦距、口径。 内圈刻有口径、焦距,重要性能指标。

3、焦距,镜头靠近中部位 到底片之距离,以毫米表示,有字母“f”或“F” ,焦距长短与视角成反比;与景深也 成反比关系。 口径:最大光圈,用最大孔径/镜头焦距表示。刻度最小数字就是最大口 径。 (3) 、镜头的分类: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远摄)镜头。 标准镜头:焦距长度画 幅对角线,视角约同于人眼。焦距短于标准镜头,但视角大,彩色负片彩色正片。 黑白负片 可达 2-3 档,彩色正片不能大于半档。 负片宁可曝光过渡不可不足,正片相反。高速 片大于低速片。 (5) 、解析力(分辨率) :底片对影像细部的表现能力。低速片优于高速片,与感光材料有 关。 与曝光是否准确有关。 与镜头有关。 (6) 、灰

4、雾度:未感光的材料会形成灰雾,过大会影响成像质量。 (7) 、保存性:有效期。黑白长于彩色。 保存条件各有不同。 感光度是最主要的性能指数。感光度越高,反差越小、宽容度大、颗粒度大、解析力小, 灰雾度大,保存性差。感光度低则反之。 使用常识:注意保存条件。黑白一般 20以下,彩色一般 10以下。 装入相机后应尽 快使用,否则易变质。 超过使用期一段时间仍可使用,但效果有影响,此时应加大曝光量。 照完后应尽快冲洗。手动过卷应用力均匀,否则胶卷会受影响。 二、摄影技术: (一) 、正确曝光:最基本的技术。 1用光:光线是成像的条件,但本身也会影响效果。 (1) 、六大要素:光度、光位、光质、光型、

5、光比、光色。 、光度:光源强度;光线在物体表面照度;物体表面亮度。 与正确曝光直接相关。 、光位:顺光、逆光、侧光。 光线与拍摄对象的相对位置与角度。 顺光画面效果明亮, 不易表现立体感与质感,反差小,使用较多。 侧光也常用,光来自前侧方 45 角左右, 物体表面 2/3 受光,画面明暗比强,亮面为主,投影落于侧后方,利于表现立体感、空 间感。 逆光: 使用较少, 但拍剪影较好, 有一定透光能力的器物如玉器等使用逆光。 顶 光、底光等。 根据拍摄要求设计光位。 、光质:光的直射(聚光、硬光) 、散射(散光、软光) 。 聚光,物体阴影明显;散光, 物体阴影淡。 野外摄影聚光为主,室内散光为主。

6、、光型: 室内摄影布光的位置。 主光、辅助光。 主光:塑型光,满足光度要求,主要 光源。 辅光:室内必备,提高暗处亮度,减小反差,提高细部能力。 主光亮度高于 辅光。 装饰光、背景光、轮廓光等。 、光比:物体表面受光亮度与暗度之差别,主辅光之差别。 光比大,画面刚、强,反之 则画面柔和。 调节主、辅光之距离。 、光色:色光成分、色温。 光度与曝光有关,其余与画面构图有关。 (2) 、用光的造型目的: 、真实感:现场光线气氛;质地;空间、立体感,通过光位表现。 、美感:前后景的选取,谐调。 2正确认识曝光: (1) 、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曝光与密度:负片,曝光过度,密度越大,画面发暗黑;曝

7、光不足密度越小,画面很淡。 正片反之。 过度与不足都会缺少层次感。 、清晰度:曝光量过大,画面表面轮廓线柔化不够清晰,颗粒增大,细节表现力下降。光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5 圈影响景深,景深影像清晰度 、色彩:准确曝光可真实还原色彩。过度与不足会偏色。 (2) 、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光线条件:光源:自然光:天气的阴晴变化;纬度、海拔高度;时间段。 人造光:光 源的种类、光源的多少。 被拍摄物体的受光情况:受光强度、受光角度、质地、颜 色、背景、物体表面颜色差别。 、感光度:胶卷不同、曝光组合不同。 、显影条件。 、 “互易律”失效。 光圈与速度成正比,保证底片感光量不变。快于 1/1000

8、 秒或慢于 1 秒, “互易律”失效,曝光量低,需要补光,要加大光圈。 、器材的准确性。测光系统的准确性。 、使用滤镜后曝光补偿。加大光圈。 主观因素: 、表现意图。 、使用情况。 3曝光组合选择: 室外:利用胶卷盒上的曝光参考表。快门速度为片速的倒数。夏季减 少一档,冬季加大一档。侧光、逆光时加大曝光量。 室内:可利用自然光和灯光。 窗户的开关,楼层的高低,窗外物体;室内墙壁颜色深浅,物体所在位置。梯级曝光。 灯光状态下,光源强弱,光源与物体的距离,物体受光角度。距离增加一倍,曝光量差 平方倍数。隔断自然光。有意加大光圈,增大曝光量。原则:宁多毋少;梯级曝光法。 光圈。 (二) 、景深、焦深

9、、超焦距: 焦距点前景深小,后景深大。 影响景深范围因素: 1 光圈:直接影响。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2 摄距:即相机与物体之距离。正比关系。 3 镜头焦距。反比关系。 4 模糊圈。正比关系。 纵深度。最大与最小景深,灵活控制,选择最小景深以突出主题,也称“选择性聚焦” 。 最小景深: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摄距,超长焦距,小模糊圈,快门高速档,低速片,减光 “灰色滤镜” 。最大景深正好相反,三角架。 焦深可不予考虑。可移动焦平面。 超焦距:聚焦于时,景深范围最大的近景距离,以此聚焦。拍摄范围很大时适用。 (三) 、摄影构图:运用相机镜头成像特点和造型手段构成一定画面。 1拍摄点

10、与画面:位置、角度稍有偏差则画面变化很大。摄距、高度、方向(角度) 。摄距: 景别的变化,全、远、中、近景、特写等,主体景物与画面的相对位置。远取其势,近 取其神。 远景:摄距远,范围广阔深远,善于表现气势,以自然景物为表现对象。遗 址位置。 全景:全貌,遗址保存状况,主体明显,遗迹分布,范围小于远景。 近景: 突出表现被拍摄物体主要部分面貌以及人物,长于表现神态、细节。 中景:远近景之 间,长于表现情节,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特写:最近,局部、 细部集中突出。 高度:平、仰、俯拍。平拍:相机与物体高度相当,符合人的视觉习 惯,使人身临其境,易隐去背景,突出被拍摄物体,不易变

11、形。 仰拍:相机低于景物, 镜头向上,利于夸张物体高度,跳跃、腾空,淡化背景,强调主题。 俯拍:相机高于 物体,大场景,可囊括所有景物,前后都有体现,有助于表现数量的众多,有助于交待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6 景物、人物间的相对地理关系;野外遗址摄影常用;层次丰富,空间感强。 尽量不 变形,反映原貌。 方向(角度) :正面、侧面、斜侧、背面;不同方向主体形象不同, 与主体相关背景也不同。 正面:有利于表现主体正面形象,对称美,庄重、严肃,缺 乏透视感,立体感差,画面呆板。 正侧面:通常用于人物摄影,表现轮廓,人物剪影, 二人面对面。 斜侧:最常用的,有利于表现立体感、空间感,画面生动,汇聚效果。

12、 背面:主要表现场景。 于细微处要拿捏得准。 2三分法构图( “井”字法) :将一画面纵横皆等分为三份。三分之二为兴趣中心。四个点 的选择因不同情况而异。 3画幅、画面稳定、空白、虚实。 画幅:照片形状,长宽比,根据不同情况与需要选择 不同画面。横幅:有利于表现水平的广阔、舒展,强调画面的宁静、稳定。 竖幅:强 调垂直或纵向高大、狭长,向上运动,纵向空间因素,增加活力和吸引力。 方幅:工 整、淳朴之感,看起来轻松,表现力不足,但文物摄影中常用,比较工整。 画面稳定: 水平线、垂直线要平、直,不可倾斜;拿稳相机;垂直,两侧倾斜角度相同;透视矫正 镜头;影调、色调,尽量减小色差。 空白: “画留三

13、分空,生气随之发” ;衬托主体; 动感,运动物体前方空白要大于后方;静态照片更有宁静之美;渲染意境、气氛。 虚 实:画面上景物清晰与模糊部分。表现手段;有模糊更有利于表达主题;强表现力。突 出主体,主体清晰,其余模糊;运动物体清晰但背景模糊,相机与物体相对静止同步运 动,选择性聚焦,室内拍摄时背景运动而物体不动;主体虚,背景实,表现运动场景、 感觉,而不是表现主体。 加强空间感:虚景的感觉比实景远。意境、联想,产生想 象。技法:最小景深原理,选择性聚焦;动静原理,静物实,动物虚,利用快门速度, 变焦拍摄,追随物体拍摄;人为制造背景;特技效果镜头,物化镜、晕化镜、中心聚焦 镜等。 4前景、背景:

14、前景:靠近镜头的所有景物,运用恰当,易于表现主体吸引力,但前景太 过会喧宾夺主;季节性,地方特色;框架式前景,易使观众视线进入框架,突出主体; 对比、比喻、象征意义,表达照片意图。背景:衬托主体,丰富画面内涵,简洁,改变 拍摄角度,虚实结合,背景与主体对比强烈,拍摄点改变,滤镜、用光技术。季节性、 地方特征;对比、比喻、象征性背景以丰富画面内涵。 5色调、影调、线条、质感: 色调:照片基调,冷、暖色系,景物颜色深浅不同。黑白照 片:高、中间、低调,白色、浅灰为主是高调照片;以黑色、深灰为主是低调照片;二 者之间为中间调。不同色调表现场景与气氛不同。高调欢快;低调暗沉;中间调题材自 由,立体感强

15、,画面均衡,风光照片比较适宜。 彩色照片:各种色彩所占比例,冷、 暖、对比色调。冷色调:以蓝色系为主,占绝大部分,如蓝、紫、青等,表现宁静、恬 淡、深沉、寒冷的效果,色温较高时易表现,增温镜。 暖色调,以红、橙、黄等色为 主,欢快、活泼、热烈的场面,降低色温,降温镜。对比色调,浓郁、丰富。 文物摄 影以冷色调为主。 影调:强调明暗过渡;景物再现的层次感,颜色深浅。 渐变色背 景,以丰富影调,突出器物轮廓。 线条:两种相邻色的分界线,有粗细、曲直、浓淡、 虚实之不同。粗强细弱、曲柔直刚、浓重淡轻、虚动实静。横、竖、斜线条,斜向表现 力最强,引导人的视线,汇聚线条的聚点,视觉中心。拍摄时下意识控制

16、、掌握。 质 感:质地。表现不同器物的质地,关键在于光线的运用,直射光表现粗糙、坚硬;散射 光表现光滑、平整;利用阴影效果。 6摄影视觉与构图:想象能力。 (1) 、立体与平面的空间转换。照片与平面反映主体。斜侧角度。 (2) 、视角转换:标准镜头比较接近人眼视角。广角、长焦等镜头则不符合于人眼视角。 (3) 、视觉选择性差异。人眼有“视而不见”的习惯。 考古技术 西北大学 7 三、野外摄影与文物摄影 (一) 、摄影纪录。无论何时,一定要记录。 表格样例: 底片号 序号 拍摄对象 拍摄方向 时间 天气 拍摄者 光圈 速度 备注 (二) 、野外摄影:资料记录手段。第一时间进行拍摄,取最好效果的第一手资料,以防遗 迹发生变化后无法拍摄。 三到: “想到” 、 “看到” 、 “拿到” ;想到:预见性,预想一切 可能而准备,带足装备。看到:找到所需资料拍摄,利用专业知识。拿到:保证拍摄成 功率,能够成功拍摄,达到所需效果,对摄影技术及相机的熟练掌握。 1拍摄对象: (1) 、考古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