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制考试.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8940598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制考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制考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制考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制考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制考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制考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制考试.ppt(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 理 学,心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有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心理测验法:是指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调查法 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心理的实质: 1 心理是脑的机能, 2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感、想、念、思) 3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2)

2、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3)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单侧化:从解剖结构上看,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对称的。但从机能上看,又是非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单侧化。,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 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判断: 吃酸梅流口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 看酸梅流口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 听到酸梅流口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感觉: 定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它是

3、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差别阈限:心理学家把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简称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感觉阈限和感受性成反比,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适应: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此变化并非只指降低,暗适应便是提高的表现) 暗适应:视觉感受器在暗环境的影响下,对弱光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暗适应。,感觉对比:各种感觉都存在对比的现象。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对比;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4、会产生相继性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食物的颜色、温度会影响味觉,摇动的视觉形象会影响平衡感,使人晕眩。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想象。最常见的是颜色感觉引起的联觉。(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联觉 联想) 锯金属的尖声会产生蚁走感觉。,知觉: 定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 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 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

5、 称,并用词把它标 示出来。,2. 从所包含的成分看, 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 知觉既有由一种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 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 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 相同 的刺激会引起相同 的感觉。而 知觉在很大程度上, 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知觉虽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觉,但它们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在: 1 事物首先被感觉, 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 3 感觉与知觉也有某些共同性,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知觉的特性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具有把事物的各

6、种属性、各个部分、某种关系整合为一个有机体,并对其产生完整的知觉的能力,这种属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行常性,或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知觉的选择性:每时每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纷繁多样的。由于感官通道的限制,在一定时间内,人们不能接受外部的所有刺激或刺激的全部细节,只能选择出某些刺激加以反映,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而对同时作用于感官的其余刺激则反映得模糊笼统。主体只对外界的一些对象知觉,而不对另一些对象知觉,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用以

7、往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做出最佳解释,然后用词把它们标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似动知觉 PHI现象: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 自主运动,需要 定义:对对象的欲求称为需要。他是有集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需要的种类: 1从需要产生的根源看,可把需要分为 自然需要 和 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又称生理需要,这类需要以生理需要为基础,与生存和种族延续互动密切相关。 社会需要指以一切非生理为基础所形成的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又叫获得性需要。,2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的性质,又可把需要分为 物质需要 和 精神需要。 物

8、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文化对象的欲求。 精神需要又可称为心理需要,它所指向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它表现为对精神文化的欲求,对掌握社会意识产品的欲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1954)指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分别是: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 (5)自我实现的需要。,观点: 1、从进化的角度看,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 2、需要层次越高,与生存的联系越小,它们的满足与生存需要没有直接关系,但高层次需要更能分映出人类的特征。 3、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个体才受到高一级需要的支配。 4、当所有的低层次的需要

9、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人才能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他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境界。,动机 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是人从事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而动机则是需要的动态化和具体表现,是活动的直接动力。 动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动机是需要、驱力、诱因、情绪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动机与工作效率:倒U形曲线关系 耶基斯(Yerkes)和多得森(Dodson)的研究发现,每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

10、降的趋势。在难度最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耶基斯-多得森定律,,注意: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所谓有意注意就是指有预定目的、且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无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分心: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的状态。,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

11、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当前人物的要求,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注意分配的前提: 1 同时并进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的,甚至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不再需要更多的注意。这样,人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把一小部分注意分配到熟练的活动上,稍加注意即可。倘若所进行的不同活动在同一加工器内进行信息加工,就不能一心二用了。 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联系,也影响着注意的分配。,学生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及注意品质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幼儿及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

12、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幼儿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他们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并且常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如听的高兴时,小脸上喜形于色,笑逐颜开。引起幼儿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的条件主要是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等外部原因。,到了小学高年级,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成熟及教学任务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表现为他们逐步能理解自己的学习责任和社会义务,懂得了自觉、自动的学习。到了中学,有意注意在学习中跃居主导地位,表现为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专心致志地完成学习任务

13、。,注意有优劣之分,优劣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性和注意转移性等注意品质(或称注意的特征)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不断增强,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也在逐渐提高。 小学生由于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其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鲜、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到了中学,随着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自控能力的提高,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训练,他们注意的稳定性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小学生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及思考问题能力都较差,很难边听、边写、边思考,故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分配能力很低。到了中学,学生的书写能力不仅达到了自动化程

14、度,而且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高,能够同时在几种活动上投入与调配注意,表现出灵活的注意分配能力。,学生注意转移快慢的标志是速度。速度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快。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转移速度慢于小学高年级的,中学生的注意转移速度高于小学生,中学高年级的又高于中学低年级的;另一方面,它还受原有注意的紧张度、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新活动的性质的影响。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高,新事物或新活动越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转移注意就越困难。,记忆 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

15、环节。记忆在人们的学习和其他一切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种类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其信息容量为名个组块。 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有无目的性,可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活动是有意记忆, 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无意记忆。,根据记忆的不同方式可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 机械记忆是指对记忆对象不知晓、不甚理解或无法理解而单靠重复背诵进行记忆的记忆方式。 理解记忆,又称意义记忆,就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

16、方式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形象记忆是指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或活动的形象再现。抽象记忆是指对概念、公式、定律、定理等的抽象材料的记忆。 再认和再现,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在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又称保持曲线 遗忘曲线表明的规律:遗忘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比较快、较多,以后逐渐减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遗忘速率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对遗忘的原因,最有影响的两种学说:痕迹衰退说、干扰抑制说。对信息的保持起干扰作用的活动有两类:前摄干扰(或前摄抑制)和 倒摄干扰(或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指先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思维 定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 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 间接性 和 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靠直观获得,而是大脑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