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08925820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届高一月考试历史题第卷(50分)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B.拱卫王室统治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D.扩大统治范围2.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3.商(朝)人对神灵崇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之为“示”。“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

2、”。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A.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B.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C.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疏的权力运作 D.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4.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A.浓厚的宗族色彩 B.强烈的等级意识C.浓重的神权色彩 D.发达的礼乐制度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

3、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C.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D.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6.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皇权的至高无上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指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8.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

4、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A.实施削藩政策 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 D.废除分封制9.唐朝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 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 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10.如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的设立A.简化了决策过程 B.降低了监察效能C.加强了

5、君主专制 D.确立了三权分立11.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 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12.汉书载:“又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材料主要表明汉代A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B按人口比例推荐人才C选拔官员重视其品行 D官员直接由推荐产生13在唐代,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所)

6、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这主要反映了唐代A.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君权相权相互制约C.皇权的不断加强 D.相权的分割牵制14.马克斯韦伯说:“这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文中的这一“制度”是A.征辟制 B.监察制 C.科举制 D.九品正中制15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由此可知A.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B.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D.官僚体系

7、已出现膨胀趋势16.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17“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度18.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干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司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8、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19.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理念上追求民主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20.中国古代选官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21.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以上材料可看出A枢密院使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B枢密院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各

9、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22.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23.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反映了明朝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

10、.中央集权的强化24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集权C.杜绝地方割据D.防止吏治腐败25下面文字内容节选自一则民间收藏的清代圣旨。新法之施于民亦大利也,钦命康有为入京专心拟其新纲,力求创新以尚吾天颜,钦此。光绪二十年九月八日 该圣旨的撰拟机构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吏部26.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A.由来 B.职能 C.特点 D.性质27.“国朝拟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折奏则

11、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天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曰可,乃下。”这则材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三省分权,相互制衡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专制皇权空前加强28“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29梁启超曾对古代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国体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周代和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之处最多。中国周代和古代希腊在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

12、是A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贵族政治、列国分立30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对这一名言理解正确的是A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 B公民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C海洋是希腊人联系外部世界的大通道 D希腊人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性第卷(40分)二、非选择题:满分40分。本大题共2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裴姓是伯益的后代,周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裴氏世谱材料二据裴氏世谱载,河东闻喜(山西省闻喜县礼元

13、镇裴柏村)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在封建社会时期,七品以上官员,达3 000余人,官居宰相之人高达59人。第3位宰相,裴绾:裴氏家族第十七世,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第41位宰,,裴度:裴氏家族东眷第十八世,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第59位宰相,裴定:裴氏家族第四十一世,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材料三裴氏家记历代均有人撰修,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呕心沥血,锲而不,最终成书。虽名曰家族谱牒,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谱的范围。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1)据材料一,概述裴姓形成的原因。(6分)(2)指出材料二中三位宰相所在部门的主要职能。(8分)(3)据材料三,概括族谱的现实意义。(6分)32.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