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6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word教案 (15)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08923210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6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word教案 (1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6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word教案 (1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6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word教案 (1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6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word教案 (15)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6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word教案 (15)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6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word教案 (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6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word教案 (1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形成了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局面。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成就以及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科技成就的重要代表,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纸的发展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主要介绍了纸的发明及其改进的史实。第二目:九章算术和地动仪。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和地动仪的相关内容。第三目:华佗和张仲景。介绍了华佗和张仲景的事迹及其所取得的医学成就。二.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欠缺。因而,在教学中应着眼于激

2、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历史情境,活跃课堂气氛,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历史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过程与方法:通过虚拟历史场景导入新课,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有利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多媒体手段和情境创设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收集华佗、张仲景的事迹资料,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感受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

3、大胆尝试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讨论的学习方法及学会制作表格的制表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多种途径收集史料的学习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各学科知识的迁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五.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分析研讨法 六.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联系以前学

4、过的课文内容,掌握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背景,懂得文化的繁荣同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对外的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就事论事地看待历史现象的毛病。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归纳概括出本课所涉及的秦汉时期重要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可以设计成不同形式的表格,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出一期历史小报,在班级交流、展示。这既可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又可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七.教师准备:龟甲、竹简、木板、旧布、毛笔、刻刀、墨水、砚台、多媒体课件。八.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和搜集有关蔡伦、张衡、华佗、张仲景的信息。九. 课型:新授十. 课时:1课时十一. 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展示兽骨、龟甲、青铜器、竹简

5、、丝帛图片。虚拟历史场景:把课堂作为一次古代文人墨士练习书法的场所,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分别在事先准备好的龟甲、竹木简和旧布上进行书写。学生书写完毕后,每组请几个代表简要介绍使用这些书写材料的体会,总结出使用这些书写材料的不足。(或笨重、或昂贵、或不易保存或不易书写等等。)教师提出问题:既然这些书写材料有这么多不足,那么,使用什么材料才能更方便,更便宜,效果更好呢?纸那么我国以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始于何时?造纸术是谁发明的呢?学习了这一课你就会明白了。出示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设计思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切身体会龟甲、竹木简等书写材料的不足,更能使学生意识到纸的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培

6、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纸张的质优价廉,使学生在感叹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同时,顺理成章地进入本课的学习。这课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展示PPT本课涉及的科学技术成就有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地动仪、医学成就。设计思路初步了解本课的知识脉络(二). 讲授新课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内容1.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1). 发明西汉教师讲述西汉造纸术发明的原因:大家观察“纸”这个字的写法,左边是绞丝旁,说明造纸术与丝织业有关,右边是姓氏的氏,古代从事丝织业的是女子,暗示着造纸术是西汉时期勤劳聪明的女子们在丝

7、织业生产的过程中发明的。课件出示:甘肃天水出土的纸图,教师讲述:这是在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洁,上面绘有地图。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造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欧洲用纸制作书写材料已是12世纪以后的事了。但这种纸的缺点是:纸的质量较差,产量也不高。设计思路:让学生认识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认识“论从史出”的原则(2). 改进东汉、蔡伦教师:是谁进一步改进了造纸术,用什么做原料?这种纸有什么优点?后人把这种纸叫做什么?(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中找出重要信息,并回答。)课件出示蔡伦图像:学生简介。课件出示汉代造纸示意图(让学生对照图,结合教材

8、内容简单讲解纸的制造过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同学们看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一下造纸都需要哪几道工序。(第一步:洗涤浸渍、切割、沤制)上一排分别为洗涤原料、切割和浸渍沤制、焚烧草木灰,即把麻头、树皮、破布、鱼网等原料用草木灰水浸渍沤制,使其膨胀和柔软,再用工具切碎,然后用水洗涤;(第二步:漂洗、蒸煮、舂捣)中间一排分别为蒸煮、舂捣,即用草木灰中的碱性溶液去掉原料中的油质、色素等杂质,然后用水漂洗、舂捣,将捣碎的细纤维加水搅拌成纸浆;(第三步:搅拌、捞取、晾晒)最后一排为捞取纸浆、晾晒、码放,即用一种多孔的平面筛子将纸浆捞出,经脱水干燥后,就成了纸张。纸成型后表面粗糙、发皱,不

9、利于书写,需用力砑光,使纸张表面平滑。教师总结:今天的造纸厂虽然使用比较先进的机器生产,但是造纸的基本程序却没有什么大变化。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使纸的产量大大提高,纸的使用日益普遍。人们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继蔡伦之后,纸的制造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代替了帛,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书写材料,唐朝时出现了许多名贵纸张,如四川的麻纸、安徽的宣纸等。问题过渡:出示纸传播示意图,教师简介造纸术的传播概况,然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将对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历史意义?教师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1、给人们提供方便、便宜的书写材料。2、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3、促进了文化教育

10、的普及。4、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及历史进程。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设计思路:通过设计图片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通过讲解汉代造纸的流程,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造纸术发明和改进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发展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教师过渡:有了纸,人类历史的记录更详尽,更全面,从而引出数学成就。2. 九章算术多媒体展示九章算术影印件及其相关的材料,提出如下问题:问题1:九章算术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问题2:九章算术成书于何时?问题3: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问题4:九章算术在中国和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学生阅读课文与材料,最后师

11、生合作学习,得出答案材料一: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承先秦数学发展的源流,进入汉朝后又经许多学者的删补才最后成书,此时大约是公元1世纪的下半叶。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材料二:九章算术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分为九章。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材料三 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其为教科书。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材料四:九章算术在隋唐时代就已传入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并被译成俄、德、日、法等多种文字。设计思路

12、:通过材料教学,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避免了照本宣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主动性,同时使学生体会九章算术的世界地位。教师过渡:我国古代历史上除了数学方面卓有成就外,在地理方面也处于先进行列。由此引出地动仪一目。3. 地动仪东汉、张衡课件出示:张衡和他的地动仪图片(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简介张衡),教师:大家知道地震吗?知道地震时世界是什么样了吗?学生回答:1、地动山摇,十分可怕;2、伴随着火山、地裂;3、人员伤亡教师过渡: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没有什么神秘的。但是地震往往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正确认识和了解地震,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有着十分重要

13、的意义。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一种仪器,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地动仪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FLASH,了解地动仪的结构和原理。教师提问:“地动仪是预测地震的仪器还是地震发生后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学生回答:是地震发生后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教师提示: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物体的惯性来获得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量。教师提问:“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既然只能在地震发生后才能发挥作用,那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学生回答:1、说明地震是自然现象;(这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尽快地救助百姓;3、表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先进。(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14、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设计思路:通过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地逐步引导,由学生观察讨论出最终的正确结论,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和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同时播放视频,可增强学生对地动仪的直观印象。教师总结过渡:在国外,直到13世纪,古波斯才有类似的仪器,19世纪晚期,欧洲才出现利用水银溢流来记录地震的仪器,比我国晚了1700多年。所以,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地震发生后,也会带来许多疾病,需要医生的帮助。秦汉时期,良医辈出,医药学名著很多。这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4. 医学成就教师过渡:提到三国演义,大家都会想到曹操。你是否还会想到一位著名医生,他是谁?华佗。课

15、件出示华佗像:请同学们介绍一下华佗。教师提问:华佗的医学成就有哪些学生回答:“麻沸散”“五禽戏”教师总结:“麻沸散”是全身麻醉药剂,用于外科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据后汉书记载:华佗让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不一会,药剂发生作用。等到病人失去知觉之后,他切开病人的腹腔,把“积聚”(肿瘤之类的东西)切掉,然后再把腹腔缝合起来。这个手术即使在现在,也仍然是比较大的。华佗成功地使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药剂来做外科手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华佗还创制了一套医疗保健体操,因为这套体操模仿鹿、虎、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所以叫做“五禽戏”。华佗认为,人应当经常活动,血脉才会畅通,才不会生病。他的学生吴普坚持做“五禽戏”,活到90岁时身体还很好。大家愿不愿意跟我学?教师演示“五禽戏”体操,学生跟着学。教师过渡:东汉还有一位著名医生,被人称为“医圣”,历史上为什么称他为“医圣”呢?学生回答:他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而且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学生介绍有关张仲景故事,表现其医术的高明和医德的高尚。(张仲景做了长沙太守后,坚持为百姓治病。按当时规定,他这一级别的官,不能随意接近百姓。他想出一个办法,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坐在大堂上接诊。为了纪念张仲景,后人把坐在药辅里给人看病的医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