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历史七下《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教案 (1)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08922374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初中历史七下《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教案 (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初中历史七下《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教案 (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初中历史七下《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教案 (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初中历史七下《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教案 (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初中历史七下《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教案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初中历史七下《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word教案 (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程目标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活动准备培养学生多方面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提供整合学习资源和互相协作的机会。通过思考题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采用新闻发布会形式,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郑和、戚继光、外交大臣等,其他同学和老师扮演记者,通过答记者问和反提问学习新课。2、学生角色分工,分头准备:收集资料,历史地图和多媒体资料。排练小故事、“鸳鸯阵”战术,预习课文

2、,思考要提的问题。教师提供帮助。3、召开记者会,培养自学和应变能力,协作精神得以加强,培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4、奖励措施激发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巨大意义。重点和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是

3、重点之一,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意义深远,影响重大,需重点掌握。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正确

4、地识别善恶美丑,对端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作用。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课前准备教师:收集资料,了解学生的特长,角色分工,帮助排练,担任记者,启发学生如何提问,准备奖品。学生:被采访者和助手收集资料,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和多媒体资料,做应对准备。排练小故事、“鸳鸯阵”战术,记者们事先预习课文,思考要提的问题。板书设计1、郑和下西洋背景及目

5、的:过程:意义和作用:2、戚继光抗倭倭寇:背景:过程和影响:。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教学过程教师:宣布“关于明朝的外事活动”新闻发布会开始。 首先介绍三位被采访者:郑和 戚继光 明朝的外交大臣老师和学生扮演记者 另分别有三位同学担任郑和、戚继光的助手程序一:请郑和、戚继光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初步让学生了解两人的生平)程序二:请各位记者分组讨论汇总要提的问题。四个小组由组长把问题汇总交给外交大臣,他负责分类排序回答问题的先后。程序三:答记者问开始。向郑和提的问题:为什么明成祖派你下西洋?条件是什么?能不能描述当时的盛况?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你觉得你的贡献是什么

6、?郑和与助手回答:下西洋的目的,介绍史学界的几个争论,但突出“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点;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图,讲解出“西洋”的历史范围;分析当时的物质、技术、人才的条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介绍盛况,充满了自豪;概括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谈自己的感想,对大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习他不畏艰难险阻,将毕生献给了航海事业的精神,很荣幸能成为和平的友好使者;反问记者“你们能不能找出我的航行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活动有哪些区别?”记者们讨论回答,锻炼了比较分析能力。向戚继光提的问题:什么是倭寇?你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你被称为民族英雄,为什么岳飞不是呢?回答抗倭的原因:结

7、合戚家军抗倭形势图,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讲解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出示有关材料,说明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胜利的原因先不讲,请记者们看以下材料和介绍自己概括:让大家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补充戚继光严于治军的小故事,表演“鸳鸯阵”,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胜利的原因有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解释为什么岳飞不能称为民族英雄的理由,指出他们有共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8、,激发大家的历史责任感。程序四:外交大臣指出明朝中后期不仅受到倭寇的骚扰,还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请大家听“七子之歌”。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可播放“澳门回归”的纪实片片断,联系古今,对比强烈。程序五:请记者们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分析。指出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

9、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程序六:教师总结评价感谢被采访者及助手,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简短的点评,颁发纪念品。每组选出最佳小记者,表扬他们独到的提问,颁发奖品。课后评价:1、 新颖的活动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创造的机会,锻炼了综合能力。2、 最佳记者的评选和奖励措施调动了积极性,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增强。3、 上课时间、进度比较难把握,对学生的总体素质要求高。其他教学建议:一、 讨论法导入:用导入框讲述新课:教师提问:下西洋的郑和是谁?为什么下西洋?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历史

10、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教师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明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和七次远航到达的地区,随后,师生共同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郑和下西洋盛况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海船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教师也可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教法一,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

11、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教法二,可以搞一个小规模的现场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当年随郑和船队远航的一名成员,谈一谈到达亚非某一国家或地区时的所见所闻及突出感受。学生可脱离教材,根据自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充分发挥想像力。也可以编排一个小型模拟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郑和船队在某一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的感受,并把自己置身到船队在当地进行贸易活动的场面中去。教法三,可组织一个短小精悍的现场辩论会,就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及价值各抒己见。总之,学生或通过观察思考,或通过表演领悟,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教师提问:倭寇带来了哪些危害?你如何评价戚继光? 学生讨论 教师此时可补充一些民间纪念戚继光的童谣、民间故事、传说等,使戚继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由此反衬出戚继光人格的伟大,使学生进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教师提问:葡萄牙是怎样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澳门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教师总结二、自学提问法导入:以七子之歌导入概括:学生概括本课的大事纪年表,按时间顺序,归纳问题讲解分析问题,可由同学互相回答疑问,也可由教师补充回答总结三、网络教学法将本课的所有内容制作成网页学生在网络教室根据老师的问题自己寻找答案,模拟活动。如可在网上模拟郑和的航行路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