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文化资源概念辨析及其开发利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892091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文化资源概念辨析及其开发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校本文化资源概念辨析及其开发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校本文化资源概念辨析及其开发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校本文化资源概念辨析及其开发利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校本文化资源概念辨析及其开发利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文化资源概念辨析及其开发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文化资源概念辨析及其开发利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校本文化资源”概念辨析及其开发利用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倪筱荣 213164)【摘要】校本文化资源是指在校本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资利用的学校独有的文化资源,这样的资源其他学校也可利用,但却无法从同一个源头、同一个层面来享用。校本文化资源包括作为文化资源看待的学校早期特有的理念、精神、体制、机制、制度,独特的地理、地貌,独特的意义深远的历史、事件,特有的人物及人物故事,特有的建筑、特有的文物以及其他特有资源等等。其开发利用有两个方向:一是利用校本文化资源从理念开始从上至下建设学校文化;二是系统整理校本文化资源,将校本文化资源的各种碎片系统化,深入研究其内涵及其与现代教育的内在联系

2、,从中寻找学校当下及未来各种教育教学工作的“发轫点” ,既使学校当下及未来的各种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找到自己独特的历史源头,以显现某种特色,又能激活这些校本文化资源。【关键词】校本;校本文化;文化资源;校本文化资源;发轫点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 年度重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研究 (课题负责人:倪筱荣;课题编号:B-b/2011/01/008 )阶段性成果之一。发表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年 7 月第 80-82 页。一从“文化资源” 、 “校本”到“校本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对人们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时可资利用的生产、生活内容的总称。这种生产、生活内容既有物质的也有

3、精神的。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如果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一步对其开发利用,则可称之为文化资源也就是说,文化资源是可供进一步开发的文化;而对于将要开发出来的文化形态而言,它是一种源头、一种资源。“校本文化资源”则是笔者在研究文化资源以及校本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新名词。 “校本”英文为 school-based,意指“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基于学校” 。孙稼麟先生在论述校本文化时专门分析了“本”的含义,他认为应包括学校文化的“本源” “本性” “本色”和“本真”四层含义,指出要从这四个层面来不断追问和理解校本文化的内涵。其对校本文化之“本源”如此论述:“学校文化的本源既指这个学校的创办动机创办原因,

4、也指自创办以来所形成的历史2传统、文化积淀和发展脉络。在建构校本文化之前,我们要不断追问,为什么要创办这所学校? 这所学校的历史传统是什么? 为什么会形成这个传统?这所学校积淀了哪些文化? 它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这个脉络的形成有哪些必然性和偶然性?等等。 ”1本文所述 “校本文化资源”是从发生学意义上进行论述的,所触及的正是校本文化之“本源” ,是一种从其生成伊始就为该校所独有、其他院校无法复制也无法从同一个源头、在同一个层面上共享的“文化资源” 。在这里, “校本”作为一个限定词限定“文化资源” ,而非“校本文化”来限定“资源” 。在清华大学担任系主任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以及出

5、现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就属于清华大学的校本文化资源,这种资源其他院校无法复制,至多只能在社会层面上共享。正因为校本文化资源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借助于校本文化资源构建起来的校本文化,才能成为独一无二、其他学校无法复制的校本文化。校本文化资源具有相对性,即某校的文化资源能否被称作是校本文化资源,不是绝对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不属于清华大学发生学意义上的校本文化资源,两句话分别来自于易经的乾卦和坤卦,无论是其原句还是两句话的集成组合都并非清华原创,近代以来有很多学校皆以此为校训,只是因为各种原因都未能使其血脉延续,而清华大学因其特殊地位使这两句话得以长期存续并藉清华的名气而传扬。

6、然而,如果从建设现代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角度来回溯清华历史,由于清华大学对这两句话的使用处于建校初期,沿用时间较长,从这个意义上则又可看作清华大学的校本文化资源。二校本文化资源的外延校本文化资源包括作为文化资源看待的学校早期特有的理念、精神、体制、机制、制度,独特的地理、地貌,独特的意义深远的历史、事件,特有的人物及人物故事,特有的建筑、特有的文物以及其他特有资源等等。1.学校初创时期或早期独特的理念、精神、体制、机制、制度。这里的“独特”是指有影响的、值得后人缅怀和发扬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为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其学校的创办者黄炎培先生以“敬业乐群”为校训,喊出“双手万能”的口号,倡导

7、“手脑并用”的办学思想,该院充分利用包括这些校训、理念在内的一系列校本文化资源,建成了其他院校无法复制的校本3文化黄炎培文化。这些校训、理念其他学校也能使用,但却无法从同一个源头、在同一个平台上使用,且使用效果也无法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日而语。有一定历史的学校其初创时期都有其特有的体制、机制、制度,以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回过头来审视这些体制、机制、制度,有些可能已经过时、落后甚至腐朽,而有些可能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无论现在看来是落后的还是先进的,都可以成为校本文化建设的极好资源或从正面发挥,或反用其义。2.独特的地理、地貌。大学的地理位置和地貌影响着师生的观念、性情以及大学的招生、就业。有些地理

8、、地貌是某一所大学所特有的,这些特有的地理、地貌就属于该所大学的校本文化资源。被誉为“中国最美丽大学之一”的武汉大学,校园濒临东湖,环抱珞珈山,珞 珈 山 因 丰 富 的 植 物 资 源 被 誉 为天然植物园,尤其是樱花资源,其他院校望尘莫及,由此而营建的樱花城堡、樱花大道、樱顶、珞珈广场等景点,与其特有的地理地貌一起构成了武汉大学独特的文化氛围,滋润着一代代学子。西南大学位于西南重庆,取名“西南” ,学校利用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与校名的联系挖掘其大学文化精神,将其大学精神确定为“特立西南,学行天下” ,以“化西南自然人文,育实践创新英才” ,其校本文化建设较好地利用了学院特有的地理位置,建设思路

9、已见肇端。3.独特的意义深远的历史、事件。有条件的学校都要尽可能挖掘有特殊意义的校史以及校史中的独特事件,为校本文化建设寻找历史脉络。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军部于 1941 年 7 月创办的华中卫生学校,学院因此提出了“弘扬铁军精神,提升校园文化”的口号,以期以学院特有历史作为校本文化建设的“发轫点” (此概念后文将专门论述)建设校本文化。独特的意义深远的事件大到北京大学首先燃起“五四”运动火炬,小到第四军医大学学员1983 年 5 月 1 日的华山抢险,这些历史、事件都可从多个角度挖掘作为校本文化建设的资源。4. 特有的人物及人物故事,尤其是值得学校纪念、缅怀,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包括学

10、校特有的创办者、领导、教师、学生、校友等)及人物故事。人物及人物故事是学校文化中最为生动最具亲和力的内容,是学校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脉动。陈平原教授在论及大学故事时说:“大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知识共同体,一个有血有肉有学问的有精神的人物组成的知识4共同体。 ”2陈平原教授甚至认为大学人物和人物故事更能体现大学精神,并编著老北大的故事 ,成为“开风气”之作,从而引领国内许多出版社争相编著出版大学故事。可以这么说,人物及人物故事,是校本文化资源中极其珍贵的内容。蔡元培应汪精卫之邀共进西餐,席间力劝汪改变亲日政策坚定爱国立场,语至恳切处泪水滴入汤盘中,蔡将汤和泪一并咽下。如此人物、如此人物故

11、事,与北大其他爱国人物、爱国故事一起共同积淀成为北大的传统,使北大之后的一切爱国行为木有所本。由此可见,作为校本文化资源的人物及人物故事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的精气神。学校的历史越长其作为校本文化资源的人物和人物故事自然越多。厦门大学创办者陈嘉庚其人其事成为厦门大学的特有资源,南京晓庄学院最早的创办者陶行知,南开大学校友周恩来,都成为所在学校极为宝贵的校本文化资源,学校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校本文化建设。1897 年生于江苏扬州的现代学人任中敏是享誉中外的唐戏弄研究专家,其著作唐戏弄超越前人,独树一帜,蜚声中外。他认为自己研究半个唐代,所以别号“半塘” ,其最后就职地为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瘦西湖

12、校区) ,在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留下了很多极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任先生去世后,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的半圆形湖面被命名为“半塘”并勒石纪念。任半塘作为扬州大学的校本文化资源被扬州大学开发利用,为扬州大学的校本文化建设涂下了一笔浓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杰出校友、中国技工、 “双百人物”邓建军的“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作为核心,从理念开始从上至下进行建设,建成了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3,并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将校本文化资源中的校友资源开发利用到如此地步者,国内高校并不多见。5. 特有的建筑、特有的文物等。一所大学若能拥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和文物,其大学历史和相关的人物、事件乃至精神

13、将得以物化、具象化,通过对师生视觉的强大冲击力影响师生的观念、精神。东南大学始建于 1930 年的大礼堂及大礼堂的建设过程,可以启发后来的办学者对大学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南开大学德国制造的校钟毁于日寇的战火,新铸的校钟融入了前一座古钟的精神,正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南开被日寇炸毁时所说:“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的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4每当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耳闻5钟声,其情其景,其他学校恐怕只能望尘。6.其他特有资源文化定义的多样性、文化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使得文化资源和校本文化资源也变得多样而复杂。在校本文化资源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所学校的专业特色也可以成为其校本文化资源

14、,尤其是当这些专业特色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物化、表象化的情况下。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46 个专业中,有近 30 个专业属于兵工制造类专业,该院通过各种手段打造兵工文化,形成了其他学校无法复制的兵工神韵。三校本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校本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两个方向:一是象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那样利用校本文化资源从理念开始从上至下建设学校文化;二是系统整理校本文化资源,将校本文化资源的各种碎片系统化,努力由孤立的资源点向完整的资源链转化 5不管这些孤立的资源点能否转化成资源链,都要深入研究这些校本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其与现代教育的内在联系,从各种校本文化资源碎片或资源链条中寻找学校当下及

15、未来各种教育教学工作的“发轫点” ,既使学校当下及未来的各种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找到自己独特的历史源头,以显现某种特色,又能激活这些校本文化资源。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发轫点” 。轫,止住车轮转动的木头;发轫,拿掉支住车的木头,使车启行;发轫点,始发点。国人做学问“言必称三代” ,任何文化一旦与三代发生关系,便顿显厚重。同理,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如果能与其历史产生有机的联系,从其历史中找到依据,其文化脉络就有可能变得比较清晰。 “言必称三代”的目的或为恢复传统,或为托古改制、六经注我借古为我所用;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如果“言必称校史”或“言必称学校特点” ,借史、借特点为我所用,则就可能触摸到孙稼麟先

16、生所说的学校文化的“本源”这个学校的创办动机、创办原因以及自创办以来所形成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发展脉络等 6。也就是说,这种创办动机、创办原因以及自创办以来所形成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发展脉络一旦被有目的地挖掘、利用,则可成为学校各项改革、各项工作乃至学校文化建设的“发轫点” 。鉴于轻工业门类繁多,6各行业间关联性小,几乎没有一个省市能够办全所有专业门类这一情况,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于 1980 年向国家轻工业主管部门提出利用各轻工业学校的已有专业进行省际协作委培取得良好效果。本世纪初,在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建设过程中,该院联合其他几所高职院牵头承建了国家级数控培训实训基地,这一资源共享模式成为国内大学城资源共享的典范,吸引了胡锦涛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此参观考察,该院将“资源共享,集约办学”作为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 7,而且将这段特殊的历史挖掘出来作为“发轫点”,为学院办学特色的打造寻找到了独特的历史根基,同时也激活了这段校史。文化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