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年群体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实践报告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912680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青年群体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实践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注青年群体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实践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注青年群体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实践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注青年群体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实践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注青年群体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实践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青年群体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实践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青年群体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实践报告(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青年群体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目 录前言1. 项目的研究设计2. 项目实施情况一 项目研究与实施情况二 大学生就职结果统计分析1. 性别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2. 地区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3. 专业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三 大学生就业因素深度分析1.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2. 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3. 政策供给与政策支持方面的原因4. 家庭、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四 寻求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解决方法1. 学生:进一步更新观念,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并维持大学生身份认同2. 学校:合理定位,就业为本3. 政府:政策引导,合理调控4. 社会: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 五结论附:.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

2、查问卷关注青年群体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 前言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尤其突出。关于近年来日益引起政府、社会与学界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大多建立在一些直觉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而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需要真实、可信的事实材料和同样可信的客观分析作为基础。为此我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问题的研究项目,并于11月进行了一项合肥市各大高校范围的问卷调查,对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多方面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考察。 摘要:作为青年重要群体的大学生,其就业

3、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当今社会却面临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本文在结合性别、地区、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自身、学校教育、政策供给与政策支持方面、家庭、社会环境方面的分析得出了需要学生本人、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都要努力才能较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关键词:就业、影响因素、解决办法正文:一、项目的研究设计和实施情况 (一)项目的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从对大学生的实际调查入手,希望通过考察大学生真实的求职经历和复杂心态,对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的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思路和政策建议。在相关调查问卷的设计方面,本项研究还期望对社会上较为流行的一些观念和认识作出回应

4、,特别是期望澄清和明确对今天中国大学生的认识,以对大学生的爱护、理解和宽容的心态来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社会似乎存在一种将问题归因于大学生的较为普遍的看法,人们的一般认识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制约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往往只看好工作环境好、薪酬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对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则缺乏兴趣。因此,本项研究对大学生的相关观念与态度进行了考察,并以此作为客观认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大学的学科与课程设置存在很大关系,并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

5、、专业实习以及学生干部工作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所以,这方面的问题也是本项研究考察和了解的内容。 同时,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期望或压力也可能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本项目也将这方面的问题纳入了考察范围。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和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与措施,但却缺乏有效的政策执行评估与反馈机制,因而不能对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和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研究还特别将大学生对这些政策与措施的态度及其有效性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青年人群,但也是一个构成非常复杂的人群。从学历来看,一般把从大专学生

6、到博士研究生的多个阶段和层级的学生都归为“大学生”,但不同层级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却存在很多差异。这次研究集中关注的是人数最多的本科生。 (二)项目实施情况 本项研究对合肥市所有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科学的抽样调查。调查以填写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9份,回收率为98%。(其中20份是老师要求,另外30份为我个人增加的)所调查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因此在地域分布和专业门类方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二、大学生求职结果的统计分析 从对49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参加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男生为3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4.38%,女生16人,占35.62%;从大学生的来源地

7、看,来自大城市的占总人数的16.93%,来自中小城市的占36.31%,来自农村的占46.76%;在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方面,48.50 %的学生不需要申请助学贷款或其他方面的资助,需要申请经济方面的支持但没有申请的学生占22.94%,需要依靠助学贷款或其他形式的资助以完成学业的比例是28.56%。另外,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有57.14%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 有关2006届本科毕业生的求职结果,调查显示,截止到5月底,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大学生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学生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比例为27.25%。 本次调查显示,在社会普遍关注的影响就业的诸多因素中

8、,学生性别、大学所在地区以及专业等因素与大学生就业水平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关联。(一)性别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1.08%。可见,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在程度上似乎不及人们想象的严重。 (二)地区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 据新浪网载:我国东部地区高校 “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7.88%,西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

9、”的学生比例为41.73%,东北地区“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3.39%。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三)专业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 据新浪网载:在总体就业水平与专业之间的关系方面,从参加调查的学生所属的专业看,可以划分为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门类,上述各专业学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为37.85%、58.02%、55.44%、33.33%、53.69%、40.23%、51.85%、78.38%、

10、46.52%、31.01%、40.35%。其中,不同专业总体就业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学(78.38%)、管理学(58.02%)和工学(55.44%),而医学(31.01%)、教育学(33.33%)和法学(37.85%)则相对较低。其中,在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学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达到40.35%和51.85%,而法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似乎低于人们的预期。这一结果与人们的一般认识有一定距离。 三、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深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近年所面临的社会整体就业状况的一部分,其形成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本项研究重点考察了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以及与大学

11、生相关的学校教育、政策支持、家庭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直接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他们的心理与能力素质等能否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需求,将直接影响其能否正常就业。然而,现实中无论是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还是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层,而且这种断层已构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1、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个人期待,或者说就业预期,主要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前景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涉及对收入水平、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等方面的要求、预期和选择。大学生的就业预期通常建立在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及就业市场两方面因素综合考

12、量的基础之上,并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理性程度,影响大学生求职的行为和结果,最终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客观地讲,当前大学生一般都能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估,形成较为理性的择业行为。薪酬一直被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根据此次调查的统计结果,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六成以上(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 但延续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并存的双重心态,当前大学生的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仍存在一些罅隙。例如,在择业标准的优先顺序方面,虽然有73.43%的学生将个人发展机会视为择业时的首要选择。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大学生尽管

13、对于收入的要求已日趋合理,但“零工资”的出现(占1.58%)却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地改观。如仍有26.57%的大学生担心到基层和西部工作会限制个人的发展,有六成以上的人对到基层和西部工作持不太赞成的态度。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大中城市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并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岗位。 论及引发当代大学生就业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差距的深层根源,笔者认为,这主要与大学生的人群特征有关。作为一个享有高等教育经

14、历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教育回报的要求决定了他们都具备较高的人生期待和较完整的职业规划。而这些就致使他们在择业时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较高的职业期待。而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群体,大学生又大多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其职业期待普遍高于就业环境的实际水平也在情理之中。 2、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本次问卷调查显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1)就业能力仍有欠缺。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在此次问卷调查显示,有26.38

15、%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20.48%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如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时,在求职过程中的难题分别出现在专业能力(37.62%),自我表达能力(34.48%)、外语能力(40%)、人际交往能力(37.62%)等方面。一般来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的恐惧感可能更高。以人际交往为例,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遇到问题的为26.51%,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则为31.99%。 (2)社会经验普遍不足。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达64.29%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且,在这一点上,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分别为52.32%和52.24%。显然,这是目前大学生竞争力缺乏的普遍性原因。 (3)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待拓展。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了整个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例如,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6.57%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