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人:摇**** 文档编号:108911702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社会,每一项竞争实际上都是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的三要素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而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观点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权威主义”、“精英主义”的价值观,造成“学困生”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得以有效保障。长期以来,一些“学困生”被忽视了,许多教师对他们鄙视,甚至认为他们是包袱,总是“怨天忧人”、“自叹命苦”,而没有去关注他们,去发现他们自身存在的巨大潜能,没有找准最根

2、本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任由他们一步步落后下去,使得广大“潜能生”最终成为了“无能生”,而不是“显能生”。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彻底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在小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2、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农村小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顺应学生家长的口味,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教师和家长甚至急功近利,对学生或子女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恐惧、无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最后成为“学困生”。中高年级此种现象照样出现,新的“学困生”又不断产生。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在

3、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等进行研究。3、质量立校,提升学校形象的需要。我校离城区不远,学生流失现象严重,重视教育的家长一般选择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家长则忙于进城赚钱,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造成了孩子对学习的不重视。还有,因为我校师资队伍老龄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只注重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指导;只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重视打“时间仗”、“题海仗”, 作业负担过重,致使抄作业、拖拉作业现象比比皆是。“学困生”的面积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某些年级、某些学科的

4、教学质量不尽人意。我校的教学质量问题给学校的生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学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当省教育厅提出要关注学业成绩后20%的学生,及江山市政府提出“质量立校”的指导性意见后,转化“学困生”,提高我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形象显得尤其重要。二、课题研究综述转化“学困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都有比较充分、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学困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学困生的“矫治”理论和对策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他们虽然也很重视“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实践,但他们更侧重于“矫

5、治”学困生的理论研究。在国内,上海对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在深圳,较早系统的开展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这一课题研究的有福田教科所主任黄孔辰带领的“成功教育”课题组,他们进行的“成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教育科研二等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无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研究资料和启示。本课题研究之前,我校在对小学语文、数学“学困生”的教育教学中已做了一些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11年2月以来,学校教导处组织全校老师对全校学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组织实施了对“学困生”的调查工作,确定了相应的转化措施,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切实的辅导。2011年3月以来,学校对全校的学困生进行了档案管理,

6、制作了上余小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登记表,进一步规范了对学生的转化工作。但总的来说整个转化工作还比较粗放,没有比较系统的工作措施和方法,有必要组织老师进一步搞好转化工作。三、相关概念的界定本课题组成员均有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目前也正从事语文学科教学,为了研究更有针对性,更体现专业性,我们把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限定在语文学科的学困生上,旨在找出成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其他学科的学困生在本课题中暂不涉及。本课题所研究的语文学困生,又称语文学业不良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语文学习效果低下,学习困难而达不到规定学习要求的学生。四、课题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

7、:准备阶段在本阶段,我们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我们拟定学习思考题供课题组成员统一学习,每位成员专门准备一本学习笔记本,广泛查阅教育理论书籍与教学研究资料,搜集了解国内外有关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我校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在本阶段,我们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出了语文学困生的一些主要表现:1、识字能力差:随着识字量不断增加,学生对音、形、义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汉字容易造成张冠李戴的现象,每次听写、默写错误百出。2、朗读水平低:我们曾对全校各年级的55位语文学困生进行过

8、一次课文朗读能力的检测,朗读情况记录如下:错字329个,平均6个;漏字211个,平均4个;添字162个,平均3个;回读274次,平均5次;破句157个,平均3个。结果可见,学困生对于学过的课文想做到基本的正确、流利也显得非常困难,更别提有感情了。3、课外阅读少:在对学困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17的学生经常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有53的学生认为自己阅读能力很差。对于为什么不读课外书的回答,主要有:读课外书没有看电视带劲,家里没有课外书可读,语文老师没有要求,家长舍不得给钱买课外书。阅读量的缺乏造成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不丰富,听、说、读、写方面不能触类旁通,面对短文阅读等理解性比较强或灵活性较高的题

9、目,学困生往往就寸步难行了,最直接的见证就是检测时试卷上大片的空白。4、交流限于听:许多老师都在为营造课堂上争先恐后发言的氛围而使劲浑身解数,但细心的听课者透过如林的小手,会发现每节课上总有那么几位低着头躲在繁华背后“与世无争”的“忠实听众”,他们往往都是学困生。他们已经习惯了在一旁默默地看、默默地听,对其他同学的表现不提任何意见,更没有主动站起来大声反驳别人的勇气。热闹的课堂让他们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只能被动地接受灌输。5、写作质量差:大多数语文学困生不懂得审题,对写作的要求无法领会。他们笔下的文章总显得空洞、干瘪而又不合规范,语句不通顺,错别字成堆,同学不愿看这样的文章,老师对这样的文章也

10、持冷淡态度。6、作业习惯糟:学困生之所以形成,说到底跟他当初刚入校时的作业习惯有很大关系。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困生平时当堂训练作业都无法正常完成,书写速度慢,书写质量也很糟糕,不少题目在动笔之前老师一般都要简要地提示一下,但轮到动笔时依然不会。课外的家庭作业更是学困生的拦路虎,除了抄写类的作业偶尔能够去做做外,其他稍带点开放性的作业就束手无策了,其实也是怕动脑筋思考。第二天早上交作业时便找种种理由得过且过,许多老师也习惯了他们的理由,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长此以往,更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对语文学困生的表现有了上述大概把握后,我们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并进行深刻、准确地观察了解,

11、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学困生自身三方面访查了学困生的成因:1、学校教育中的责任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也一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说,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初的起点差距并不会很大,但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在识字、朗读、理解、表达、写作等方面会呈现一些不同步的现象,这应该是正常的。但我们的语文老师却习惯于用一把尺子量学生,没有针对彼此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课堂中的提问没有层次性,学困生一节课几乎没有开口回答问题的机会,表达能力能不受影响吗?教师教学中滔滔不绝讲解的现象还很常见,而留给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朗读的机会很少,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越来越低。单纯考虑布

12、置作业时教师自身的省力,一刀切现象习以为常,让学困生跟着优等生一起去啃那让人头疼的作业,岂不疼上加疼?种种不得法的做法让一群本来步调基本一致的孩子越拉越开,而我们的老师,此时仍然缺少补救的决心和措施。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有83.8的教师除了在学困生作业做错时进行辅导外,几乎没有举措,17.2的教师甚至没有对他们进行辅导的习惯。随着差距的越拉越大,一些教师认为他们已经无药可救,“无奈之下”撒手不管,于是他们的学习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至无力偿还而心灰意冷、自甘消沉。2、家庭教育中的责任统计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学困生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也比较低,家庭物质生活普遍较差。父母们为了生计终日劳碌奔波,

13、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58%的家长很少检查甚至从不检查孩子的作业,即使检查,也有62%的家长只停留在翻看和口头检查上,更不用说给孩子另外布置作业并辅导孩子的作业。调查显示,有84%的家长晚饭后不是加班就是看电视、聊天、打麻将,放在孩子课外学习上的注意力少之又少。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家长,使这些学困生在回家以后的学习和教育几近空白。可以想想,一个在学校里就学得很累很吃力的学生,回家后还是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学业负担之重让他们怎么承受?久而久之,他们非但追不上班里的其他同学,距离反而会越拉越大。3、从学困生自身方面看学困生的形成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客观因素外,其自身当然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这其中,又数

14、惰性最为主要。根据平时教学中的观察,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语文学困生都怕上语文课,表现在课堂上总是无法专注地听老师讲课,想其他事情、发呆、讲空话或者做小动作。不少学困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想做,但抱着应付的态度,抄袭甚至懒得做。有些稍难一点的需要思考一下的问题,不愿去思考,有时还埋怨教师对所教的知识要求太高,难以接受。惰性之外,这部分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严重的自信心不足。就说朗读吧,语文学困生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回读现象特别多,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自信心不足,读完该句后, 老是不由自主地再回看这一句,惟恐读错了,而往往此时嘴又情不自禁地跟着活动起来,从而导致接连的回读现象。在与学困生的座谈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喜

15、欢语文的声音,但又时不时感受到担心自己学不好,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敢提问,不敢回答等等焦虑。另外,我们在多轮的试验中发现,70%左右的学困生记忆能力都比较弱,对学过的知识记不住或容易遗忘。课题组教师以集体的智慧与热情对语文学困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跟踪调查与成因分析后,有的放矢地展开了各项转化工作:(一)倾注更多关爱,帮学困生找回自信畏惧、从众、惰性等心理障碍是多数语文学困生的共性,还有,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的情感显得更敏感、更脆弱,心灵更易受伤害。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帮他们找回学好语文的自信。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充分的尝试:1、让学困生上课有声

16、音。我们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充分重视学困生的地位,课堂教学中要“目中有人”。如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中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和提问来培养学困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如读写字词,回答全文有几个自然段等,合作学习时要合理分工,让学困生也能够获得锻炼的机会。其次,要值得到学困生进行表扬和赞赏,以消除他们胆怯和自卑心理。2、创新学习评价方式。对于书面可评价的介质,我们一改原来等级制评价中“不及格”或“太差”一类的评价词语,代之以“加油”、“有进步”、“继续努力”等激励性的词语,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唤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3、设立“学困生知心话筒”。学困生在学校里受排挤、轻视,内心的苦恼有话而无处可说。我们就从电话入手,每位语文老师公布自己的联系电话,叮嘱学困生有心里话或疑惑拨打电话与老师诉说。如果学困生不敢主动诉说,我们就主动找学困生交谈,换取他们的主动。(二)构建辅助网络,与学困生共度难关在学习中遇到难处无人相助时的那份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