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揭秘及模拟演练含答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907179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揭秘及模拟演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揭秘及模拟演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揭秘及模拟演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揭秘及模拟演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揭秘及模拟演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揭秘及模拟演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揭秘及模拟演练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揭秘及模拟演练一 、题型归纳思辨类新材料作文试题特点:对试题材料所探讨的话题,试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上一般是对立统一关系。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从矛盾的对立面来看,可分为两大类1. 二元矛盾型。所谓二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对立的观点。如2015年浙江卷试题材料的第一部分赞同文章与人品是一致的,而第二部分则认为文章与人品不一定一致,两个观点呈并列、对比关系。2. 多元矛盾型。所谓多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多个观点,这些

2、观点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对比关系,或呈互补关系。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对规则的讨论,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只是说:“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只说争论而不表明写作倾向,让试题在思辨中又充满了开放。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的高频题型,同时也是其他各省(市)命题的高频题型。无论是二元矛盾型还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三种写法。【标杆金题】(2017年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

3、”通车,“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名师解题】本题考生可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审题立意,通过阅读材料,考生可轻易地提取出关键词“不害怕”。对“不害怕”这个话题,试题材料蕴含了两个观点,一个肯定,一个否定,属典型的二元矛盾型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就着这两个观点便可展开立意:(1)肯定“不害怕”;(2)否定“不害怕”;(3)综合以上两点,辩证地看待“不害怕”。【思路演练】

4、1. 定点钻探,不及其余所谓“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只需选取任一观点并将其作为全文的唯一中心观点即可,而对于其他观点可避而不谈。如不害怕铸就辉煌一文主体片段不害怕铸就个人辉煌。因为不害怕,项羽之于巨鹿,破釜沉舟;因为不害怕,韩信之于井陉,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不害怕,郭川成为第一个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中国人;因为不害怕,比尔盖茨敢于放弃学业,选择创业。不害怕铸就民族辉煌。因为不害怕,马云对阿里巴巴大胆尝试;因为不害怕,海尔敢于突破以科技创新求发展;因为不害怕,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因为不害怕,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作者以“在发展的

5、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一句为切入点,并将“不害怕”作为本文的唯一立意点,对于其他的观点则避而不谈,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害怕方能铸就辉煌。2. 八二比例,重点突出所谓“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可选取任一观点将其作为全文的主观点,并将此观点当成文章的重点来写,用墨要占全文的80%,而对于其他的观点,考生只需略谈一下,用墨占全文的20%即可。如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一文主体片段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但我们为这些不害怕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有所害怕,心存

6、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地震频发、多种生物灭绝?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自然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人类的历史。德国总理惊世一跪赢得世人的敬重,为何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篡改教科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历史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我们的文化。当宫抗日奇侠等各种穿越剧、“神剧”不断被搬上荧屏时,当西北大学“校董成神”时,当杜甫很忙时,我们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又在何方?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那样我们将裹足不前。张无忌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终难成大器;李斯害怕失去权势,残害同窗韩非,自己也难逃被戮。所以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才是人生之智慧。本片段无

7、论是选取全球气候变暖,还是日本右翼否认侵略历史等素材,都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有所害怕,要心存敬畏。难能可贵的是,本文在肯定心存敬畏的同时,又提出了“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的观点。纵观作者用墨,“有所害怕,心存敬畏之心”用墨占片段80%以上,“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用墨占片段近20%,如此行文构思,既兼顾了试题材料的两个观点,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谓一箭双雕!3. 兼顾多者,辩证分析所谓“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可兼顾两者或多者,将其放在一起辩证分析。如:既看到其正面,又看到其反面;既关注现象,更思考其原因与实质;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既关注其影

8、响,更思考其解决方案等。如荡起双桨一文主体片段是谁在国家尴尬之时挺身而出,丝毫不害怕“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寂寞,带着车马粮奴告别绿柳清河,离开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长安,甘赴寒风与沙石吹打的大漠?是你,昭君,用勇气击败对西域的害怕,用大义担当起使国家免遭战火的责任,才替大汉朝撑起一片安定、平和的天空。又是谁顶着各方压力,无所畏惧,只身前往虎门,一把火烧尽鸦片,说“只要我在一天,就决不让鸦片销进中国”?是你,林则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担当起民族存亡的责任。你们不害怕吗?当然害怕。但你们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便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了所有的恐惧,铸就了人生的辉煌。相反,是你,柳宗

9、元,被贬永州后,为“永不起用”的条文所吓坏了,为那里的“穷山恶水”所吓坏了,你害怕了,害怕得忘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圣人训,于是,你整日寄情山水,毫无政绩可言。所以,害怕与不害怕不在于你所面临的境遇,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地战胜困难的心。本片段不是停留在对害怕与不害怕现象的列举上,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害怕与不害怕的本质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这是典型的透过现象探原因。如此行文构思,既使文章说理深刻,又使之充满了极强的辩证色彩!以上三种写法,考生可根据自身的写作水平来选择其一。“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属于基础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二类文;“八二比例,重点

10、突出”属于较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下;“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属于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上。 纵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三道试题,虽说没有典型的哲理思辨型试题,但在此之前,哲理思辨型试题一直是全国新课标卷的“宠儿”。在大力倡导考查考生思辨能力的今天,2016年一年短暂的停顿并不代表2017年不会继续考查,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很有可能将热点与经典、思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二、 误区警示1. 观点不明因试题材料蕴含有多个观点,又因一些考生极力想辩证分析,所以极易将多个观点杂乱地出现在文章中,进而造成文章中心不明确。如2016年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考生

11、一会儿赞同虚拟世界,一会儿赞同现实世界;一会儿又反对虚拟世界,一会儿又反对现实世界。2. 结构失衡对于试题材料中的多个观点,一些考生在行文时喜欢平均用墨,即用一半笔墨赞同其中一个观点,用一半笔墨赞同其他观点,故在结构上呈现出5 5之式,这是严重的因重点不突出而造成的文章结构比例失衡。3. 认识较浅思辨型新材料作文,一类文的立意在于写出二元矛盾与多元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些考生也试图写出其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仅仅将其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而已,故而显得认识肤浅。如2016年江苏卷“有话则短与无话则长”,有些考生仅仅写出有话则短的内涵是内敛、无话则长的内涵是个性的张扬,至于个性的内敛与张扬之间的辩证关系则

12、没有深度解读。三、抢分之道因此类新材料作文考查的重点是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所以考生最好从“兼顾多者,辩证分析”的角度上构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出二元矛盾与多元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1. 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优秀作文为生命灵魂修炼之片段木心于狱中札记中评价自己当时的生命姿态:“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白天对于现实的妥协,并非是对夜晚翩然起舞的亵渎,生命于妥协中往往更能向前行走。故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而并非镣铐。(指出妥协的实质)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将妥协理解成对物质的卑躬屈膝,更误认为这是一种生命的常态。于是我们看到,庸俗消费主义潮流下精神河流裸露出的河床,“物质至上”的

13、至理名言导致人们在灵魂荒原上的迷惘游荡(列举现象)如此种种,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妥协中失去如河流般“大江东去”的坚决与勇气,是人们面对空虚生活下的心灵之花的枯萎,灵魂之声的消散,更是对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的曲解。(指出现实中种种妥协现象的本质)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优秀作文前进的脚步,生存的阵痛之片段早在1984年,好莱坞电影终结者就让人们感觉到了机器人的威胁。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25年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作,将被智能软件系统或机器人代替。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称,未来20年,英国35%现有工作将自动化,而高达47%的美国就业岗位将被机器人占有。(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现实)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虽

14、有太多生存的阵痛,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时代前进的脚步,与其拼命抵挡,不如张开双臂拥抱这全新的生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人工智能)3.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如优秀作文远近结合,感知自然之片段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从近处感知自然的好处)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完全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高效地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从近处感知自然的弊端)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进而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体验自然,又能了解有关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

15、自然之魅力。(利用现代科技感知自然的好处)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指出与自然相处的恰当的方式)四、 模拟演练【名师原创】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上,一歌手一开嗓子就是用中文夹杂着英文演唱。评委老师对其英文演唱提出质疑:你是中国人,对于这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艺节目,你应该唱中国纯正的传统音乐,为何要夹杂着英语?歌手反驳道:“听众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思路点拨】本题是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围绕着评委与歌手的观点即可发表评论,可从以下角度展开从评委的角度:文化的传承、守住我们的根;从歌手的角度:文化的世界性、莫要“讨好”国外观众;从歌手与评委的角度:文化的兼容性与纯正性。【范文展示】1.文化交融,谁能抵制一考生评委质疑歌手没有守住文化的纯正,歌手反驳因为“听众不仅有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