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参考学案1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08905295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参考学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参考学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参考学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参考学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参考学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参考学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参考学案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欧洲经济共同体谋求欧洲统一,是欧洲政治家们长期的愿望。欧共体成立的必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唯一的出路在于“联合”;西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各国人民的反战情绪强烈,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恢复和发展经济;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相对贫乏。因此,西欧各国要尽快发展经济,就必须打破国家壁垒,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现一体化;雅尔塔体系使欧洲处于美苏两强的控制之下,既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随着西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发展,要求摆脱美国、与

2、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愿望日益强烈。欧共体成立的可能性: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也比较密切;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西欧各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法德两国逐渐排除宿怨,实现和解。欧共体的建立:1951年,法、意、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上述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80年代中期,欧共体扩大到欧洲12国。90年代,欧共体确定经济上的目标是实现欧洲中央银行,政治上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联盟。欧洲联盟成员国至1

3、995年1月已扩大到15个并向东欧逐渐扩大。1999年1月,欧元问世。2004年5月,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等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此次扩大后的欧盟成员国从15个增加到25个。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至此,欧盟已成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超过48亿的大型区域一体化组织。欧共体的性质和影响:欧共体(现称欧洲联盟)本质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和国家政权协调建立的国家间经济联盟。影响:促进和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西欧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的实力,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

4、的关系。西欧出于自身的需要,同第三世界保持密切联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保持了西欧各国之间长期友好合作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共同致力于经济与政治的合作与协调,尤其是法德的合作促进了西欧长期和平与稳定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所谓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和重新分化组合,终于从量变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均势、稳定的结果。首先,任何一种国际关系格局都是相对的,时时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也不可能长期不变;其次,在国际关系中,“极”的构成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等多方面的

5、因素,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的某一方面力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事实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世界格局就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美苏由于争霸而受损、欧共体的形成与发展、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的振兴等,都极大地改变着“冷战”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力量的对比,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中国和欧盟是当今世界“和平崛起”的两支重要新兴力量,它们的出现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是()A使美国的霸主地位丧失B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C引起了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D消弱了世界各国的矛盾2 19

6、67年,西欧各国组建欧洲共同体的主要出发点是()A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B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互相交流C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D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3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是在()A 20世纪60年代B 20世纪70年代C 20世纪80年代D 20世纪90年代4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 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B 1956年南斯拉夫、埃及、印度三国首脑会谈C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召开D 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首脑会议(二)能力提高1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进一步

7、促进各国的政治改革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共同对抗美国的压力A B C D 2关于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力量发生变化的最准确的表述是()A少数国家到处干涉、插手别国事务B出现了多极化趋势C社会主义力量受挫,暂时有利于资本主义D第三世界崛起3美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为顺差,“-”为逆差(单位:亿美元)年份1950年1960年1970年1973年与日本+24+20-159-194与欧共体+20+107-58-178材料准确地反映出()二战后,美国经济衰退二战后,日本、欧共体经济迅速发展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快于欧共体二战后,资本主义陷入经济危机之中A B C D 4二战后,为日本发展现代经济奠定

8、了基础的措施是()A进一步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B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C加强投资和重视教育D引进大量先进技术(三)延伸拓展1 1998年5月3日,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1999年1月1日,欧元成为货币,各金融市场以欧元结算2000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统一的欧洲货币。”这表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欧盟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A B C D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

9、发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美苏两极格局已经瓦解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C日本已成为经济大国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3促使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南斯拉夫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B“冷战”格局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C和平中立是不结盟国家战后的一贯政策D民族经济的发展使第三世界国家已能与美苏平等对话4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是()A欧共体的形成B日本的崛起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D中国的振兴(四)模拟练习1“冷战”结束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盟进一步扩大,到1994年,欧洲联盟()A成员国包括西欧、北欧和东欧国家B整体实力与美国相当C在区域经济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D实现了货

10、币联盟2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A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C联合国作用和地位的加强D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3二战后,美日关系经历的发展轨迹是()A占领制裁扶植订货战略伙伴B扶植订货对抗C军事制裁经济援助合作对抗D惩罚合作4 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写道:“美国以及盟国正进入一个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这种“关系紧张”是指()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美日欧三极矛盾突出C由意识形态的对立转移到经济实力对抗D第三世界团结一致反霸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

11、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变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可能性战争和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材料二不结盟运动发展情况简表时间1961年1964年1995年不结盟国家25个47个100多个刘宗绪:世界近现代史专题30讲材料三

12、联合国成立时,在51个成员国中,亚非国家仅占13个,到1970年时,在124个成员国中,它们已占70个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61年,原先由斯堪的纳维亚人担任的联合国秘书长职务已由缅甸人吴丹担任。与此同时,一位印度人代替美国人成为吴丹的行政秘书;两名非洲人成为副秘书。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1969年12月结束的第24届联合国大会已被称为“小国会议”,各种决议尽管遭到一两个核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的反对,但还是被通过了。如立即暂停大国间的核武器竞赛;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来开发海底资源;取缔所有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同上材料五1969年,一名联合国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指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岸边的

13、美丽建筑物,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余地方。”纽约时报(19691220)材料六2000年4月13日,美丽的哈瓦那,南方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出:“二十世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既充满艰辛与苦难,又富有创造与进步的世纪,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崛起和发展,是二十世纪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历史进程和当代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3)材料五又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4)材料六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崛起和发展,是二十世纪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你认为对“历史进程和当代世界格局产生了深

14、远影响”的因素有哪些?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等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7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材料二欧共体与美国经济对比表1970年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国民生产总值钢产量汽车总量水泥产量单位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亿吨万辆万吨欧共体885270348631092679364111203美国42611709242119308244640561979年资本主义世界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工业总产值(%)10037894510165出口贸易(%)100152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