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902009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必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必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必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必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必考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考试的难点,一般的同学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我们要做对比,历史君还结合了一些历年来的考题,同学们比较后,并将联系一一试做!分封制(古代称为“封建”,封邦建国)宗法制目的1加强巩固西周的统治。2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3拓展疆域。1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保证王权稳定。3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1分封对象:(1) 同姓亲族是主体。(2)功臣。(3)姻亲。(4)古老附属国维持原状。(5)殷商降族。(6)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2诸侯义务:(1)服从周王、拱卫王室。(2)镇守边疆

2、、随从作战。(3)忠于职守,朝觐述职。(4)缴纳贡赋。3诸侯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1基本规则:(1)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2)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2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严格的大小宗体系;(3)大小宗关系具有相对性;(4)大小宗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特点1受封对象多样。2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3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1嫡长子继承制。2血缘关系维系。3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影响1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3、,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统治效果加强,周王朝延续数百年。3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西周成为强国。4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5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独立性,为春秋割据埋下隐患。1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破坏原因1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受封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2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发展演变1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

4、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2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二者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宗法制为核心。2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一体。3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5、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高考练兵】一、选择题1史书中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所反映的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 B实行分封制C行省制度的确立 D郡县制的实行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3西周时期,周天子向诸侯“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宗法制4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C扩展疆域 D规定义务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 )缴纳田租 镇守疆土 派兵作战 朝觐述职A B C D6孟子?告子载

6、:“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有关这段历史材料反映的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世代诸侯需由中央任命,诸侯国拱卫中央C东周时期这项制度随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 D这项制度下土地的所有者与使用者是分离的7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 )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居多 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 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 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先代贵族A

7、B C D9论语季氏载:“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材料最相关的应当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井田制 D世袭制10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11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 B生产关系的发展C诸侯地位的变化 D井田制的兴衰12西周实行宗法制,根本上是要( )A保证嫡长子一系的特权 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C封邦建国,拱卫王室 D

8、保证王权的稳定13西周统治者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出发点是( )A保证王权平稳过渡 B巩固中央集权C维护国家的统一 D确立等级制度14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C单一的血缘关系 D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15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 B鲁国国君C卿大夫 D士16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成为大宗的是( )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 B C D17关于西周宗法制的

9、表述,最准确的有(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18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在政治上体现为分封制 周王的嫡长子与分封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君臣关系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与团结 保证了封建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A B C D19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内外服制20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共同特点是强调( )A经济关

10、系 B政治关系C臣属关系 D血缘关系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材料二 周王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材料四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

11、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系。“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又是周礼的根本原则。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4)周天子常称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结合材料解释原因。【参考答案】1B 2D 3B 4A 5A 6B 7A 8A 9B 10D 11A 12D 13A 14D 15B 16C 17B 18C 19C 20D21(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生他子及庶子被封为诸侯。对异姓有功的贵族,则进行联姻并封为诸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