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考试培训讲义(共49页)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8864601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PDF 页数:49 大小:35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师考试培训讲义(共4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经济师考试培训讲义(共4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经济师考试培训讲义(共4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经济师考试培训讲义(共4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经济师考试培训讲义(共4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师考试培训讲义(共4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师考试培训讲义(共49页)(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论 企业经济统计学:是指导企业如何搜集、整理和运用经济统计信息进行分析的方法论 科学。 1 企业与企业运行 一、企业的含义 (一)概念 企业通常理解为工厂、矿山、农场、商店等从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实 际上,这并非企业的本质含义。 1.西方:企业是将土地、资本、劳动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集合起来的组织,对某种事业进 行有计划、有组织和讲究效率的经营,以求达到创造利润的目标。 2.我国: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的盈利性组织,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并从 法律上确认其具有独立权力、利益和责任。 (二)类型 1.按生产经营内容划分,可分为: 工业企业 农业企业 商业企业 建筑企业

2、 交通运输企业 文化生活服务企业等; 2.按隶属关系划分,可分为: 中央企业 地方企业 乡镇企业 等; 3.按经营规模划分,可分为: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等。 (三)构成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 (P2-3) 1.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 企业必须按照经济核算的原则组织起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自己的生产经 营获得收入来抵偿支出,并获得盈利。 为创造/获得盈利,企业必须承担竞争的风险,讲究经济效益,注重经济核算。 (其实 还应由社会效益。“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看书 P2 中间:用是否盈利、经济目的判断是不是企业,更具有本质意义。 2.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经济实体

3、。 这是从法律角度对企业地位的认定。表明企业是根据法律规定成立的,具有独立财产和 从事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是独立法人,与其他组织的关系是独立自主的平等关系,具体表 现为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统计报表制度中规定的法人单位划分的依据: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P3 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是判断组织是否为企业的根据之一。 总厂/公司直属的分厂、车间、工段、小组等虽承担生产经营任务,但不实行独立的 经营核算,不对外承担经济责任,不具有法人资格,不能成为企业。

4、没有法人资格的农场、 商店,不能成为农业企业或商业企业。 个体户、小业主从事经济活动,承担经济责任,法人责任,广义上可成为企业,但一 般考察,不讲起划归企业。 二、企业经济运行(P2-3) 1.企业经济运行,可以概括为投入与产出的运行。 凡企业均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人力、物力、财力。 物力具体体现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 (1)企业的投入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投入: 劳动手段的投入具体表现为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的折旧投入; 劳动对象的投入具体表现为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配件等的投入; 劳动力的投入具体表现为员工劳动报酬的投入。 (2)企业的产出与企业的生产服务型之有关,其产出可能

5、是工业品、农业品、商品流通 或其它服务。 企业是盈利的经济组织,所以要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其表现为: 投入即定时,尽可能使产出最大; 产出即定时,尽可能使投入最小。 2.企业经济运行,表现为企业的存量、流量和存量流量的不断运转和扩大。 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即经济存量。 投入产出和效益表现为经济流量。 企业通过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就会增加企业的存 量。 所以,企业的经济运行,也表现为企业的存量、流量和存量流量的不断运转和扩大。 三、企业运行的条件(P5-9) (一)企业经济运行的内部条件(P5-7) 1.人力要素(P5-6) 是生产力中

6、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是决定企业经营成果的核心。 包括:员工的数量、构成、文化素质、技能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 企业家是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合方式不断创新的组织者和指挥员, 绪雅有更加良好的 政治素质、思想组织和能力素质。 企业家代表着企业利益,有责任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员工三者的利益关系。 2. 物力要素(P5) 包括固定资产、原材料和动力。是构成现代企业成产经营的物质基础。 (1)劳动手段或劳动资料: 以实物形态长期使用,以价值形态逐步转移到产品价值中 去。 (2)原材料、辅助材料: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 (3)动力:指推动各种机械运转的各种作用力。 包括:电力、蒸汽等。燃料是动力的组

7、成部分,不像原材料那样构成产品实体,也是一 次消耗,相当于辅助材料。 3.财力要素(P5) 表现为资本金。按投资主体分为国家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及外商资本金。 企业资本金表现为物质形态,又称资产。 资产按其在生产经营中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4.信息要素(P5) 信息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流通起着协调和控制的作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掌握信息的数量和精度。 (一张照片后的巨额利润-三菱重工) 企业生产条件或要素包括以上四个方面,是企业投入产出的必要条件。但这并不是企 业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充分条件。它还需要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和优良的外部

8、环境条件。 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学研究的课题(内容) ; 企业外部环境条件是要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 这涉及到公共关系 学研究的范畴。 下面主要介绍企业的外部环境条件。 (二)企业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P7-9) 企业外部条件及企业经营环境,是指企业的外界条件和各种联系。 研究企业的外部环境并进行统计分析,是搞好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极其重要的一环。 企业经营环境包括的范围很广,大致可归纳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环境等方面。 自然环境:主要指企业的自然地理、天然资源和气候水文等客观条件。 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 思想文化环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传统习惯和

9、思想心态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环境。 1.经济体制环境(P7-8) 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最基本的宏观环境。 2.宏观经济环境(P8) 3.市场竞争环境(P8-9) 4.思想文化环境(P9) 2 企业组织类型(P10) 一、企业组织 (一)企业组织结构及其表现形式(P10) 企业组织是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的简称,它包括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 内容。其中组织结构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与企业不同层次管理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企业组织结构是由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范围和管理效 能(本地、跨省市、跨国)决定了其具体的组织结构形式。 常见的组织结构有: 直线式组织结构

10、、职能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事务(业) 部式组织结构和多维组织结构即立体组织结构。 企业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结构形式。考虑的因素包括:生产性 质、生产规模、产品种类、生产流程一级市场环境等。 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同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也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 化,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 不同的组织结构有不同的核算形式(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与业务技术核算) 。 所以,研究统计、会计核算体制,一定要和企业的组织体制,特别是要和企业组织结 构有机结合起来。 (二)企业组织系统(P11-12) 为了有效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指挥和管理,必须分设若干管

11、理层次,逐级进行和指 挥管理。 企业一般分为厂部、车间和班组三个层次。 1、厂部。 (P11)企业内部生产行政的最高指挥机构。 2、车间。 (P11)为企业三级行政组织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班组。 (P11)是企业内部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它由直接从事生产的职工所组成。 大型企业采用 4-5 个层次: 四层次:总厂(公司) 、分厂、车间、班组。 五层次:总厂(公司) 、分厂、车间、工段、班组。 产品单一的企业采取两个层次:厂部、班组。 企业统计应当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和国家管理的需要,建立相应的企业统计组织系统。 (详见第二章) 二、企业类型(P12) (一)分类标志及原则 1.以产

12、品为单位,而不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划分; 2.以产品的直接用途为标准,而不是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为标准; 3.以产品的主要经济用途作为划分的标志,而不是按产品的具体用途来划分类型。 (二)常用分类标志的分类(P13) 1.按部门分工或经营领域分类(P13-14) 2.按经济类型分类(P14-15) 3.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类(P15-16) 4.按企业生产规模分类(P16) 5.按企业组织形式分类(P16-17) 6.按其他标志分类(P17) 三、企业的主营与附营(P17) (一)企业主营与附营的划分(P-18) 主营即指企业主要从事的经营活动,附营即指企业为主营项目服务的或是企业主营项目 以外的其

13、他非主营活动。 (二)企业的多种经营(P18) 3 企业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P19) 一、企业活动条件统计(P19-20) (一)企业内部活动条件统计(P20-21) 1.人力统计。包括企业职工人数及其构成统计(P20) 2.物力统计。包括劳动手段统计和劳动对象统计两个方面内容。 (P20) 3.财力统计。包括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统计。 (P20-21) 二、企业投入统计(P21-22) 企业投入主要是生产三要素的投入,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投入,综合为物化劳动的 投入;还有劳动力的投入,体现为企业工资资金等劳动报酬的投入,即活劳动的投入。 (一)物化劳动投入统计(P21-22) (二)活劳动投

14、入统计(P22) (三)综合投入统计(P22) 三、企业产出统计(P22-24) (一)成果表现实物量(P22-23) 1、产品品种(P23) 2、产品质量(P23) 3、产品数量(P23) (二)成果表现价值量(P23-24) 1、价值构成 2、价格表现 四、企业经济效益统计(P24-26) (一)从生产角度和使用角度考察经济效益(P24-25) 从生产角度看问题,将劳动消耗与生产成果对比,也就是将投入与产出对比,称为经济 效果;从使用角度看问题,将有用成果与满足需要对比,也就是将产出与实际满足需要对比, 则为经济效用。经济效益则为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用相乘的总和。 (二)从劳动投入考察经济效益

15、(P25) (三)从管理水平等其他因素考察经济效益(P26) 五、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P26-27) (一)企业经济活动条件指标体系(P26) (二)企业投入指标体系(P26) (三)企业产出指标体系(P27) (四)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P27) 4 企业统计核算与会计、业务核算(P28-33) 一、企业三大经济核算(P28-30) (一)企业统计核算(P28) (二)企业会计核算(P29-29) (三)企业业务核算(P29-30)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业务核算的协调(P30-33) (一)三大核算的相互关系(P30-31) 在企业核算中,业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会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

16、算的中心。 (二)三大核算协调与统一的标志。 三大核算协调与统一的重要标志是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具体内容如下: 1.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协调与统一。 2.指标口径的协调与统一。 3.分类方法的协调和统一。 4.计算过程的协调和统一。 三、企业核算是国民核算的微观基础(P32-33) 5 企业经济统计学与有关经济、管理诸学科的关系 一、与企业经济学的关系 二、与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关系 三、与企业管理学的关系 第二章 企业统计组织与工作(P39-67) 1 企业统计组织工作(P39-48) 一、企业统计组织系统(P39-40) 企业的核算是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而作为企业的统计组织体制,则要以企业内部综合 统计为中心,以车间基层统计为基础。综合统计在企业统计组织中的中心地位,是由综合统 计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企业的统计组织与企业的规模有密切关系。一般的企业是厂部、车间和班组的三级统计 制。在小型企业里,则为厂部和车间(或班组)的两级统计体制。而大型企业,可设四级甚 至五级统计体制,为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